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麗
(伊寧衛生學校,新疆 伊寧 835000)
以理論學習為重點、以單項技能訓練為軸心的傳統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臨床對護生能力和素質的要求,特別是護生在實習期間對急救和危重癥監護技能應用的需求[1],因此,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通過對急救護理課程的調研分析,筆者對中職護理教育急救護理學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報告如下。
改革前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急救護理學的教學,教材選用的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傅一明主編的《急救護理技術》,共32學時,其中理論課22學時,實驗課10學時。改革后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進行急救護理學教學[2],教材為我院急救護理課程組教師編寫的講義,共32學時,其中理論課16學時,實驗課16學時。
教學內容分為4個學習情境,14個工作任務。
學習情境1:院外救護,包含了5個工作任務:(1)緊急呼救。(2)現場評估。(3)心肺腦復蘇。(4)現場救護(止血、包扎、固定、搬運)。(5)安全轉運與途中監護。在這一學習情境中,護生的技能目標是:遇有危急傷患者時能立即正確呼救,快速啟動緊急醫療救援系統;能正確對患者進行評估與檢傷分類;能正確迅速地判斷患者心臟驟停情況并熟練實施心肺復蘇;能正確對患者進行止血、包扎、固定、搬運技術操作;能對患者進行安全轉運與途中監護。情感目標是:培養護生“時間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識和臨危不亂、團隊協作的精神,增強護生意外傷害的防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學習情境2:醫院急診救護,包含了3個工作任務:(1)接收急診患者。(2)預檢分診。(3)急診處理。在這一學習情境中,護生的技能目標是:具備正確進行急診預檢分診的能力;正確進行急診護理處理的能力。情感目標是:使護生在急診救護中能關心安慰患者,并保護患者隱私。
學習情境3:醫院重癥監護(ICU),包含了3個工作任務:(1)ICU 患者的接診。(2)ICU 患者的監護。(3)ICU 患者的生命支持。在這一學習情境中,護生的技能目標是:熟悉ICU的設置,并能進行有效的ICU 管理;能正確進行氣管插管、心臟除顫并使用呼吸機、心電監護儀等急救設備;能識別重癥監測指標,及時發現異常變化。情感目標是:使護生具有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及不怕吃苦、樂于奉獻的精神。
學習情境4:綜合急救護理,包含了3個工作任務:(1)中毒。(2)中暑、凍僵。(3)淹溺、觸電。在這一學習情境中,護生的技能目標是:具有正確運用急救原則對患者實施救護的能力。情感目標是:使護生開朗穩重,樂觀自信,具有臨危不懼、臨危不亂、處事不驚、從容應對的心理素質。
本講義除了包含急診醫療服務體系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的3個環節,即“院前急救—院內急診科救護—ICU 監護”外,更重要的是體現患者經發病現場的急救處理后,送入醫院急診科救護,然后轉入ICU 病房進行監護,是一個完整的救護過程。EMSS的四大學習情境,引出了急救護理中最常見的14個工作任務,在具體的工作任務中導入了要完成該急救任務所需的知識、技能,在培養護生職業能力的過程中滲透相關的急救理念,并在必要時拓展一些前沿知識。
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1)案例教學法:多數是用一個典型病例或場景來引入教學,根據病例或場景進行任務的分解,以具體完成某一個急救任務進行教學內容的展開,以期達到學習相應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目標。例如,在講解“心肺復蘇”教學內容時,先讓護生觀看短片:星期天某公園,天氣晴朗,突然傳來呼救聲:“有人落水了,快救人!”,十幾分鐘后,落水者被救上岸,面色蒼白,無生命體征,此時短片結束。通過這樣一個案例就可引出學習性工作任務:如何判斷心臟驟停?如何對其實施救護?教師提問后,給幾分鐘時間讓護生討論,并讓護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再指出不當,更正其錯誤觀點后,引導護生學習新內容:“心臟驟停的原因”、“臨床表現”、“心臟驟停的判斷要點”及“心肺復蘇的操作程序”。教師在講授完理論后,可通過視頻演示救護操作程序,教師接著分解步驟示范,再讓護生分組進行訓練[3]。(2)PBL教學法:例如在講解創傷急救護理教學內容時,先設計一個病例,患者的傷情為出血、骨折、異物刺入等情況,提出4個問題,于課前一周發給護生,讓護生根據問題自己查找相關資料。上課時將護生分為若干小組,并選出小組長,每個小組討論1個問題。然后由小組長代表回答問題,其他學生可補充,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并總結。