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征,馬永濤,劉開華,燕 鵬
(天津大學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天津 300072)
DRM(DigitaI Radio Mondiale)廣播系統是由DRM國際組織提出的,世界上唯一的覆蓋調頻、調幅波段的數字聲音廣播系統,已經成為EISI國際標準,并開始試播[1-5]。在國內,對DRM數字廣播系統的研究和試驗也在進行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DRM系統在保持與模擬聲音廣播同樣帶寬的情況下,降低了發射機功率,提供了更好的傳輸性能和信道利用率,同時提高了抗干擾能力及聲音質量,豐富了廣播業務,傳送音頻的同時還可以傳送靜態圖片、新聞等附加的數據業務[6-7]。
DRM接收機設計中,準確獲取FAC單元、SDC單元、MSC單元的數據是正確獲得數據業務的關鍵,其設計流程如圖1所示。

DRM系統中數據應用有的附加在音頻業務上(文本信息),有的是獨立的數據應用,如靜態的新聞圖片、Journaline新聞報紙等。SDC提供如何解碼MSC的信息,其組成結構包括AFS指數、數據域、CRC和填充位。AFS指數為4 bit;數據域數據域攜帶可變長度的數據實體,可能包含填充位,取任意n字節;CRC是基于AFS和數據域計算的校驗值,為16 bit;填充位包含0~7 bit的數據以使傳輸超幀完整。
數據域是由數據實體組成的,DRM系統中所有的數據業務(包括音頻業務中的數據應用)都由業務描述信道SDC的數據實體類型5描述,除頭部信息外,該數據實體包含的信息如圖2所示。


圖2中,ShtID表示相關業務的短ID號,為2 bit;StrID表示攜帶數據業務或數據應用的流ID,為2 bit;PM為包模式指示;描述符的大小可以取7 bit或15 bit,決定于包模式指示的值。當包模式指示為0時,將使用Rfa,EF和AppDom。其中Rfa為3 bit,定義之前置0;EF是增強標志位,為1 bit;AppDom應用域表示數據應用詳細描述的來源,為3 bit。當包模式指示為1時,將使用DU,PID,EF,AppDom和PLen。其中DU是數據單元指示,為1 bit,值為0表示數據流是由單個包組成的,值為1表示數據流是由數據單元組成的;PID是包ID,為2 bit;EF是增強標識位,為1 bit;AppDom應用域表示數據應用源的規范,為3 bit;PLen是以字節為單位表示數據域每個數據包的長度,為8 bit,無符號整數編碼,范圍為1~255。
DRM系統的數據分為流和對象(文件)兩種傳輸機制。
1)流形式,DRM中的數據流傳輸模式有同步流模式、異步流模式和異步數據單元模式[8]。同步流模式占用整個DRM數據流,這也意味著碼率是固定的,當沒有數據需要發送時,復用器中相應的編碼器傳輸0 bit。另外兩種模式采用可變碼率傳輸。當發送端有可用的新數據時,可以隨時將數據傳送到接收端。異步流有著低負載、低延遲、處理需求簡單等優點。異步數據單元模式與異步流模式相比又具有以下優點:通過數據單元的重發來實施差錯控制,保證數據塊以連貫的順序被傳送到接收端以防丟失[9]。
2)對象(文件)形式,DRM系統采用多媒體對象傳輸協議EN 301 234[9]作為DRM中對象(文件)的標準傳輸。MOT協議允許從發射機端傳輸有限個對象到接收機。MOT提供對象的可靠連貫的傳輸,每個對象最大容量為256 Mbyte[10]。圖3顯示了從一個給定的負載組成一個MOT數據組的過程。
首先創建包含MOT對象管理信息的MOT頭,然后將該頭部與MOT對象主體數據一起分成大小相等的段(最后一段可能比較小)。如果一個文件必須以一個數據塊發送出去,那么容量大的文件將會長時間占用DRM信道。采用分段的方法,每次只需要傳輸文件的一個段,不同MOT對象的段交錯傳輸,重要的MOT對象可以相對高的比特率傳輸,不太重要的MOT對象能夠以相對低的比特率傳輸[11]。每個數據段被映射到DRM的MSC數據組,該數據組在MOT協議中處于最低層。圖4為數據業務解碼的流程圖。
本文采用Spark軟件生成既攜帶音頻業務又攜帶數據業務的DRM信號源(.wav格式)作為測試源。對數據業務進行解碼首先需要得到SDC數據實體5中對數據業務的描述信息,如包模式信息、長度信息等。得到的SDC數據實體5的信息顯示,Spark產生的信號源攜帶的數據業務是DRM應用,以包模式傳輸,數據流攜帶的是數據單元,遵循MOT協議。取得MSC中數據業務對應的比特流,參照MOT協議對MOT對象格式的定義,獲取group_header信息和group_data信息,識別出連續的開始段和結束段,將每段的group_data信息提取出來,存放到連續的內存地址,將這些數據以jpeg格式存儲,就得到Spark生成DRM測試源時添加的圖片。Spark軟件以文件形式添加7.50 kbyte的jpeg圖像和文字到數據業務中,如圖5所示。經過設計的DRM接收機軟件的數據業務解碼,得到的數據解碼信息和接收到的圖片如圖6所示。



DRM數字廣播系統中的數據傳輸業務是一種嶄新的、功能強的業務傳輸形式,它改變了傳統聲音廣播系統“只能聽,不能看”的陳舊模式,給數字聲音廣播通信行業帶來了革新。
[1]耿欽,竺小松.基于DRM的視頻節目傳輸的軟件實現探究[J].電視技術,2011,35(6):74-77.
[2]HOFMANN F,HANSEN C,SCHAFER W,et al.Digital radio mondiale(DRM)digital sound broadcasting in the AM bands[J].IEEE Trans.Broadcasting,2003,49(3):319-328.
[3]陳旭東,徐淑正.DRM硬件接收機的設計與實現[J].電聲技術,2009,3(2):36-40.
[4]張麗,徐淑正,王鵬軍.DRM軟件接收機及開場測試[J].電聲技術,2008,32(10):25-39.
[5]田曦,董在望.基于SoC的DRM接收機ASIC設計[J].電聲技術,2005,29(3):61-63.
[6]沈向輝,侯亞輝.DRM系統中復雜數據業務傳輸的研究和實現[J].中國傳媒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29-32.
[7]LEE K T ,KIM S J,PAIK J H,et al.Implementation of portable digital radio mondiale(DRM)receiver[C]//Proc.IEEE 13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sumer Electronics.[S.l.]:IEEE Press,2009:150-154.
[8]耿欽,竺小松,管超.基于DRM的視頻數據幀研究[J].電視技術,2011,35(16):30-32.
[9]EN 301 234,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DAB);multimedia object transfer(MOT)protocol[S].1999.
[10]ETSI TS 101 968,Digital radio mondiale(DRM);Data applications directory[S].2004.
[11]施海華,侯亞輝,王慧慧.MOT在DRM廣播系統中的應用[J].北京廣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1(4):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