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淑芳,原 英,鄒 凡
(哈爾濱市衛(wèi)生學校,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0)
淺談中等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中實驗動物福利
藺淑芳,原 英,鄒 凡
(哈爾濱市衛(wèi)生學校,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0)
動物實驗是人類征服自然、保護自己的重要手段,在整個生物醫(yī)學發(fā)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中職教育要將重視實驗動物福利的思想貫穿于實驗課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充分理解其含義,并引導學生應用正確方法進行實驗,愛護動物,加強對實驗動物的福利,如讓其擁有舒適的棲息場所,充足的飲食,更重要的是應用正確的實驗方法減少對動物的傷害。
動物實驗;生物醫(yī)學;福利;關愛
動物實驗是以動物為載體,在特定的條件下對實驗動物進行特定的處理,以得到預期的實驗目的和結果的研究過程。自19世紀中期以動物實驗為主要內容的實驗醫(yī)學問世之后,生物醫(yī)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動物實驗成為人類征服自然、保護自己的重要手段,許多重大科研成果經動物實驗完成。動物實驗在整個生物醫(yī)學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動物是活體實驗中的研究主體,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科學研究中實驗動物的品種和用量都大幅上升,除了應用最普遍的嚙齒類動物外,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魚類也被大量使用。同時對動物實驗的要求也達到了更高的水平,動物實驗的目的不只是提出科學方法、結論,還有助于促進人類對動物的熱愛和尊重。
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一些古代醫(yī)藥學較早在公元前就開始利用多種動物進行實驗觀察。當代實驗動物更廣泛應用于疾病的研究、疫苗的開發(fā)、藥物毒性測試、抗癌研究、其他基礎生物醫(yī)學研究、遺傳、診斷、實驗技術及教育等,因此實驗動物對人類醫(yī)學的發(fā)展、對促進和改善人類福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職教育教學中涉及到的實驗動物有大鼠、小鼠、豚鼠、家兔和貓等。以中等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中的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為例,在實驗中應用最多的是家兔和豚鼠,家兔多用于接種和取血,豚鼠多用于變態(tài)反應實驗。此外家兔在心血管、皮膚反應實驗、熱原實驗等方面具有很好的適用性,家兔造模也比較經濟實用。
在中等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中,絕大多數醫(yī)學基礎學科的實驗都涉及到動物的使用。通過動物實驗,學生能夠更加直觀深入地對課堂上的知識進行消化理解。對于注重實踐與能力培養(yǎng)的中職學生來說,直觀生動的動物實驗,更有助于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動物實驗是職業(yè)教育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文明的進步以及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保護動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動物保護運動和福利組織呈全球化發(fā)展趨勢,實驗動物的保護、使用、管理和福利制度問題已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動物福利作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始終貫穿于生命科學的研究過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提倡最早由英國動物學家和微生物學家William Russell和微生物學家Rex Bursh于1959年提出的 3R 原則,即減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和優(yōu)化(refinement)原則[1]。具體而言,“減少”就是要求在實驗中盡可能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數量,提高實驗動物的利用率和實驗的準確性。“優(yōu)化”是確保動物在麻醉、鎮(zhèn)痛和鎮(zhèn)靜劑或其他手段作用下進行實驗,不使其遭受不必要的傷害或痛苦。“替代”就是不再利用活體動物進行實驗,而以組織細胞培養(yǎng)、各種活體外實驗或計算機模型以及統(tǒng)計分析等方法來替代[2]。
2000年世界大會上,世界動物保護協(xié)會(WSPA)針對動物福利立法提出了動物的五大自由[3]:
(1)享有不受饑渴的自由,即保證充足、清潔的飲用水和食物;(2)享有生活舒適的自由,即提供適當的生活棲息場所;(3)享有不受痛苦、傷害的自由,即保證動物不受額外的痛苦,并得到充分適當的醫(yī)療待遇;
(4)享有生活無恐懼和悲傷感的自由,即避免各種使動物遭受精神創(chuàng)傷的狀況;
(5)享有表達天性的自由,即提供適當的條件,使動物天性不受外來條件的影響而壓抑。
