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梅,鄭 斐
(1.隴南市衛生學校,甘肅 武都 746000;2.隴南市鄭斐針灸專科門診,甘肅 武都 746000)
針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中醫基本理論為基石。其臨床證治的基本精神遵循中醫的基本精神,其思維模式是中醫的思維模式。但在現實中有很多人,包括針灸專業醫生在內,總是有意無意地將針灸與中醫其他各科分開,給人造成針灸獨立于中醫的錯覺。筆者認為,針灸臨床務必始終不離中醫的基本精神,并運用中醫的思維模式診治疾病。
《素問·疏五過論》說“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于分部,知病本始……守數據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術,終身不殆。”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是一個相聯系的整體,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和機體自身整體性思想構成中醫學的整體觀念;運用中醫診法,對病人的癥狀和體征進行分析綜合,判斷疾病某階段的證候,為辨證;進而根據中醫治療原則確定具體治療方法,實施治療即為論治;在辨證施治過程中,保持對疾病的運動變化的認識,并以運動變化的觀點指導臨床治療即是恒動觀。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也是中醫學的特色與優勢。針灸是中醫醫療體系中的一部分,針灸治病同樣是在整體觀念的理論指導下,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分析與綜合并辨證施治的。
針灸是中醫學的一部分,針灸治病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依據臟腑、經絡、陰陽、五行、病因病機、診斷治則等理論進行辨證論治的。所以針灸與中醫方藥的運用基本相同,只不過所采用的施治形式不同而已。針灸通過對經絡和腧穴的刺激達到治療目的,與藥物內服外用的形式不同。但基本精神和思維模式毫無二致。從收集患者資料、分析辨證、確立原則、處方訂制及最后的施治操作,針灸始終遵循中醫學的思維模式:理、法、方、藥(穴)、術。
理是根據中醫理論對病變機理作出的準確解釋。中醫對疾病發生機理的認識首先源于對自身生理的認識。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理論及氣血津液理論構成中醫生理的主要內容。由此產生了多種不同的辨證方法,從不同方面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作出歸納總結,各有特色。在臨床過程中,常多法并用,互為補充。
針灸因以刺激經絡腧穴為具體形式,經絡理論自然成為主體。《靈樞·海論》:“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府藏,外絡于肢節”,人體經脈有其各自的循行路線和病候特點。每一經病證包括經脈循行部位所過相關臟腑組織器官病證及與其所絡屬的臟腑病證兩方面。經脈病候辨證與辨證歸經是針灸臨證特有的辨證方法。
《靈樞·衛氣》所言:“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針灸臨證之時,應多種辨證方法并舉,突出經絡辨證,探究疾病原因,明確疾病性質,辨識疾病部位,為進一步確立治療原則提供依據。
法是針對病機確立的治則和治法。扶正祛邪、治病求本,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針灸臨證亦應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指導下謹守此三大原則,并指導針灸處方配穴,確定具體操作方法。
《靈樞·九針十二原》:“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盛則虛之。”《靈樞·經脈》又云“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據此歸納,常有補法、瀉法,清法、溫法、調法等5種[1]。其中的瀉法包括中醫內科所說的發汗解表、通泄臟腑、理氣祛痰、活血化瘀,消導積滯等;調法既不同于單純和解少陽,又不等同于瀉法或是補法,而泛指調整臟腑功能及氣血失和的方法。詳盡說來,針灸的治法又與中醫其他各科大同小異。然而針灸的這些治則與方法必須依靠組方配穴、具體操作方法和治療手段來完成。