(3)現代化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方式進行教學,通過圖文并茂、活潑逼真的動畫形象吸引護生的注意力,使枯燥的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充分調動護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同時也可節約教師大量的板書時間,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與護生進行交流,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1)增加實踐學時:使實踐學時與總學時之比由原來1/3 增加到1/2,并在畢業實習中增加ICU、CCU 實習,強化技能訓練。(2)改進教學方法:改單項技能訓練為綜合情景演練;改普通實驗室為模擬ICU。(3)恰當運用角色扮演法:如創傷救護技術操作,由護生分別扮演傷者和救護者,根據傷情不同分別實施止血、包扎、固定、搬運等護理技術。(4)制作課件:可將各項急救技術操作流程制作成課件放到網絡課程平臺上,供護生反復學習和演練。(5)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組織護生開展急救知識競賽或急救技能比賽等活動。
由于急救護理課程專業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目前的教科書大多只注重理論而不重視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使護生較難掌握救護技能,再加上教材中院內救護、院外救護交叉進行,中間還穿插有ICU 監護,讓護生在思想上沒有連貫性,為此我校制訂了課程標準,編寫了急救護理講義。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課程標準強調過程和方法的學習,強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作用。我們在制訂課程標準時,根據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課程結構和內容進行改革,使課程結構以發病場景為載體,圍繞著患者從事故現場的急救到醫院急診科的救護,最后到ICU 監護為主線來展開。課程內容包含院前急救、院內急診科救護和ICU 監護3個環節,引出常見的14個急救護理工作任務。課程目標以培養常見急危重癥救護人才的職業能力為總體目標,內容目標則貫穿了“生命第一,時效為先”的急救護理理念。
要實現課程改革,首先教師要轉變教育思想,要將教書觀念轉變為教學理念,教書是教書本知識,教學是教學生學習。傳統的教育觀念一味重視理論知識的講授,而輕視了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急救護理的對象是急危重癥患者,患者病情千變萬化,單純地講授理論知識和訓練單項技能不能滿足臨床的要求。例如,在創傷中,對不同的傷情應采用不同的止血、包扎、固定、搬運方法。在教學中,我們改變了理論加技能訓練的教學方式,而是通過以下6個教學環節訓練護生的急救綜合職業能力:給出病例或場景讓護生分析;提出問題;討論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和預期目標;應用急救方案完成任務;評價。在此過程中,護生通過自學、合作學習的方式,在“做”中“學”,教師在“做”中“教”,從而培養了護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真正體現“教—學—做”一體化,同時也培養了護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改變以講授型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運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通過“創設情景—提出任務—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解決問題—鞏固練習”的過程獲得急救知識和技能。這種教學模式不但激發了護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其護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提高了其實踐動手能力,而且培養了其團隊精神。搶救患者要有醫護人員的共同協作才能提高搶救的成功率,所以,團隊精神在救護工作中非常重要,而傳統教學模式往往忽視了這點。
[1]孫雪潔,張迎霞,付靖.急救護理課程實踐教學改革[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18):1663-1664.
[2]杜利,萬曉燕.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急救護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鄂州大學學報,2010,17(3):67-69.
[3]萬曉燕,杜利.心肺復蘇的教學改革探討[J].鄂州大學學報,2009,16(5):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