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間隔心肌消融術中國專家共識組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 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種,因肥厚室間隔造成心室梗阻而得名。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措施,藥物治療為首選。但部分HOCM患者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這部分患者需要借助非藥物治療方法。非藥物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和介入治療。經(jīng)皮穿刺腔內間隔心肌消融 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是一種介入治療手段,其原理是通過導管注入無水酒精,閉塞冠狀動脈的間隔支,使其支配的肥厚室間隔心肌缺血、壞死、變薄、收縮力下降,使心室流出道梗阻消失或減輕,從而改善HOCM患者的臨床癥狀[1]。
PTSMA首先于1995年由Sigwart在Lancet報道,由于創(chuàng)傷小、操作方便,這種技術現(xiàn)已在世界范圍廣泛開展。
1981年,Waller等[2]報告1例17歲女性HOCM患者,13年后發(fā)生室間隔心肌梗死,此后胸骨旁雜音消失,超聲心動圖顯示室間隔厚度變薄(由23 mm降至15 mm),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VOT)增寬。1983年Sigwart等[3],1994年Gietzen等[4]發(fā)現(xiàn),用類似經(jīng)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TCA)選擇性阻塞前降支發(fā)出的第一間隔支,可緩解HOCM的LVOT梗 阻[3-4]。1995年,Sigwart等[5]報道應用PTSMA成功治療3例HOCM患者,并隨訪1年,臨床癥狀明顯好轉。之后,PTSMA技術在世界各地開展,檢索Pub Med,15年(1995-2010年)內涉及室間隔酒精消融治療的HOCM文獻700余篇。
國內,1998年趙林陽等[6]首次報道應用PTSMA治療1例HOCM,隨后遼寧省人民醫(yī)院等近30家單位先后開展了此項技術,至2001年全國PTSMA總手術例數(shù)已達150例,居亞太之首。同年,由中華醫(yī)學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會組織高潤霖、李占全等專家共同制定我國經(jīng)皮經(jīng)腔間隔心肌消融術治療的參考意見[7]。經(jīng)過十多年的歷程,伴隨PTSMA技術的提高,目前PTSMA已在20個省市自治區(qū)近百家醫(yī)院開展。
德國Seggewiss等[8]早期進行了當時世界最大樣本PTSMA(241例)療效及安全的觀察,對比術前和術后3個月、1年和2年的左心室流出道壓力階差(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ssure gradient,LVOTG)和心功能變化。結果顯示,LVOTG隨著時間的推移進一步下降,心功能改善,運動時間及耐力也逐漸增加。Alam等[9]薈萃分析1996-2005年已發(fā)表的42個研究,入選PTSMA患者2959例,隨訪觀察1.5~43.2(12.7±0.3)個 月。 發(fā) 現(xiàn)PTSMA可使LVOTG持續(xù)下降,肥厚間隔變薄,HOCM患者的癥狀和心功能改善,運動耐力提高,30 d平均死亡率1.5%,遠期死亡率0.5%。其他并發(fā)癥:心室顫動2.2%,左前降支(LAD)閉塞1.8%,Ⅲ度房室傳導阻滯(Ⅲ° atrioventricular block,Ⅲ° AVB)置入永久性起搏器10.5%,心包積液0.6%。2003年,ACC/ ESC “肥厚型心肌病專家共識”中比較分析了PTSMA與外科間隔心肌切除術(myocardial myectomy,MM)療效及安全性。結果顯示,PTSMA可以改善HOCM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LVOTG,是藥物治療難以改善癥狀的HOCM患者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10]。
2007年,德國Seggewiss等[11]又報道了PTSMA的長期隨訪結果。對100例PTSMA患者術后3個月、1年和8年進行了隨訪,發(fā)現(xiàn)心功能NYHA分級由術前2.8±0.6降至1.4±0.6、1.5±0.6和1.6±0.7(P<0.0001)。無創(chuàng)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LVOTG進行性降低,室間隔厚度減小,運動耐力提高。
2009年,Alam等[12]薈萃分析了5項PTSMA與MM的對比研究,共觀察了351例患者,其中183例為PTSMA患者,168例為MM患者。PTSMA組隨訪觀察時間3.0~27.7個月,MM組3.0~45.6個月。結果兩組心功能均改善,靜息LVOTG均可下降至<20 mm Hg(1 mm Hg =0.133 kPa),但MM組較PTSMA組下降更明顯(P<0.001)。住院死亡率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PTSMA組因Ⅲ°AVB置入永久性起搏器者多于MM組(P=0.04)。2010年,Agarwal等[13]薈萃分析了12項PTSMA與MM研究,顯示在近期及遠期死亡率、心功能、室性心律失常和術后復發(fā)及二尖瓣反流等方面,兩者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消融后發(fā)生右束支阻滯需置入永久起搏器的風險高于MM,PTSMA可使LVOTG下降,但少于MM。
