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中旬,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完善垃圾焚燒發電價格政策的通知》(下文簡稱《通知》),宣布以生活垃圾為原料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每噸生活垃圾折算上網電量暫定為280千瓦時,執行全國統一垃圾發電標桿電價每千瓦時0.65元(含稅)。
這個政策更加堅定了梅正芳進入到垃圾發電產業的信心,在他之前,已經有不少和百納一樣專業做污水處理的公司,投身到垃圾發電行業中。
“要是垃圾發電沒有利潤,怎么會那么多人做?”梅正芳對垃圾發電的前景表示樂觀,“有垃圾處理費用和上網電價雙向補貼,垃圾焚燒發電即便不是有利可圖,至少不會虧損,那些虧損的企業多是技術和管理的問題。”
《通知》的出臺,規范了以生活垃圾為原料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價格,直接利好企業。國家科技部農林生物質能工程專家莊會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規范的垃圾補貼政策,有利于支持鼓勵垃圾發電產業健康穩定發展,對促進垃圾焚燒研發投資、技術裝備科技進步等有具有拉動作用。”
但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生物質能專委會秘書長肖明松卻沒有梅正芳和莊會永樂觀,他認為《通知》有可能刺激行業外來者,但對已身處其中的大部分企業影響不大,“政策的鼓勵示范作用大于實際的經濟效益。”
國內一家垃圾發電廠的工作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垃圾焚燒發電的企業的上網電價按照當地的燃煤發電價格每度標桿電價另加0.25元的補貼確定,如果當地的標桿電價每度低于0.4元,則電廠垃圾發電可以享受補貼,但在華東、華南地區,燃煤發電標桿電價都在0.4元以上。
事實上,城市垃圾焚燒發電的補貼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來自上網電價,另外一部分來自垃圾處理費,這種雙向補貼已成為垃圾發電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莊會永認為“企業有補貼作為基礎,如果設備性能良好、運行適當、管理規范,發展不成問題”。
開展動物疫病監測在動物疫病防治控制中的作用的全面研究,在明確動物疫病監測中常見疫病的基礎上,實現動物疫病防治控制水平的有效提升,進而確保畜牧養殖業的健康穩步發展[4]。為推動我國動物疫病監測工作的順利開展,監測部門需要在分析常見動物疫病的基礎上,進一步采取預防性措施,保證疫病的及時檢查和防治,為動物的良好生長奠定基礎。
但對于需要上網的企業,一旦處理不好與當地電網的關系,意味著前期的所有工作都會打水漂。
“如果企業發電不能及時上網,就不可能拿到《通知》中的補貼,所以這項政策的作用不大。”肖明松說。
梅正芳建議,企業應在與當地發改委、供電局達成共識,爭取政策支持后再去投資,以避免遭遇上網難。“只有在建廠之前把所有的問題都考慮清楚,才可以避免虧損。”
并不是所有的垃圾發電企業都能順利走到最后一步。
以北京地區為例,當地曾因居民反對呼聲太高而放棄在阿蘇衛垃圾場建垃圾焚燒發電廠。
“誰也不希望自己家附近有堆成山的垃圾,那氣味很難聞。”天津的楊先生曾居住在垃圾焚燒發電廠附近,后因環境問題搬家。
在一些專家看來,垃圾焚燒發電的技術已很成熟,如果管理跟得上,環境污染應該不是大問題,居民對此存在誤解。
北京節能環保中心的工作人員周先生在接受采訪時說,“垃圾焚燒發電廠和市容相結合,必須在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綜合考慮交通、發電配送等各方面的情況下,遠離居民區。”
除了選址、并網問題,還被垃圾收集難題困擾著。
“垃圾分揀直接影響到垃圾燃燒效率,影響發電。”肖明松說,“國外的垃圾分類做得比較好,以家庭為單位宣傳并發放垃圾袋,有一些鼓勵的措施,而中國的垃圾混放,可燃和不可燃的垃圾混在一起。”
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系列關于垃圾收集分類等的規定,并確立了一些試點城市,但是在“十一五”期間示范效果不理想。
對此,莊會永表示,要繼續加強實施垃圾分類收集,并研究開發規模化的垃圾分選成套裝備,在無法實現垃圾分類的情況下,以規模化的垃圾分類處理站來實現資源的回收再利用或者焚燒填埋處理。
“十二五”期間,國家需要對于城鎮垃圾的規模化處理加大科研投資和政策支持,從源頭對垃圾減量、提高質量,同時也有利于減少二次污染,在垃圾燃燒設備的環保型、燃料適應性等方面需要加大科研投資力度。”
考慮到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熱值普遍較低,尤其是在季節性和區域性生活垃圾燃料含水量很高,垃圾發電難以到達實際上網電量的50%。莊會永建議垃圾焚燒發電企業認真核算運行管理,主動收購一些較高熱值生物燃料用以助燃,以完成規定的發電量。
與其他生物質能發電相比,垃圾發電的環保意義要大于經濟意義。
肖明松告訴記者,生物質發電是以獲取資源為主,垃圾焚燒發電主要是環保、資源化利用,以完全沒用的垃圾為原料,通過焚燒將垃圾從有到無,通過發電將資源從無到有。
記者注意到,《通知》中明確垃圾焚燒發電價格為每千瓦時0.65元,低于此前確定的每千瓦時0.75元的生物質發電標桿價格。
周先生此前一直在關注垃圾發電,他解釋說,“垃圾焚燒發電價格低于其他生物質發電價格,主要有幾方面原因:一是原料便宜,一般沒有運輸費;二是垃圾焚燒發電技術相對于其他生物質燃料發電技術比較成熟,隨著技術的進步,價格下調是大勢所趨。”
據了解,北京城市垃圾年均增長率約為8%,處理方式主要有焚燒、生化和填埋三種。在北京“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實施“增量加價,減量獎勵”的垃圾處理調控政策,控制生活垃圾總量,基本實現零增長。2015年生活垃圾資源化率達到55%,垃圾焚燒、生化處理和填埋比例將由現在的1∶1∶8達到4∶3∶3。
周先生指出,隨著城市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垃圾量還將增加,而可用于填埋的土地越來越少。垃圾焚燒發電不僅可以處理垃圾還可以產生一定的資源,這種無害化、資源化的方式國家應該大力提倡。
肖明松對此持類似觀點,他認為,垃圾焚燒發電將會成為城市垃圾處理“主流”方式,“考慮到垃圾處理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像這種社會公益性企業,其運營成本遠高于普通燃煤電廠,最好是國家或者國有企業統一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