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琳
(曲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曲靖 655000)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隱性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及利用
趙海琳
(曲靖醫學高等??茖W校,云南 曲靖 655000)
隱性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是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中的重要研究課題。教材中的知識和思想、學生經驗、教學活動方式等資源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隱性課程;資源
隱性課程資源是指以潛在的方式對教育教學活動施加影響的課程資源,如學校和社會風氣、家庭氣氛、師生關系、學生知識經驗、教材中隱含的思想資源等[1]。隱性課程資源對教學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作用,但由于隱蔽,往往容易被忽視,從而缺乏合理開發與利用的意識。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是醫學高等??茖W校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內容多而雜,系統性不強,教學中若能對其進行有效開發和合理利用,對教學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筆者認為,在眾多的隱性課程資源中,教材內容、學生經驗、教學活動方式的開發與利用具有較大空間,因此,在這些方面進行了較多的實踐與探索。
1.1 教材中的知識資源
教材知識資源的開發包括橫向知識和縱向知識的開發[2]。橫向知識開發是指把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探索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實現跨學科教學,達到學科之間、課程之間的相互促進。病原生物與免疫學作為一門醫學基礎課,除自身的知識結構外,還與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礎學科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并隱含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知識。如分析抗原的抗原性強弱時要用到化學知識,分析細菌的生長規律時要用到數學的對數知識,講授免疫學的基本概念時會用到語文的邏輯知識等。所以,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開發和利用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巧妙地把各學科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淡化學科意識,避免學生產生偏科現象;同時讓學生意識到,醫學是完整的知識體系,不是各門學科知識的簡單相加。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縱向知識開發是指對該門學科知識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延伸和擴展。不同專業學生學習目標不一樣,其知識結構、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等方面也存在著差異,所以對學科知識在深度和廣度上的需求也不一樣,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來決定講授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例如,臨床專業學生更關注病原生物的致病機制及疾病診治,所以教師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可適當深入和展開;對于護理專業學生則可在消毒滅菌、標本采集等方面去擴展。因材施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原則,課程資源縱向知識開發便是這一原則的具體體現。
1.2 教材中的思想資源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社會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人與人的直接接觸越來越少,情感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因此,對年輕人的情感培養也就越來越重要。情感培養不是靠說教就能做到的,需要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開發利用榜樣、楷模等課程資源,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感悟人生、感悟真情。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從表面看似乎是免疫學、微生物及寄生蟲學專業知識的簡單相加,而一旦深入研究便會發現其中隱藏著很多有利于情感培養、道德教育、價值觀形成的各種資源。但是,很多教師認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班主任的事,因而也就很少關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資源。
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資源,恰如其分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可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免疫學教學中可組織學生討論器官移植問題,通過播放肝移植病人的真實錄像,開發學生情感資源,激發學生關愛他人的情感,培養學生同情心和愛心,發展其良好的個性品質。在分析菌群失調原因時,強調濫用抗生素的后果,使學生成為有道德的好醫師。在學習乙肝病毒的生物學特性時,結合乙肝病毒抵抗力強且主要通過血液傳播的特點,強調消毒滅菌的重要性,為避免醫源性乙肝傳播做好準備。通過對教材中隱藏的思想資源的充分挖掘,讓學生在學校里便養成對病人高度負責的態度,為形成良好的醫德醫風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是教和學的組合,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重要性被忽視,處于從屬地位,學生沒有表達情感的機會,教師的一些可資利用的知識經驗進不了課堂。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問卷調查、走訪、交談等形式獲取學生信息,并適時將其引入課堂,讓教學變得鮮活而富有人情味,讓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共同構建知識的過程和人格發展相互促進的過程。例如,在學習超敏反應時,讓發生過超敏反應的學生講述其經歷、體會,并引導學生分析超敏反應的發生機制及防治原則,這樣學生不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超敏反應的相關知識,還會感受到書本知識是那么貼近生活,從而增強了學習免疫學的興趣。在講授人工自動免疫時,可引入學生接種疫苗的經驗;講授病原性球菌時,可引入學生的細菌感染史;在學習寄生蟲時,可引入學生的蛔蟲感染史等。
為把學生頭腦中隱藏的知識、經驗或思想挖掘出來,教師可組織學生圍繞某一問題進行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展示自己。通過這一方式,可以開發學生的知識、思想及經驗資源。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可發現學生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及時糾正。討論的問題可以由學生自己提出,也可以由教師通過設置一定情境引導學生發現,也可以由教師直接提出。例如,在細菌革蘭氏染色之后,針對出現的不同結果,組織學生進行關于細菌染色的討論,如為什么要染色,如何染色,怎樣改進染色方法等。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而且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討論問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探究問題,堅持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統一。
從課程資源角度看,教材無疑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但是,如果教學活動僅局限于對教材的講授,不讓學生親自實踐,則容易使教學陷入模式單一、機械的境地,不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教師可根據課程目標,結合教材內容及環境條件,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實踐活動。例如:抗體模型、寄生蟲標本制作;對青霉素過敏、乙肝疫苗接種、蛔蟲感染率等問題的調查;在講授寄生蟲時,開放實驗室,讓學生進行蠕蟲卵自檢等。在實踐活動中,學生自覺地把間接的理論知識與直接的感受和體驗結合起來,不僅可以增強主體意識,激發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培養其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強化創新意識,提高創造能力,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關于隱性課程資源開發的內容、方法途徑等,如今尚未形成較有效的可資借鑒的模式,教師應遵循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原則,把顯性資源與隱性資源相結合,圍繞教學目標,主次分明、伸縮有度地進行開發與利用。
[1]王重力,盧建筠.生物新課程的評價與資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段兆兵.課程資源的內涵與有效開發[J].課程·教材·教法,2003(3):23.
G421
B
1671-1246(2012)07-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