2010年,世界首家報道此項技術的英國皇家布魯頓醫(yī)院報道了最早接受PTSMA治療的12例HOCM患者10年隨訪結果,發(fā)現(xiàn)LVOTG下降維持超過10年。在126個月隨訪時,LVOTG由術前70 mm Hg降至中位數(shù)3 mm Hg(P<0.01)。2例患者接受了再次PTSMA,2例患者于術后91和102個月猝死,心功能NYHA分級在術前為2.7±0.6,術后10年隨訪降至1(P<0.01),患者癥狀長期改善。此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小隊列研究證實,PTSMA可長期改善HOCM患者的癥狀及血液動力學[14]。
2010年,Leonardi等[15]薈萃分析了19個PTSMA研究,涉及患者2207例,8個MM研究,涉及患者1887例。發(fā)現(xiàn)兩者術后全因死亡率和猝死率均降低,無差異。校正患者基線后,PTSMA與MM比較,發(fā)生全因死亡和猝死的可能性更低。
2001年,國內報道了26例PTSMA治療HOCM近期療效觀察。結果顯示,PTSMA能顯著降低LVOTG,近期療效可靠[16]。2003年,國內報道了119例PTSMA術后3.5年的隨訪結果,術前與術后平均靜息LVOTG顯著下降,LVOTG寬度增加,心功能提高。患者術后無頻發(fā)室性早搏、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及其他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生[17]。我國PTSMA注冊資料顯示,2009年2月至2010年8月期間全國PTSMA 286例,手術成功率達82.9%,嚴重不良反應1.4%,未見死亡報道。目前國內PTSMA術后即刻至2年的文獻較多,2~5年隨訪的文獻查有9篇,>5年鮮見報道。現(xiàn)有資料顯示,PTSMA是一種非藥物治療HOCM有效安全的方法,與外科手術對比,兩種治療方法的死亡率與癥狀改善程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3.1 PTSMA適應證 掌握好適應證是規(guī)范開展PTSMA的關鍵,具體適應證見表1。
3.2 PTSMA禁忌證 ①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②合并需同時進行心臟外科手術的疾病,如嚴重二尖瓣病變、冠狀動脈多支病變等;③室間隔彌漫性明顯增厚;④終末期心力衰竭。
年齡雖無限制,但原則上對年幼及高齡患者應慎重,權衡利弊后決定是否行PTSMA治療。由于PTSMA術后右束支傳導阻滯發(fā)生率高,術前已存在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者多數(shù)會面臨Ⅲ°AVB并發(fā)癥,需置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所以行PTSMA要慎重。

表1 PTSMA適應證
術前準備同一般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療,常規(guī)行左、右冠狀動脈造影。造影時,可以選擇右前斜位和后前位加頭位,充分暴露基底部的間隔支動脈。擬消融的間隔支血管多數(shù)起源于LAD,以近段、近中段為佳,一般不超過LAD中段,走行為前上至后下方向。造影結束后測定LVOTG:①單導管技術:用端孔導管在左心室與主動脈間連續(xù)測壓,獲得連續(xù)壓力曲線,測量LVOTG。②雙導管技術:經(jīng)一通路送端孔導管于主動脈瓣上,經(jīng)另一通路送豬尾型端孔導管置入左心室心尖部,同步測量主動脈根部及左心室腔內壓力曲線,在無主動脈瓣疾病時,其壓差即為LVOTG。
靜息LVOTG<50 mm Hg時,需測量激發(fā)LVOTG。測量方法:(1)瓦氏動作。(2)早搏刺激法:建議采用固定聯(lián)律間期單個早搏刺激,根據(jù)心率確定聯(lián)律間期,RS1聯(lián)律間期應在易損期外。也可用導管刺激產生單個室性早搏,測量室性早搏后第一個竇性心搏的LVOTG。為測量準確,間隔數(shù)分鐘可重復操作。(3)藥物刺激法:①多巴酚丁胺激發(fā)試驗:以5 μg·min-1·kg-1為起始劑量靜脈泵入多巴酚丁胺,每隔5 min增加 5 μg·min-1·kg-1,最 大 劑量 20 μg·min-1·kg-1。每次劑量泵入2 min后進行超聲心動圖或導管檢查,LVOTG>70 mm Hg為陽性。②異丙腎上腺素激發(fā)試驗:2‰異丙腎上腺素靜滴,當心率增加30%以上時進行超聲心動圖或異管檢查,LVOTG>70 mm Hg為陽性。應注意,測量激發(fā)LVOTG有潛在的風險,應用要慎重。
PTSMA方法:置入臨時起搏電極至右心室心尖部,調試臨時起搏器工作良好,備用。肝素50~100 IU/kg,使活化凝血時間(ACT)達到250~300 s,防止血栓形成。用左冠狀動脈導引導管和置于左心室的豬尾型導管持續(xù)監(jiān)測LVOTG,送入0.014英寸導引導絲至擬消融的間隔支動脈,根據(jù)該間隔支血管粗細、大小選擇合適直徑、長度的Over The Wire(OTW)球囊,沿導絲將其送至間隔支動脈近端。在選擇球囊直徑前,建議根據(jù)血壓情況,先經(jīng)導引導管向冠狀動脈內注入硝酸甘油100~200μg,以擴張冠狀動脈,防止選擇球囊直徑偏小。加壓擴張球囊封堵擬消融的間隔支動脈,通過球囊中心腔快速注射造影劑1~3 ml,行超選擇性間隔支血管造影,了解局部血管供應區(qū)域,排除該間隔支至前降支或右冠狀動脈的側支循環(huán)。用生理鹽水5~10 ml經(jīng)球囊中心腔清除造影劑后,建議盡可能采用心肌聲學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MCE)。經(jīng)球囊中心腔快速注射心肌聲學造影劑六氟化硫微泡(商品名:聲諾維)1~2 ml,在經(jīng)胸超聲心動圖監(jiān)測下完成MCE,確定擬消融血管與肥厚梗阻區(qū)域的匹配關系,若MCE確定擬消融的間隔支動脈支配肥厚梗阻的基底部室間隔,即可確定為消融靶血管。另外,球囊封堵10~15 min后,患者心臟聽診雜音明確減輕和導管測壓LVOTG下降,也是確定消融靶血管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