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虹
(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在醫學倫理學中,醫患關系是一種醫生與患者在醫療行為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的具有法律效應的特殊關系,這種關系包含了倫理道德、倫理價值、倫理修養、倫理規范等多層次的內容。由于近年來社會上普遍存在醫患關系緊張的現象,因而應加強對醫生、醫學生的醫學倫理教育。
醫學倫理學是研究醫學道德的一門學科。它通過對醫德現象的全面研究,揭示醫德現象所表現的醫德關系中的各種矛盾及其變化發展的規律性[1],從醫德倫理、醫德規范和醫德實踐3個部分對每位醫務人員提出全面的規范要求。因此,加強醫學倫理學教育,對引導醫學生成長為一個具有良好醫德、技術精湛的好醫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由于傳統的醫療模式已經發生了改變,醫生與患者的價值判斷和道德要求也受到醫療體制改革的影響,并隨著社會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不斷發生變化。當兩者不相符甚至發生沖突時,就會導致醫患矛盾的產生。
近年來,我國醫患糾紛數量增加,醫患關系總體呈緊張狀態。特別是2010年7月1日《侵權責任法》正式實施之后,醫療糾紛的發生率更是有上升的趨勢。形成醫患糾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國家政策、醫療衛生管理體制、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程度等。此外,醫患關系的具體承載者——醫患雙方自身的因素也很重要。醫務人員是醫患關系的主要責任方,更應該具有與職業行為和患者期待相符的倫理素質。當前,大多數醫務人員在社會生活和醫療實踐中能夠遵守社會公德、體現職業道德,但還有少數醫務人員倫理素質較為欠缺。因而,對醫生特別是醫學生加強醫學倫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醫治患者疾病,解除其病痛以外,醫生對患者的隱私、尊嚴等人身權利保障方面的問題,也應該高度重視。如對傳染病患者,像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患者病情的保密、是否可以平等對待等方面。如果醫務人員與患者接觸過程中忽視了這些問題,就很容易引起糾紛。醫務人員只有具備較強的倫理規范意識,對自己的言行嚴加約束,才能擔負起醫療衛生工作的使命,從而保障患者的權益。
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操守、極強的倫理規范意識、達到較高的職業道德水準,醫務人員才能勝任本職工作;只有本著對患者高度負責的態度、耐心細致地嚴格按照醫療規范進行操作、不辭辛苦,甘于奉獻,與其他人密切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失誤,減少醫療事故和差錯的發生。近幾年來,多次發生患者或其家屬刺傷醫務人員的事件,多個真實案例告訴我們,提高醫務人員倫理素質是緩解醫患雙方矛盾、降低醫療糾紛發生率的一個重要手段。
《侵權責任法》正式實施之后,醫療糾紛數量明顯增加,究其原因,真正由醫療技術失誤造成醫療缺陷、醫療事故的現象僅占極小部分,而大多數是由醫患溝通不足、醫護人員工作責任心不強、職業道德欠缺等原因引起的。所以加強醫學生的醫學倫理規范意識教育,是解決醫患關系惡化、減少醫療糾紛發生的重要環節和方法。
大學生考試作弊、論文造假、自私自利、缺乏公德的現象比比皆是。這些問題也同樣存在于醫學生中,不利于其醫學倫理規范意識的培養和良好職業行為習慣的形成,對其今后走上工作崗位、處理日常工作問題產生了極其不好的影響。
隨著社會發展,很多人受到單純經濟主義思想的影響,片面地追求經濟效益,導致了醫療服務商品化的趨勢,違背了醫學原有的出發點,只顧追求“經濟指標”和個人利益,從而喪失了醫務人員應有的道德。
受到社會上利己主義思想的影響,個別醫生和醫學生在工作上也開始出現“多干一點就抱怨,能少干絕不多干,遇到困難、加班就退縮”的現象。
醫學是一門活到老、學到老的科學,在醫學上的學習、進步是永無止境的。若沒有孜孜不倦地追求探索新技術的精神,沒有持之以恒、不斷努力的毅力,沒有刻苦鉆研的精神,就會導致醫學知識和技能的停步不前。很多醫學生急功近利,僅僅學會皮毛醫療技術就自以為是、不思上進,長此以往,整個醫療行業就會出現技術倒退的現象。
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重視專業技術,認為只要掌握了專業技術就能夠做一位好醫生,而醫學倫理學等人文素質可有可無。事實上,這些不重視人文素質教育的醫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以后,往往在心靈上存在價值困惑和道德迷失,不利于其人生道路的前行。
目前我國醫學高等院校正處于“外延擴張、內涵發展”的特殊時期,教育者在專業教育、專業設置、課程建設及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技術效率、輕倫理等人文素質的思想意識。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轉變教育理念,把專業知識傳授、學習和實踐技能培養與人文素質培養結合起來,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技術價值觀,以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使醫學倫理學真正成為人文精神的教學[3~4]。
