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樂川(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南京,210097)

抗戰中文物播遷是我國文化史上的大事,然而有關此事的記敘于故宮博物院者為多,而于中央博物院者甚少。2010年,北京故宮友人轉來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檔案中發現的先外祖父尹煥章先生的兩封信札,即為有關中央博物院文物播遷者。
尹煥章(1909-1969),為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及稍后成立的中央博物院的老人,是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曾在李濟、梁思永等領導下,多次參加安陽殷墟考古發掘。抗戰中在四川樂山看守中央博物院遷樂文物達七年之久。1949年后,尹煥章一直在南京博物院從事考古和文物保管工作,為江蘇當代考古事業奠基人之一,著有《尹煥章先生文集》。
尹煥章的這兩封信,分別寫于1942年11月28日和1946年10月11日,其內容均為報告當年中央博物院遷樂文物的播遷事宜,收信人前一封為李濟、郭寶鈞,后一封為李濟。這兩封信于1948年底隨著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遷臺而去。后來遷往臺灣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與故宮博物院合并而成臺北故宮博物院,因此這兩封信就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檔案中了。這兩封信為抗戰中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播遷的第一手資料,故整理出來,并引其他資料以相印證,以期對研究者有所裨益。
濟之、子衡兩師:
此次故宮博物院遷并古佛寺倉庫文物箱件,自十一月四日開始搬運,每日四十余箱,后數日每日二百余箱,初以路遠,后以路近。至十一月廿五日,開始搬運我處器物,抬箱士兵只十六人(因分去一半挪移古物宮河北 [大渡河支流]箱件之故),搬運一日,只三十五箱;廿六日搬運三十九箱;廿七日搬運十六箱,半日即完。共計九十箱。以我處箱件較重于故宮,且士兵抬箱過久,而輪到我物,物大更覺重也。生已于廿八日隨器物移居三氏祠,放置箱堆及住室均已就緒。附上《箱堆方位表》一張、《三氏祠倉庫大寫意平面圖》一張,以資參考。遷移用費,開支辦法,按照故宮各項費用支付縮影辦理。附上清單壹張、單據陸張,希核驗轉交會計處為勞。本處會計處匯來遷移費為壹仟元,已用去玖百八十一元,余洋拾九元,移存樂山倉庫公費項開支,并望轉達本處會計處轉賬可也。謹此
敬祝研安!
生 尹煥章 敬上
卅一、十一、廿八
以后通訊處:樂山縣安谷鄉三氏宗祠故宮倉庫轉。
該信右上角有“№66”編號,當為存檔時編號。又:該信右下蓋有“中華民國卅一年十二月拾號 收到”小條形印一枚。

