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星
(平涼技師學院,甘肅 平涼 744000)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迫切需要培養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已成當務之急。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職業教育非常重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在規模、質量、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面臨新的形勢,挑戰仍然十分嚴峻,尤其是師資隊伍的建設更為突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教師的素質是決定學校教學質量和辦學特色的關鍵因素,技工學校教師隊伍的素質直接影響著職業教育的成敗。師資的特色、師資的素質決定了職業學校的專業特色和專業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技工學校實力的標志,也是職業教育進一步改革與發展的基礎和保證。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技工學校的師生比應在1∶18 至1∶22之間,但目前技工學校的師生比一般在1∶30 左右,個別專業甚至達到了1∶50。一名專業課教師在同一學期教授3 門甚至多門專業課,在教師總數不足的同時,還存在專業課教師與文化課教師比例失調、“雙師型”教師比例低的問題。由于傳統社會心理和等級意識的影響,社會上鄙薄職業教育的觀念依然存在,“普教熱、職教冷”、“普專熱、技校冷”仍是一種普遍現象。一些人甚至認為“普教”是為國家培養人才,職業教育只不過是為培養勞動力;普通中專培養的學生是干部,技校培養的學生是工人。個別學校領導熱衷于改辦普通中專、不重視學校實力建設;個別地方的政府主管部門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不夠,職業學校尤其是技工學校教師的編制數量一直得不到增加。
技工學校的學生多數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文化程度參差不齊,貧困生較多。所以技工學校教師的教學要充分考慮每一位學生的特點,不僅要精心備課、認真上課、及時開展課外輔導,還要做到不能讓每一位學生掉隊等,再加上技工學校長期教師數量不足,教師超負荷工作,從而導致教師身體疲憊、心理壓力極大。
近年來,盡管國家、省、市各級教育機構每年都組織各種培訓和學習,但由于學校教師少,假期又要參加招生等使教師無法停下教學任務去參加培訓。致使教師參加各種學習的機會少,知識得不到更新,教學理念不能及時轉變,加之校企還沒有深度合作,出現教師難以在企業進行實踐鍛煉等現象,嚴重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
由于教師數量不足、“雙師型”教師短缺,學校只得從社會或企業外聘一些教師。近年來,外聘教師主要由兩類人員組成,一類是剛畢業還未就業的大專院校畢業生,還有一類是企業下崗或退休的技術工人或干部,他們基本沒有經過系統、嚴格的教師培訓。有的具有專業技能證書,卻缺教師資格證;有的學歷較高,但缺乏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的一線實踐經驗;有的實踐操作經驗豐富,卻學歷較低,理論水平不高……真正有理論、懂技術、會管理、證件齊全的人員是少之又少,但又由于學校缺乏教師上課,只好勉強讓其上崗。
現行技工學校的教師評價標準主要是套用或參考普通中學教師的評價標準,評價內容主要以課堂教學、學生學業成績為主,評價的作用主要用于對教師職稱的評定。而評價過程中對教師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產品研發能力、創業能力、組織管理及協調能力等考慮較少。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對教師評價的認識處于傳統層次,還不能很好地將教師評價與教師的發展、學校的發展、教學質量的提高聯系在一起;技工學校提供給教師參與上級部門組織的“教學新秀”、“教學能手”評比的機會很少,而教育部門的“優秀教師”等榮譽也很少分配給技工學校,職稱評聘到高級講師即封頂;外聘教師沒有參與評選先進和評聘職稱的機會;教師的工作任務重、壓力大、待遇低、成就感得不到滿足等問題,使教師一有機會就想“跳槽”。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指出:“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綱要》則進一步對職業教育在國民經濟和國家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做了充分論述。所以要加強對《綱要》和國家有關職業教育政策法規的學習和宣傳,要讓全社會都知道“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是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識、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等綜合素養,輸送國家產業建設大軍新生力量的基礎工程;是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從而徹底轉變“‘普教’是為國家培養人才,‘職教’是為培養勞動力”的傳統觀念。尤其要通過學習,讓每一位技校工作者都明確職教工作的重要性和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光榮性和責任性,使其對職業教育尤其是技工學校的發展充滿信心。
