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蕓
(石河子衛生學校,新疆 石河子 832001)
護理技術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劉愛蕓
(石河子衛生學校,新疆 石河子 832001)
護理技術;實訓教學;問題及對策
護理技術是護理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實訓教學是其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占總課時的50%。它不僅是課堂教學的輔助環節,還是學校教育與臨床實踐溝通的橋梁。然而新技術、新產品的出現讓護理操作的方法、程序發生了改變,從而使教學進度趕不上臨床的發展,如留置套管針的使用、中心控制吸氧、中心負壓吸引、新型消毒液的使用等。因此,探討護理技術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的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適應臨床需要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統教學中過分強調操作程序的精確性、規范性,且護理技術實踐考核標準基本上是以技術操作為中心的,這種考核標準使學生操作時只注重快而準確地完成操作技術,而忽略了在操作中的溝通及查對程序。如在進行靜脈輸液練習時,學生只是將興趣集中在穿刺上,而不會考慮輸液前需做哪些準備、怎樣觀察病人的反應及對其進行健康教育等。
上實驗課前,一般由實驗教師提前為學生準備好實驗用物,整個教學環節以教師授課為主,每次課后也是由教師整理用物,這會使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增強,不能養成其整理用物的習慣,還會使其缺乏責任感和學習主動性。
在護理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單一地講解練習操作方法,較少和臨床實踐結合,因而常有課堂教學中的操作步驟與臨床應用不一致的現象出現,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不知在什么情況下選擇適當的方法去解決病人的問題,尤其是臨床用物與學校練習不一致時,學生更是不知所措。
護理操作練習時間固定在每次新課教學之后,限定了練習的內容和時間,使愿意學習的學生較少有練習鞏固的機會,護理教學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在實訓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可選取某些護理操作如鋪床、保護用具的使用、移動與搬運等,只講原則,不講具體做法,鼓勵學生根據護理操作規則按照“省時、節力、病人舒適和安全”的原則,自己設計操作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方法,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將傳統的教師準備物品改為學生準備用物。預先對學生進行實驗分組,每組4~5人,配備一個床單元及一個模擬病人,組員在教師的帶領下輪流準備用物,在操作練習結束后以小組為單位整理用物、床單元及清潔環境衛生。用物實行交接制,若發現物品有損壞、缺損等問題,及時報告。從物品準備到用物清理,全部由學生自己完成,養成其嚴格查對、愛惜公物和及時清潔環境的良好習慣。
護理操作課不僅重視操作技能的培養,更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所以應開展小組形式為主的合作學習。每次操作均以小組為單位練習,所有成員共同關注、輪流提問,強化有關理論內容。教師提前10分鐘結束練習,并請一名小組代表上臺總結本次操作的要點及注意事項,并將總結效果反饋在作業本上。為獲得更好的效果,學生代表可以在本小組內模擬總結,并采納小組成員的建議,從而讓每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
創造實訓教學的良好環境,完善實訓教學的教具、模型、設備等,另外,所有示教與練習用物應盡可能與臨床接軌。在實訓教學中,要注意使情景模擬盡量逼真,盡可能用真人代替模型進行操作,增加操作的真實性,如口腔護理、搬運、吸氧、鼻飼等操作。學生之間可以相互進行練習,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強化了學生對操作的感性認識。
在完善各項實驗室規章制度的同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練習各種操作技術,可建立一間開放實訓室,配備3~4張床單元和一整套練習用物,由學習部負責項目及使用人員登記,并實行值班人員交接制。在課外時間和晚自習時間開放實訓室,讓學生充分練習,進一步提高護理資源利用率和學生的技術操作水平。
對教學模型上進行練習只能讓學生機械地操作,不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與人文關懷精神,因此,可設立臨床教學科,讓學生按班或組為單位分別于每周固定的時間進入相應教學科室,由聘請的各科護理骨干負責實訓教學,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與人文關懷精神,又能切實做到教學與臨床接軌。
總之,護理技術是一門應用性學科,離開了病人、離開了醫院,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應加快推進院校一體化建設,加強課程體系改革,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培養適應臨床需要的護理人才。
G420
A
1671-1246(2012)24-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