例如,《靈樞·口問》曰“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補足外踝下留之。”指出人體下部正氣虛衰,就會發生下肢痿弱無力發冷,心中悶亂不適。治療方法是針刺外踝下的申脈穴,用補法并要留針[2]。
針灸處方是根據辨證后確立的治療原則,選取某條或某幾條經絡的適當腧穴,進行合理配伍,并進一步選擇適宜的刺灸方法所組成的。針灸處方是針灸辨證論治的中心環節。一張完整的針灸處方應該包括穴位、每個穴位的操作手法、治療時間和療程等內容,并完全體現自己所確立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穴位選擇是否精確與臨床效果直接相關,應在選穴原則和配穴方法的指導下進行穴位選擇[3]。選穴原則以臟腑經絡理論為依據,在辨證施治的指導下,根據腧穴的特性和治療作用確定。主要有近部取穴法、遠部取穴法、隨證取穴法等。配穴方法則是在選穴原則指導下將穴位進行有效合理配伍,盡可能讓治療達到最佳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有本經配穴法、表里經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等。這如同中藥處方一樣,君臣佐使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調和藥性,增強療效。即所謂“藥有個性之長,方有合群之妙”。人體腧穴與藥物的相似之處在于每個穴位都有其特性和不同的治療作用。但穴位與藥物存在很大區別。穴位的本質是臟腑氣血功能的體現,是生命活動的一種形式。它們的治療作用可因不同配伍發生相應的變化,也可因不同的刺激而產生不同的效應,如“傷寒無汗,瀉合谷補復溜,若汗多不止,補合谷瀉復溜”。
正是穴位與中藥的差異決定了針灸處方與中藥處方的區別。針灸處方中的穴位連同穴位上的操作手法同等重要,而且兩者都必須切合病機。
處方中穴位也有主次區別。主要穴位來自經絡辨證,臨床往往取某條或某幾條經脈的腧穴為主,針對主要病機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臨床上同時又根據病情需要選擇一些腧穴,以增強主穴的療效,或解決兼病兼證。
針灸處方中的時間與療程,是根據治療需要作出的。有因疾病特點選擇具體治療時間,安排療程的,也有依據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等學說選擇特殊治療時間的。
處方具體體現治療思想,并驗證辨證是否準確。所以,科學合理的處方是獲得針灸療效的關鍵。
這里的穴是穴位的定取,術指具體的刺灸手法操作。針灸與中醫其他各科最大的區別就在于針灸的實踐性,最終必須以針灸醫生的基本技能來實現其療效。準確的辨證,合理妥當的處方,加上精湛的針灸技藝才能保證針灸療效。
雖然針灸中有“離穴不離經”的說法,但腧穴既是臟腑氣血輸注于體表的部位,體現著臟腑氣血的功能,又是病候反應點和施術的具體部位。正是腧穴這種特有的生命征象體現了經絡理論,所以準確定位腧穴是針灸操作的必要前提。腧穴的具體位置在各代的醫籍中多有變更,現在以國家標準為主。穴位定位的方法很多。其中骨度分寸取穴法適合不同性別、不同體型、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最能體現中醫因人而異的特色,對不同個體的不同部位腧穴均能準確定位,是取穴的主要方法。
手法操作直接關系療效。一張精妙得當的針灸處方,因操作者不同,療效可能迥然不同。但手法的運用需要一定的經驗累積,要求醫生本人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和總結,以真正實現治療愿望,獲得療效。筆者認為,在某種層面上講,針灸是一門藝術。其辨證論治如同棋藝,要靠頭腦運思;針灸操作如同書法、繪畫,要靠手下的技巧[4],其療效幾乎不可重復。
針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中醫理論為基石,以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為基本精神,按照理、法、方、穴、術的思維模式,最終以醫生的具體操作來實現療效。醫生必須在不斷學習中醫理論和經典的基礎上,嚴格規范訓練,并善于總結積累經驗,才能最大限度體現針灸神奇的療效。
[1]孫國杰.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2]張善忱,張登部,史蘭華.內經針灸類方與臨床講稿[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
[3]蔡玉穎,劉保延,劉志順.針灸與中醫內科辨證論治思維模式的差異[J].中國針灸,2009,29(10):841-843.
[4]王雪苔.雪臺針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