首先,政府部門要根據國家關于技工學校師生比的要求,為技工學校補足教師編制數。其次,技工學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師管理機制,使具有任教資格的社會人士、大學畢業生,按實際需要及時補充到教師隊伍中來,同時把不適宜做技工學校教師的人清出教師隊伍,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再次,規范教師聘任制,在大力推進教師全員聘任制和職務聘任制的同時,保留或調劑一定的編制用于面向社會招聘符合教師條件的技術人才擔任教師,以拓寬教師來源渠道。最后,實行技工學校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允許符合教師條件的行業專家、工程師、技師、社會能工巧匠等參與技工學校的教學活動。
“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中職教育要完成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的目標,必須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加強培訓工作,努力提高技工學校教師綜合素質,是技工學校進一步改革與發展的基礎和保證。
首先,在培訓的層次上:(1)開展“全員培訓”。讓全體教師都明確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理論、新理念,樹立“終身學習”、“人人成才”觀念,不斷提高師德修養,做到熱愛教育、熱愛學校、熱愛學生、愛崗敬業、無私奉獻。(2)開展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培訓和培養。要將思想政治素質好,教學水平高,在專業領域已做出了一定成績,并有較好發展前途的教師作為培訓、培養對象,通過“給任務、壓擔子”等方式,對他們進行有計劃的培訓和培養。(3)對新任教師開展教學技能和專業技能培訓。針對新任教師的實際,選派他們下企業,在專業崗位上接受實際訓練,向一線的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學習,提高自己的實踐水平和專業技術能力。(4)對外聘教師開展教育理論培訓。外聘的工程師、技師、社會能工巧匠等人員專業技能很高,但他們對新的教育理論、教學方法了解不足,要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有關理論和方法的培訓,讓他們用新的教育理論和方法、新式的師徒關系培養和教育學生。
其次,在培訓模式的選擇上:(1)選擇“校本培訓”。即以學校為中心,進行教師輪訓,確保專業技術、教學技術不斷更新、豐富、與時俱進。同時讓教師圍繞學校真實情境中發生的各種實際問題,開展行動研究,使教師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2)選擇校企合作培訓。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企業服務,所以學校要與企業密切合作,定期或不定期選派教師去企業實習、實踐,并通過實習、實踐,把企業最新科技、最新設備、最新工藝及現代管理理念及時帶回學校,并運用到學校教學和管理的各個環節中。(3)充分利用省、市及國家組織的各種培訓機會,選派教師積極參加省、市及國家級培訓,以使教師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提高技能。(4)通過國際交流方式選派教師出國考察、研修、進修、培訓,學習國外職業學校的先進教學經驗,或請外籍專業教師從事培訓工作。(5)根據專業建設的需求,利用學校自身的專業優勢,鼓勵教師參與課程改革、教材編寫;鼓勵教師與企業產品研發部門合作,參與技術研發或開發實驗、實訓設施,使教師的整體素質和實踐能力得到提高。
(1)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在教師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實行雙向選擇、擇優上崗的制度。(2)建立合理的教師評價和激勵制度。要改變按照傳統參考普通中學教師的評價辦法評價技工學校教師的現狀,把教師實踐操作水平、指導學生參加技能競賽、教師參加各類技能競賽的成績、教師輔導學生擇業、創業的成績等納入評價范圍或作為教師評優選先、職務晉升的重要條件。(3)建立“名師”評選制度和標準,使名師的選拔和培養制度化、規范化。(4)建立教師培訓和下企業鍛煉制度,使教師的培訓持久有序、有章可循。
(1)“以人為本”,建設健康、文明、高雅、上進的校園文化環境,使教職工、學生和諧相處。(2)制訂學校發展藍圖,明確學校的奮斗目標,同時給教師搭建專業發展的空間和施展才華的平臺,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3)大力宣傳優秀教師事跡,充分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4)讓教師參與學校各項制度的制訂和執行,營造主人翁氛圍。(5)關心教師的疾苦,及時解決教師在學習、生活、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困難和問題。(6)關心教師的身心健康,不斷改善教師的生活條件和福利待遇,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