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婉莉
(成都醫學院護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83)
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的發展成就與展望
趙婉莉
(成都醫學院護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83)
本文對我國高等護理教育近30年的發展成就進行總結:已建立完整的教育層次結構體系;辦學規模明顯擴大;教育教學改革初見成效;師資隊伍學歷層次提高,教學與科研力量增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具有了對人才培養方向與培養類型以及學位授予的獨立決定權。同時結合分析國內外的有利影響因素,對我國高等護理教育未來的發展進行展望。
高等護理教育;發展成就;展望
自1983年我國高等護理教育重新恢復至今,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總結這些成就,能使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發展現狀中令人鼓舞的一面;進一步分析國內外的有利影響因素,能使我們對我國高等護理教育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堅定我們獻身護理教育事業的信念和決心,為我國高護教育躍上新臺階而不懈努力。
1.1 已建立完整的教育層次結構體系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高等護理教育停辦,后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恢復。1980年南京醫學院開設三年制大專學歷高級護理進修班;1983年天津醫學院首先開設五年制本科護理教育,成為高等護理教育恢復的標志;1987年北京市率先舉辦高等護理教育專科自修考試;1992年北京醫科大學開始招收護理碩士研究生;2004年第二軍醫大學、中南大學護理學院開始招收護理學博士研究生[1,2]。高等護理教育恢復后,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已逐步建立起了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4個層次的完整的教育層次結構體系,使我國的護理教育層次結構實現了與國際的接軌。
1.2 辦學規模明顯擴大
1.2.1 高等護理院校數量快速增加 恢復高等護理教育后的早期,院校數量遞增平緩,截至1999年,只有專科30所、本科18所[3]。進入21世紀后,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時期,高等護理院校數量快速增加。2003年,僅為專科119所、本科132所、碩士30所[4],博士尚無;至2007年,快速發展為專科307所、本科 201所、碩士 58所、博士 6所[5,6];近兩三年,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進入較快發展階段,至2009年總數已分別超過60所和20所[5]。
1.2.2 高護招生數量驟增,護士隊伍人數增多和學歷層次快速提高 高等護理教育恢復后至1999年,全國每年畢業的護理專科、本科生不超過1 500人,護理碩士生更是微乎其微[3]。與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同步,高等護理教育招生人數迅速增加,2003年我國高職護理專業和本科招生人數分別是1996年的24倍和25倍,高等護理專業年招生總量為5.9萬多人[7~9];至2007年高等護理教育的年招生人數已達11.3萬多,其中專科86 828人,本科26 097人,碩士341人,博士13人[9]。高等護理院校數量和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使我國護士隊伍的人數和學歷層次快速提升。1997年,全國護士119萬人,中專或中專以下學歷約占95%以上,本科學歷不足1%[10];2003年,全國護士126.6萬人,中專學歷占64.5%,大專學歷占24.3%,本科學歷僅占1.3%[11],碩士研究生學歷更是鳳毛麟角;2006年,我國共有護士142.6萬人,護士隊伍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護士占30.1%[12]。而至2010年底,全國護士204.8萬人,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已占51.3%,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占到8.8%,中專學歷的已降至46.0%[13]。
1.3 教育教學改革初見成效
1.3.1 教育學制理性轉變 我國高等護理教育曾長期依附于醫學教育的二級學科,而醫科院校本科學制全部為五年制,因此,在高等護理教育恢復早期學制均為五年制。但許多國內外專家都認為:護理專業學生在接受4年的正規訓練之后,就能適應工作的需要[14]。因此,以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第二軍醫大學、四川大學等為代表的一些護理院校,根據國內外對護理人才的迫切需要、護理教育發展的客觀現實和護理專業實踐特點,以培養應用型高等護理人才為目標,將護理本科學制由五年制轉變為四年制,并得到了國家教育部的認可。目前,四年制本科護理院校在全國占大多數,并且還在不斷增加[11,14]。
