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
(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惠州 516025)
積極心理學理念下醫護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陳冬梅
(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惠州 516025)
隨著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從事護理專業人員的人格特征顯得越來越重要,而積極心理學提倡關注人性積極的一面,它與人格之間緊密相連,且相互促進。以積極心理學為視角探討醫護生健康人格的界定及其塑造途徑。
積極心理學;健康人格;醫護生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在美國興起的一個心理學思潮,由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塞里格曼(Martin E.Seligman)倡導,“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對積極的主觀體驗、積極的個體特征及促進它們發展的制度體系開展科學研究的理念[1]。積極心理學強調教育并不只是學生糾正錯誤、回答問題、克服缺點,而主要是發掘、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品質(包括外顯的和潛在的),并在實踐中進行培育和擴展這些積極品質。醫護生的年齡大都在17~21歲之間,正是人格定型的關鍵期,如何塑造他們的健康人格,使他們能夠順利健康地成長為合格的護士,一直都是衛生職業院校關注的問題。護理人員的人格特征不僅影響了他們自身的素質與發展,更主要的是,他們作為一個特殊的職業群體還極大地影響著醫療護理的全過程及患者和家屬的身心健康。因此,培養醫護生良好的人格心理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采用卡特爾16種個性因素量表(簡稱16PF)對我院2011級護理專業新生進行人格心理因素測試,研究結果顯示:醫護生在人格各個因素中的平均分普遍處于中等水平,絕大多數醫護生人格發育正常,情緒較穩定,活潑健談;對人坦率真誠,善于體貼別人;思維敏捷,好學上進。但個體別醫生也存在著依賴性較強、競爭意識弱、缺乏遠大目標、責任感不強等弱點。通過進一步計算表明:護理專業學生多為適應型人格,他們通常對生活現狀感到心滿意足,對克服困難缺乏毅力,有知難而退的傾向;他們情感豐富,常被情緒困擾,缺乏自信心、事業心和進取精神;性格較怯懦,獨立性差,個性較被動,缺乏果斷、獨立的自主精神;在專業有成就者人格因素方面略低于常模水平。
護理是以維護和促進健康、減輕痛苦、提高生命質量為目的,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術為人民群眾健康提供服務的工作。護理工作作為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群眾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關。護理人員良好、穩定的職業心理素質,是其有效完成護理工作的重要保障。然而,護理人員良好、穩定的職業心理素質的形成,又與其自身的心理特質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護理職業崗位要求護理人員應具有樂于助人、甘愿奉獻、富于同情,積極、主動、熱情、溫柔、體貼、善良、謹慎、堅忍、沉著冷靜、周到細致等品德。面對患者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表情,即使沒休息好也要精神飽滿,即使心情不愉快也要心平氣和[2]。護理人員的完美形象不僅體現在護理操作中,還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
有研究發現:個體的氣質特征對護理職業崗位的選擇也有必然的聯系。因為醫院科室的護理人員需要不斷地接觸患者,而患者病種復雜,這就要求各科護理人員不但要具備較全面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而且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臨危不懼、從容不迫地搶救和護理患者。從氣質類型來看,多血質型、膽汁質型較為適合此工作。手術室與急診科護理人員中則無抑郁質型者,因為抑郁質型的人不適合做需要與各種人打交道的,變化多端的,大量消耗體力、腦力的工作。婦產科與兒科護理人員中則無粘液質型者,因為粘液質型的人不適合做富于變化和挑戰性大的工作[3]。
可見,醫護生的健康人格標準可界定為:個性心理特征以外向型性格、中間型氣質及多血質氣質為主;情緒穩定,心境平和,心態積極,有責任心,人際協調能力強;人格具有求實性、獨立性和親和性的特征。這些個性心理特征可以使醫護生在認知、情感、行為、適應等方面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從而在護理職業崗位上發揮較好的作用。
人格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發展的過程,因此,人格是可以改變和培養的。在校醫護生的人格現狀與職業需求的健康人格標準還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有效地利用積極心理學去挖掘和培養醫護生潛在的健康人格特征呢?