全世界(包括一些非洲國家)有100多個國家出臺了反虐待動物法案,而我國在這方面處于滯后狀態(tài)。盡管我國法律界對動物福利仍然存在不同看法,但已共同認識到建立動物福利有很重要的意義。我國要建立和諧社會,需要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睦相處,其中包括人與動物建立和保持良好的關系,人類對待動物的態(tài)度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的態(tài)度;我國還提倡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若以極不文明的方式對待與我們一樣具有悲喜感受的動物,文明僅僅是一個遙遠的目標。過度保護人類自身的眼前利益是一種缺乏長遠目光的表現,動物福利是人類對自然界觀念的更新,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征。
在科學研究及教學中使用動物,這是實驗動物對于生命科學研究和發(fā)展的巨大作用以及動物實驗的必要性,然而對動物的使用必須在一定倫理道德底線基礎上進行。
中職教育實驗課中要貫穿實驗動物福利的思想,讓學生充分理解其含義,并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實驗。加強對實驗動物的福利,應讓其擁有舒適的棲息場所,充足的飲食,更重要的是運用正確的實驗方法減少對動物的傷害。
(1)應該保持實驗動物生存環(huán)境的衛(wèi)生,給予充足的飼料和飲水,并按時按量飼養(yǎng)。
(2)應該在保持實驗課質量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數量,比如家兔的使用,可以在保證每個學生均能理解實驗意義的前提下,幾名學生使用一只家兔。
(3)將對實驗動物的關愛思想貫穿始終,讓學生擁有愛護實驗動物的意識,對實驗動物取放輕柔,如對動物進行麻醉時,要按照動物體重及動物種類選擇正確的麻醉藥物及準確的麻醉劑量,麻醉藥物劑量過多,可能導致實驗動物死亡;劑量偏低則達不到預期效果,而且會增加實驗動物在實驗過程中的痛苦,這均不符合實驗動物的福利要求。
以中等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中微生物檢驗技術的實驗課為例,實驗中應用最多的是家兔,應用家兔進行的實驗有采血和接種。以采血為例,采血時采血場應有充足的光線;室溫夏季最好保持在25~28℃,冬季保持在15~20℃為宜;采血用的注射器、試管、三角燒瓶必須保持清潔干燥。采血方法主要有:(1)耳靜脈采血:去采血部位的毛,用二甲苯棉球擦耳殼,使耳部血管擴張,便于采血。實驗人員應有較高水平的實驗手法,涉及到耳緣靜脈的尋找,入針位置的深淺等,在實驗中要正確引導學生采用標準操作手法取血,確保實驗的成功而減少動物的痛苦。(2)兔耳中央動脈取血:在兔耳的中央有一條較粗、顏色較鮮紅的中央動脈,在中央動脈末端,沿著動脈向心方向平行刺入動脈取血。抽血時要注意:因兔耳中央動脈易發(fā)生痙攣性收縮,因此抽血前,必須先讓兔耳充分充血,當動脈擴張,未發(fā)生痙攣性收縮前立即抽血。否則易引起家兔中央靜脈取血不成功,造成實驗動物的痛苦。(3)心臟采血:多用家兔和豚鼠,將動物固定在解剖臺上,局部去毛消毒后,選擇心搏最明顯處垂直進針,緩慢抽出所需血量,迅速將針頭拔出,這樣心肌上的穿孔易于閉合。經6~7天后,可以重復進行心臟采血。(4)頸動脈采血:常用于家兔的全采血。此實驗成功的關鍵是動物的麻醉,故實驗人員麻醉方法和麻醉劑量的掌握非常重要,麻醉劑過量會造成動物立即死亡,麻醉劑量不足會增加動物痛苦,因此,良好的麻醉方法和科學的劑量是實驗成功的關鍵。方法正確還可以重復使用實驗動物,避免實驗動物的浪費。
可見實驗動物的福利可以為實驗動物減少痛苦,又可以為教育科研節(jié)約資源,符合當今創(chuàng)建節(jié)約型社會的新方針。中等衛(wèi)生職業(yè)學校學生將來從事的是救死扶傷的工作,在實驗過程中貫穿了對實驗動物福利和關愛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其在今后的工作中由此及彼,善待生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通過實驗動物科普知識和倫理教育,一方面可以促進中職學校動物實驗在良好的秩序和氛圍下進行,另一方面能提高學生的動物實驗技能和生命倫理學素養(yǎng),科學、合理地選擇并人道地使用實驗動物進行科學研究。通過實驗動物科普和倫理教育,可以提高廣大師生道德倫理素質,并養(yǎng)成人人善待實驗動物,重視和維護實驗動物福利的良好氛圍,減少或杜絕了實驗人員在對待實驗動物上的不良行為,使實驗動物更好地為社會和人類健康服務。
人道主義者史懷澤曾說:“倫理不僅與人,而且也與動物有關。動物和我們一樣渴求幸福,承受痛苦和畏懼死亡。如果我們只是關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那么,我們就不會真正變得文明起來,真正重要的是人與所有生命的關系。”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長久以來與我們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同人類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重視動物福利就是善待我們的朋友,更是善待我們自己。
[1]Russel W M,Burch R L.The Principles of Humane Experimental Technique[M].London:Methen,1959.
[2]蘇志杰.動物實驗“3R”方法的發(fā)展狀況[J].動物醫(yī)學進展,2004,25(4):36~39.
[3]楊蓮茹,孔衛(wèi)國,楊曉野,等.動物福利法的歷史起源、現狀及意義[J].動物科學與動物醫(yī)學,2004,21(6):28.
G424.31
B
1671-1246(2012)07-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