很多醫學生對醫學倫理的理解極其片面,沒有充分認識到醫學倫理的全面性和重要性,因此加大對醫學倫理的宣傳力度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紙等媒介加大對醫學生醫學倫理的宣傳教育。另外,應樹立醫療行業的先進典型模范,老一輩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林巧稚、吳孟超、張金哲等醫學大家,新一代涌現了白求恩式醫務人員的韋加寧,有敢于把真菌吃進肚子的孔憲濤,還有全國模范鄉村醫生李秋孝等一大批新時代感人的好醫生,讓他們成為醫學生學習的楷模,成為醫學生奮斗的榜樣、目標,正確引導醫學生提高自身素養,幫助他們成為患者心目中的合格醫生。
以往的政治思想課多流于形式,導致醫學生把醫學倫理學習看作負擔,往往態度敷衍。因此,在教學中不應照本宣科,避免教條主義。一方面,可以考慮結合臨床實例,通過分析具體案例,幫助醫學生體會醫學倫理的重要性,提高其學習興趣。在臨床見習中,面對具體病例時是進行生命倫理學教育的最佳時機[5~6]。筆者在對五年制醫學生臨床見習的帶教中,加入了不少醫學倫理學的教育,比如在查體中注重“愛傷”觀念的培養,設定場景,讓學生扮演患者,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帶教中碰巧遇到門診就診排隊時患者間起沖突,由于醫生的正確處理,輕松化解了患者矛盾。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使學生懂得,能夠正確運用醫學倫理學知識會給醫務工作帶來許多便利。因此,每一名醫務工作者都必須具備較高的醫德素養。另一方面,改變以往的“教”和“育”、“學”和“做”、“知”和“行”分離的弊端,構建科學合理的醫學生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促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手段與方法,增加課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結合講座、知識競賽等課外教育、心理咨詢、社會實踐、衛生服務等靈活多樣的教學環節,改革教育方式;改變教育方法,適當地利用網絡等現代化教育手段,加強醫學倫理教育。應該把倫理教育滲透到每一個教學細節中去,比如在臨床帶教中,不僅關注學生問診的結果,還要給他們分析為什么患者愿意對有的醫生吐露隱私,對有的醫生不愿理睬。通過學習,使醫學生自己感悟到如果想給患者看好病光靠提高醫療技術是遠遠不夠的,使其親身體會到提高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醫德素養等是成為一個好醫生的必要條件。因此,在醫學生的校園學習、日常生活、臨床實踐中應當著重培養其心理素質、創新能力、溝通及人際協調交往能力、動手能力、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法律法規的應用理解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
探索出一套符合醫學生特點和教學要求的考核評價體系,把醫學生的課堂學習、臨床見習和實習等學習環節都納入倫理考核評價的范圍,通過筆試、口試、技能演練、社會實踐等方法進行人際溝通、關愛他人等方面的考核評價。
總之,由于醫患關系的不和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和諧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便成為醫學技術倫理中醫德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7]。醫學院校應該在學校教育的基礎上,實行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在校教育與畢業后再教育相結合、行業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形成全面培養、終身學習的倫理素質培養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醫生。什么是倫理素質修養的理想境界呢?即當一名醫學生成為醫生以后,能夠以高尚的道德人格感動患者,以精湛的醫療技術服務患者,成為同行和患者心目中真正的“白衣天使”。只有堅持發展觀點,以開放的態度研究倫理規范意識,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培養出適應當今社會需要的醫學人才。
[1]伍天章.醫學倫理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2]鄭大喜.試論醫患關系的倫理屬性與醫務人員的道德責任[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7,20(4):65-67.
[3]方燦輝,李云勝,王濟強.當前青年醫生醫學倫理教育缺失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影響[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8,21(1):99-100.
[4]陳濤.試論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9,21(1):83-85.
[5]叢亞麗.案例教學與醫學倫理學教育[J].醫學與哲學,2007,28(3):28-29.
[6]黃敏麗.“敬畏生命”倫理思想在臨床教學中的滲透和強化[J].醫學與哲學,2007,28(9):77-78.
[7]向鴻梅,李樹森,高晨光.醫學技術倫理視角下的醫德研究——醫患關系問題的理性思考[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0,23(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