積極的自我認知是建立在對現實自我全面客觀認識基礎上的一種積極態度,包括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延伸自我和創造自我。由于認知能力發展水平的限制,醫護生對自己的認識評價往往比較片面,且易走極端。如果對自己的評價過低或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夸大自己的缺點、懷疑自己的能力,則容易產生自卑感;如果對自己的評價過高,便容易使醫護生眼高手低、目中無人、產生驕傲自大的情緒。驕傲和自卑都是不良的自我認知,對醫護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危害極大,所以要引導醫護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如要求醫護生經常進行自我約束、自我反思、自我激勵、自我欣賞、自我體驗等,以不斷提高醫護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塑造健康人格。
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培養健康人格的“推進劑”,它能使人直面人生與社會、不畏困難、樂觀豁達、充滿朝氣、勇敢前進。一個人的心態是他成長的產物,人一生都在培養自己的心態,有的向積極思維方向發展,有的向消極思維方向發展。積極思維可以帶來優良品質,如自信、樂觀、正直、無私、寬容、忠誠、勇敢、堅強、果斷、進取、博愛、信任、尊重、百折不撓等;消極思維則形成負面品質,如自卑、悲觀、吝嗇、狹隘、虛偽、懦弱、欺瞞、自大、貪婪、猶豫、恐懼、抑郁、急躁、回避責任等。顯然積極心態給人生帶來光明,消極心態將人生帶進黑暗。所以培養醫護生的積極心態非常重要,可以使他們對人生、對未來充滿希望。因此,應經常引導醫護生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鼓勵其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多與思想積極的人交往,幫助其培養興趣愛好,使其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的具體方法等,這些都對塑造醫護生健康人格很有幫助。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培養個體熱情、仁愛、樂觀、對美的欣賞等在內的24種積極人格品質的一條最佳途徑是增強個體的積極情緒的體驗[4]。積極情緒可以對人格進行滲透,通過醫護生健康的歸因方式、正確的應激與心理防御系統、良好的人際關系、較多的社會支持以及通過中樞神經結構和功能的改變等一些方式與特定途徑形成醫護生健康的人格,從而減少和消除消極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使醫護生處在健康、幸福和快樂的主觀感受之中。因此,保持愉快的心境、培養積極的情緒體驗,可以使醫護生在遇到負面的生活事件時,能夠在主觀上正確地認識、客觀地評價,在行為上能積極地應對,且能應用幽默、信念、意志應付困難,不鉆牛角尖,尤其能夠鍛煉醫護生解決醫療矛盾沖突或糾紛時的適應能力、獨斷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從而形成健康人格。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發展所依托的社會關系系統。研究表明,親密人際關系所提供的積極的社會支持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幫助個體緩解壓力,包括調節不良情緒、分擔責任、提供建議、傳授技巧和提供物質幫助等。對醫護生個體而言,朋友不僅能夠體現個體的自我價值感,提供愛、關懷以及內心世界宣泄的機會,而且能夠使他們獲得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支持,為社交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礎。醫護生健康人格形成過程中,培養醫護生有意識地體驗并從現實生活中挖掘社會支持資源的能力,是構筑醫護生健康人格系統的重要環節。如在醫護生教學中應包含如何體驗社會支持、如何支持他人、如何獲取他人支持等內容的訓練科目,通過訓練讓醫護生學會構筑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幫助其增強自信,進而更好地塑造健康人格。
總之,醫護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掌握積極心理學原理,并將這種培養理念滲透在各科的教學之中,以幫助學生發展積極心理,塑造健康人格。
[1]Seligman ME,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14.
[2]運懷英,滿力.論舒適護理的美學要求[J].護理學雜志,2006,21(5):74-75.
[3]耿慶妍,于琪.急診醫護人員心理健康與個性特征相關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5,21(5):621-622.
[4]周嵌,石國興.積極心理學介紹[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129-132.
G455
A
1671-1246(2012)24-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