收信者濟之、子衡為李濟和郭寶鈞。李濟,字濟之;郭寶鈞,字子衡。兩人均為尹煥章從事考古工作的引路人和老師,當時李濟為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郭寶鈞為主任干事。
抗戰軍興,文物西遷。至1938年底,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全部遷抵重慶,暫存重慶沙坪壩,當時故宮博物院中路西遷文物也暫存重慶。1939年5月3日、4日、5日連續三天,日機濫炸重慶,國民政府擔心文物被毀,決定另覓地妥藏。李濟《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1933年4月—1941年8月籌備經過報告》(劉鼎銘選輯,《民國檔案》2008年第2期)云:“本處自遷渝后,古物庋存沙坪壩倉庫,尚稱安謐。五月渝市慘炸,各機關奉令疏散,本處亦呈準遷移昆明辦公。沙坪壩存物乃有重策安全之必要,因議定擇地分存辦法,經呈準備案,分途進行。惟以交通工具困難之故,不能遽行起程,遲之又□多方交涉,始于六月終獲運送首批古物五十三箱于昆明,七月終運送二批古物七十八箱于嘉定(按:即樂山),九月終由成都運送川康標本十二箱于嘉定,均需妥為庋藏,派員駐守,并造具清冊,先后密呈教育部備案。”
中博遷往樂山的90箱文物,是與故宮博物院中路西遷的九千余箱文物一道庋藏,具體地點為樂山安谷鄉。故宮博物院派員勘定安谷鄉七處地點庋藏文物,具體為:古佛寺、三氏祠(朱、潘、劉三氏)、宋祠、趙祠、易祠、陳祠、梁祠,順序編為一至七庫。中博90箱文物先藏古佛寺,即一庫。
對于這一段往事,尹煥章在其1955年9月所寫的《尹煥章自傳》(原件藏江蘇省文化廳檔案室)中也有說明:“那時中博裘某在重慶沙坪壩蓋了新倉庫,但是為了日機轟炸,中博文物分運昆明及樂山兩處。我與趙青芳、郭寶鈞先生在該處辦理該倉庫一些善后事宜。待郭、趙去昆明后,我即約于1939年11月由渝經成都去樂山,住安谷鄉古佛寺(先)、朱氏祠(后)看守中博遷樂文物,系于故博文物同存一處者。”
1942年春,看守文物人員發現古佛寺梁柱被蟲蛀朽,擔心垮塌使文物受損,于是決定將古佛寺所藏文物遷移他庫。故宮博物院駐樂山辦事處主任歐陽道達后來在其《故宮文物避寇記》(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一書中寫道:“第一庫離鄉鎮遠,地較偏僻;復于一九四二年春,發現梁柱蛀朽。為防傾圮或損及文物,乃決定遷并儲存計劃:即廢棄第一庫,而將其原存文物箱件分配遷儲于其余六庫……迨是年十一月四日至廿六日,遷并儲存畢事。原有庫別,隨以改編:以三氏祠為第一庫,其余循序順編……”(該書第76頁)在此次搬遷中,中博90箱文物遷至三氏祠存放,直至抗戰勝利再未遷過。
歐陽道達所記只是故宮文物之遷并,而未提及中博文物。據尹煥章信,可知當時中博文物搬遷的具體時間為1942年11月25日至27日,箱數為90箱,費用為981元,抬箱者為國軍士兵,人數為16人。這可謂從未經人道及的第一手珍貴資料。
濟之主任:
十月七日,職由樂山馬鞍山押運我處文物三車出發,至十月十日晚抵渝,十一卸車,裝入故宮博向家坡臨時十八號倉庫,集中另放一堆,一切尚稱順利。職亦住該院倉庫,以后當隨時呈報也。若有所示,請直寄渝該院為盼。專此敬祝!
研安!
職 尹煥章 敬上
十月十一日晚
該信上有“京博收文第二〇九號,35/10/14”毛筆小字一行,當為南京收到此信存檔時的編號。該信附紙一張,為尹煥章親筆,上寫:
尹煥章
(一)在渝通訊處:重慶南岸海棠溪百子橋敦厚上段4號,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那科長心如勞轉。
(二)住:南岸向家坡故宮博倉庫(前貿易委員會舊址)
該信附紙中所提“那科長心如”,即故宮博物院那志良。

抗戰勝利后,西遷文物準備東歸,議定遷于四川的文物先集中重慶。藏于樂山安谷鄉的故宮、中博文物于1946年9月10日開始轉運,先由水路從安谷鄉運至樂山東郊之馬鞍山樂山聚點糧倉,再由陸路車運至重慶長江南岸向家坡原貿易委員會倉庫暫存。是次轉運至1947年3月10日全部結束。詳見歐陽道達《故宮文物避寇記·記東歸》。
據尹煥章此信,中博藏于樂山的文物于1946年10月7日從樂山馬鞍山聚點糧倉出發運往重慶,共三車。10月10日晚運抵重慶向家坡倉庫,10月11日卸車入庫。那么,這批文物是何日離開安谷鄉三氏祠的呢?據歐陽道達《故宮文物避寇記·記東歸》(該書第108頁),樂山安谷鄉一庫(即三氏祠)文物分別于1946年 9月 18日、20日、21日、24日、25日、26日運出,中博文物藏三氏祠,當于這幾日中的某一天運出。
故宮博物院集中于重慶南岸向家坡倉庫的文物,遲至1947年5月31日開始東運南京,至1947年12月8日全部運入南京朝天宮故宮南京分院倉庫(詳見歐陽道達《故宮文物避寇記》第113頁)。而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這90箱文物,是先于故宮,于1946年11月由尹煥章和夫人鄧文均押送水運東歸回寧。《尹煥章自傳》:“日本投降后,隨于1946年秋,我與鄧……押運中博文物經重慶,十一月終抵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