鮑 戎(南京理工大學信息檔案中心,江蘇南京,210014)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是1953年陳賡大將根據中共中央的要求創建的陸海空綜合性軍事工程院校。陳賡于1959年11月19日向中央軍委建議將軍事工程學院的炮兵工程系、裝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防化兵專業和空軍、海軍系移交給有關軍兵種,單獨成立工程學院。1960年,炮兵工程系最先從哈軍工的母體中分離出來,與武昌高級軍械技術學校合并,在南京鐘山南麓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工程學院。1966年,炮兵工程學院退出部隊序列,先后更名為華東工程學院、華東工學院,1993年定名為南京理工大學。

孔從洲在創建炮兵工程學院的四年工作中,始終對教師業務上嚴格要求,生活上十分關心,政治上特別保護。王璆是復旦大學數學系的高材生,畢業后作為數學家蘇步青的助手被留校任教。1954年被陳賡調到哈軍工,1956年王璆開始擔任主講,很快即受到學生的歡迎,聲名遠揚。1960年,王璆隨炮兵工程系到了炮兵工程學院,幾乎承擔了學院所有的數學課。可在上個世紀60年代強調突出政治、純潔隊伍的形勢下,政治部門認為王璆出身于剝削階級,列為被清理的對象,要安排他轉業。孔從洲知道了這事,立即指示:“王璆轉業的事別提了,如果上級問起來,我負責好了。”沒想到事情并沒有結束,不久,軍委炮兵的一位領導同志來到學院責問孔從洲,“為什么不同意處理王璆?”一向溫厚的孔從洲硬生生地頂了起來,他說:“學校的教師好比是打仗第一線的指揮員,不問青紅皂白就把指揮員撤下來,這個仗還打不打?別說學院的教師這么缺,就是比較多,也不能輕易處理,更何況像他這樣有水平的教師。把他處理走了,我或是你們首長去給學生上課,行嗎?這樣好的教師都不要,學校還怎么辦?”孔從洲院長堅決地說:“搞來搞去就是要把幾個業務尖子搞掉,我們不搞。”在以服從為天職的軍營中,孔從洲硬是頂回上級,留下了王璆。王璆留在該校,一直到退休都在教書。針對拔白旗,在孔從洲的領導下,學院根據教育發展本身的規律,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執行上級指示,實際抵制極“左”路線的干擾,保證了炮工的正常教學秩序與質量,為南京理工大學的今日騰飛打下了堅實基礎。
孔從洲在學院師生面前是一位慈祥可親、人情味濃濃的長者,但對自己和家人無論大、小事都嚴于律己。孔從洲的兒媳婦李敏(毛澤東的女兒)回沈陽探親,部下要替李敏報銷飛機票,他堅決不同意,一定要自己掏旅差費。
獨臂英雄祝榆生是兵器工業乃至整個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一位傳奇人物。他的豐富閱歷,他的戰斗生涯,他的淵博學識,他的高超的協調駕馭組織能力,他的系統科學理念,以及他的人格魅力,成就了他的事業——他用十多年時間,作為總設計師,跨越性地完成了研制我國先進主戰坦克的任務,使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主戰坦克躋身于世界最先進坦克之列。祝榆生1959年進入哈軍工炮兵工程系,直至1976年調任20院,在該校工作了18年,對學校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校圖書館所訂閱的國內外有關軍工的雜志和單項資料,祝榆生都是最早的讀者。有些原版資料,他也會請有關老師摘要給他做出口頭講解。即使在“文革”期間被迫害,發配到學校倉庫“勞動改造”期間,他也不放松學習,硬是將倉庫保管的幾百個零件的性能指標全部背誦下來。
對于科技前沿技術祝榆生尤為關注,非常勤奮,因此他能夠不斷提出學院的科研方向,提出新的要求。學校78級內彈道專業教育計劃中安排有兩個學分的專題報告課,講述課本上所沒有的最前沿成果,聘請當時學有所長并有獨到成果的中青年專家講課,其中只請了祝榆生一位老領導。在兩個小時的報告中,他對我國兵器技術發展前景做了透徹的剖析,他在報告中結合彈道專業引述了許多彈道專業概念和術語,都相當準確。這和他平時辛勤積累了許多彈道專業知識是分不開的,使專業教師由衷地佩服。
由于他的勤學勤思,在領導該校科研工作中表現出帥才的風采。他提出的技術指標是先進的,他提出的科研途徑是可行的。他知人善任,充分調動教師科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遇到難關時,他又表現出尊重科學、百折不撓的堅韌性。他為學校樹立起團結協作、求真務實、樂于奉獻的科研作風。
祝榆生的創造性不僅反映在工作上,也反映在他的生活上。他是一位因公致殘的獨臂老人,對健康人很平常的事,對他就可能有許多困難和不便。比如削鉛筆這一小事,對獨臂老人就有困難。可是他創造性地練就了一套適應自己生活的小竅門,生活盡量自理而不麻煩別人。
祝榆生平時吃住都在學校,只在有空的周日才回市區的家。祝榆生一直堅持他的專車只能從事公務時使用,堅決不用來接送他回家。上個世紀60、70年代,通往市區的公共交通只有一條5路公交線,幾乎時時都是人滿為患。能擠上擁擠不堪的5路公交,摩肩接踵,腳不沾地,對一位獨臂人來說有多么困難。
華東工學院第二任院長、南京理工大學第一任校長——院士李鴻志
李鴻志自1988年開始擔任12年大學校長,熱心于高等教育研究與改革實踐,在學校規模、學科水平、教學質量與知名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引領學校首批進入“211工程”大學行列。
李鴻志專業上精益求精,做事身體力行、勇于擔當、敢為人先。1986年,國際彈道學會議在美國召開,南京理工大學的教授李鴻志及我國彈道專家向會議寄去了論文,被復函受邀參加。然而,當中國代表團踏上美國的國土之后,竟然因美國國防部不予批準而被無禮地拒之于會場之外。這一違反國際慣例而強加于中國代表團的屈辱,讓李鴻志感到刻骨銘心的刺痛和憤怒。
“中國的彈道學一定要走向世界!一定能夠走向世界!”這是南理工人向世人發出的共同而強烈的心聲。
1988年,李鴻志與美國著名內彈道學家H·克里爾聯合發起,在華東工學院成功地組織召開了“國際彈道學學術會議”。中國與美國、德國、法國、比利時等10多個國家的150多位彈道學世界權威和專家齊集于此,他們驚訝地發現:中國的彈道學研究水平和廣度、深度都位居世界先進行列。
自此,中國當之無愧地被接納為國際彈道學會議組織成員國,終于打破了美國對中國封鎖保密的禁區。經過李鴻志及同仁們多年的努力,中國成功地獲得了2010年第25屆國際彈道大會的舉辦權。這是我國國防科技領域的一件大事,標志著我國國防科技與國際上同領域學術交流的全面開始,標志著我國常規武器的研發能力與水平正在得到世界各國同行的認同與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