1.3.2 課程設置與教學體系改革初見成效 目前,雖然大多數護理院校的課程設置仍然遵循著先公共基礎課程或專業基礎課程,再臨床專業課程,最后集中實習這樣的“老三段”傳統模式。但是,高等護理教育課程設置與教學體系改革在一些前沿院校經過十多年的探索,無論是在課程設置體系、教學組織形式上,還是在臨床見習、實習帶教和教學基地的建設上都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為日后全國范圍的課程設置與教學體系改革提供了借鑒模式。如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人體功能和基本需要模式”的課程設置,第二軍醫大學的“人的生長過程+學科”的課程設置等。這些院校還創建了與新課程設置相配套的新的“漸進式”教學組織形式、臨床見習實習模式和學校與社區雙獲益的實踐教學合作模式[11]。
1.4 師資隊伍學歷層次提高,教學與科研力量增強
隨著高等護理教育層次結構的完善,越來越多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加入到高等護理教育的師資隊伍當中。與此同時,在職教師也不斷通過脫產或在職學習使自身的學歷層次得到提高,以往高等護理師資隊伍學歷偏低,醫教護、專教本的現象已得到很大改善,多數高等護理院校的師資隊伍學歷層次已提高,教學和科研力量得到加強。少數院校,尤其是那些走在前沿的院校師資隊伍中本科學歷已達100%,研究生學歷已達85%以上[11,15]。
1.5 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
我國高等護理教育從恢復初期開始,就受到了國外護理學者與護理界的關注、支持與幫助。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資助西安醫科大學、北京醫科大學、協和醫科大學等多所大學和泰國清邁大學聯合舉辦護理研究生班[1],為我國培養了第一批碩士水平的護理師資人才。中國加入WTO后,國內外護理學院及護理同仁間交流與合作不斷增多與深入,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出國進修、學習、訪問,邀請國外護理專家來華訪問、講學,加強校際間聯合辦學與合作研究[15,16]等,成為許多高等護理院校學習國外先進教學理念和經驗,掌握護理理論和科研新動向,活躍學術氣氛,提高學術水平以及謀求國際化發展的重要舉措。
1.6 具有了對人才培養方向與培養類型以及學位授予的獨立決定權
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護理學與臨床醫學一樣被列為一級學科,使得護理學科具有了自己的獨立性和應有的學科地位。在我國,護理學曾是長期依附于臨床醫學的二級學科,護理學科和高等護理教育發展受到諸多制約,尤其表現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考試、培養方向、培養類型與學位授予等方面的模糊與混亂[11,17~19]。因此,盡早將護理學從臨床醫學中分離出來,使之成為一級學科,是近幾年來護理學術界的共同呼聲。值得欣慰的是,在護理界眾多專家、學者以及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修訂學科目錄”中,護理學終于以一級學科的身份列入其中[20]。隨著護理學一級學科地位的確立,高等護理教育終于具有了對人才培養方向與培養類型以及學位授予的獨立決定權,困擾和制約高等護理教育人才培養的系列問題終將得以解決。
我國高等護理教育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北京協和醫學院高級護士學校,是世界上最早擁有高等護理教育的國家之一。由于歷史原因雖然曾經中斷,但是重新恢復后的我國高等護理教育歷經30年發展,已大大縮小了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綜合國內國外的有利因素,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未來的高等護理教育必將躍上新臺階且蓬勃發展,為社會輸送越來越多的合格的高等護理人才。
2.1 國內護理學一級學科地位的確立,為解決高等護理教育人才培養問題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
國家對護理學一級學科地位的確立[20],使高等護理教育擁有了對高等護理人才培養方向與培養類型以及學位授予的獨立決定權。因此,高等護理教育在未來的發展中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能夠結合自身的專業特色和社會發展趨勢更好地可持續發展。
2.2 國際上醫學教育標準和護理教育標準的相繼推出,將助推我國護理教育標準的早日建立
我國已有數百所高等護理院校,卻始終沒有一個衡量護理教育質量的護理教育標準,不僅導致高等護理教育實踐沒有可參照的統一標準而使教育質量難以評定,也限制了高等護理教育專業化發展和護理學知識的體系化,更不利于我國高等護理教育與國際接軌[11]。美國在1986年即由護理學院協會(AACN)推出了《護理本科教育標準》,其后又發布了《高級護理實踐的碩士教育標準》和《高級護理實踐的博士教育標準》[21]。2001年6月《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問世,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推出了醫學教育標準和護理教育標準[11],2004年第一個全球性的護理教育標準《全球護理博士教育標準》被護理博士教育國際網絡組織(INDEN)推出[21]。在國際背景下,我國護理教育界應及早建立我國的高等護理教育標準,從而使我國的高等護理教育朝著更加規范有序和與國際接軌的方向發展。
2.3 國際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多,不斷為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發展注入新活力
高等護理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和我國高等護理教育自身的不斷壯大,使越來越多的高等護理院校加入到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行列中。對我國高等護理教育來說,國外豐富的辦學經驗、先進的教學理念、創新的科研精神與學術氣氛,將不斷為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2.4 國內外護士短缺現狀和高等護理教育的國際化發展趨勢為我國高等護理教育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目前,國內許多高等護理院校已開始與國外護理學院聯合辦學,實施高等護理人才的跨國培養,把中國的高等護理人才推向國際市場。國內外市場高等護理人才的缺乏,對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無疑是挑戰與機遇并存。大膽探索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模式,努力改革與完善現行高等護理教育模式,促進我國高等護理教育蓬勃發展。
[1]王斌全,黃樺.護理教育史[J].護理研究,2007,21(4B):1033.
[2]何國平.我國護理教育蓬勃發展的30年[J].當代護士:綜合版,2009(2):9~10.
[3]周克雄,黃朝陽.再論大力發展護理高等教育[J].護士進修雜志,1999,14(11):9~11
[4]高云.我國護理教育的發展歷程及護理專業屬性[J].護理研究,2008,6(10A):2620~2621.
[5]尤黎明,羅志民,萬麗紅,等.中國護理教育資源現狀及發展趨勢的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0,7(4):147~151.
[6]翟穎莉,李春玉.我國高等護理教育面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3):271~272.
[7]郝燕萍,張廣清,倫朝霞,等.我國護理專業發展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護理研究,2009 ,23(3A):570~572,598.
[8]劉敏,岳金鳳.我國高等護理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價值工程,2011(7):211~212.
[9]尤黎明,萬麗紅,劉可.中國護理教育規模結構與護理人力需求的研究與思考[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5):46~50.
[10]梁瓊芳,周立,張明.護理教育的現狀及問題與改革發展的思路[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6(2):28~30.
[11]姜安麗.我國高等護理教育改革10年實踐與發展的思考[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1):3~6.
[1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馬曉偉副部長在2007年慶祝“5·12國際護士節”活動上的講話[J].衛生部衛生政策法規司·衛生政務通報,2007(18):1~2.
[13]衛生部:全國醫護比例倒置現象得到扭轉[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5/10/c_121400100.html,2011-05-10.
[14]張新宇.對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發展趨勢的幾點看法[J].中華護理教育,2004,2(2):66~67.
[15]王云峰,劉華平,陳京立.北京協和醫學院15年護理教育教學改革的歷程與思考[J].中華護理教育,2010,7(5):195~198.
[16]山東大學護理學院.在開拓中提升在創新中發展——記山東大學護理學院[J].現代護理,2005,11(20):1.
[17]楊永,莫新少.護理學碩士招生改革與我國護理教育前景展望[J].全科護理,2010,8(12C):3370~3371.
[18]沈勤,孫秋華.我國部分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現狀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5):31~32.
[19]馬偉光,劉華平.我國護理學博士研究生教育現狀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6):541~543.
[20]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二○一一年二月)新修訂學科目錄[EB/OL].http://bbs.zjol.com.cn/thread-5176067-1-1.htm,2011-03-17.
[21]胡韻,姜安麗.護理教育標準的研究與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55~57.
G420
A
1671-1246(2012)07-0078-03
注:本文系四川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華師范大學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資助項目(CJF08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