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軍
(天水師范學院體育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中華民族所敬仰的伏羲,位居“三皇”之首,被譽為人文始祖?!霸缭跂|周惠王五年(公元前672年),秦宣公就在渭河以南作密峙,祭祀伏羲。漢代,伏羲、女媧兄妹結親的神話廣為流傳,伏羲作為人類始祖享受祭祀。唐代開元年間,在長安建三皇廟,祭祀伏羲,配神勾芒;神農,配神祝融;軒轅,配神風后、力牧。祭祀用少牢,在每年的春秋兩季,由太常寺主持,千百年始終被歷代所祭祀[1]?!?/p>
伏羲誕生于成紀,即現在以天水為中心的渭河上游流域,故天水歷來被稱為“羲皇故里”。從古到今,伏羲祭祀活動是“羲皇故里”民俗文化傳承和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1988年,天水市政府組織專家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大力發掘傳統民間伏羲祭祀活動,根據實際情況,恢復了公祭伏羲大典,并于每年舉辦“伏羲文化旅游節”,至今已舉辦了21屆。
伏羲祭祀樂舞作為民間民俗舞蹈,是伏羲祭祀活動中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承和弘揚伏羲體育文化的重要形式。它由旋鼓舞、蠟花舞和夾板舞組成,其中旋鼓舞的陽剛、蠟花舞的陰柔、夾板舞的陰陽平衡,充分體現了伏羲文化“陰陽和諧,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這種文化精神,與主張“身心一體”、“身心健康”的現代體育文化理念及當今倡導構建和諧社會的治國理念是相一致的。
天水伏羲廟的匾聯上寫著“一畫開天”,這是贊頌伏羲的匾聯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匾聯?!耙划嬮_天”的精神實質是“伏羲在質樸、簡易的原始思維狀態下不斷探索,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深層次考查,從而感悟到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最基本規律,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陰’和‘陽’兩個最基本的元素,并用太極八卦這種特殊語言表達出來,從而打開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新天地,是中華文化的靈魂[2]?!狈思漓霕肺杈褪歉鶕@一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和發展成了現在的旋鼓舞、蠟花舞和夾板舞等樂舞形式,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瑰寶。
“旋鼓舞主要流傳于天水武山灘歌、山丹、北泉一帶,已有千余年的歷史[3]。”作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體育項目,旋鼓舞的產生和發展來自于生產和生活,與羲皇故里質樸、強悍、尚武的民風密不可分。旋鼓舞擊鼓時具有強勁有力、奔放豪邁的特點,充分體現了西北漢子強悍、粗獷、剛毅、豪放的陽剛之氣。其表演內容豐富多彩,動作復雜多變,步法跳躍騰挪起伏有致,旋轉豪放。隊形多變,聚合有序,充分體現了伏羲文化的精神實質: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兼容并包的協作精神,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
蠟花舞多在夜間演出,舞蹈時女子表演者手托花燈,花燈內裝點蠟燭,故稱“蠟花舞”。蠟花舞最早來源于詞賦吟誦,后來逐漸演變為載歌載舞,使詞賦的內涵更加具體化、形象化,成為可視可聽的歌舞藝術。蠟花舞形成于唐宋年間,主要流傳在天水秦安縣郭嘉、吊灣一帶。蠟花舞形成的初期,舞者是不唱的,只由一人彈奏三弦并伴唱,后經過不斷地改進,發展為邊舞邊唱,并逐漸形成了現在的載歌載舞的形式。蠟花舞的伴奏伴唱以秦安小曲中的曲牌“四六月調”為主,唱詞可根據不同的表現內容來填寫[4]。蠟花舞的表演動作主要以“擺扇”、“繞燈”和“十字步”為主,彰顯了女性的陰柔之美。
夾板舞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主要流傳于天水秦州東關一帶。夾板舞表演是伏羲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民俗歌舞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過去夾板舞的舞者均為男性,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夾板舞也將女舞者加入其中,陰陽搭配,剛柔并濟,充分體現了伏羲文化中“陰陽和諧”的主題思想。在每年的伏羲慶典中,天水人民為來自海內外祭祖的炎黃子孫呈現了精彩的、內涵豐富的夾板舞表演,讓前來參加祭祀的人們感受到了伏羲文化的深奧與博大。
伏羲祭祀樂舞的旋鼓舞、蠟花舞和夾板舞是在廣大的勞動人民生產和生活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羲皇故里人民智慧的結晶,經過仰韶文化、秦文化和三國文化等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的浸潤,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羲皇故里被譽為“隴上江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民俗民風既有西北地區的質樸強悍、粗獷、剛毅、豪放,也有中華民族文化熏陶下的細膩與靈性。因此,伏羲祭祀樂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及獨特的地域特色。伏羲祭祀樂舞現在已是“太昊伏羲祭祀大典”中一道靚麗的風景,并且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伏羲祭祀樂舞產生于人民的生產和生活中,其表演動作的形成與當地人民的勞作方式和生活息息相關。伏羲祭祀樂舞運用大量手臂、腰拉伸和旋轉動作以及腿腳跑跳動作,充分展示了人體的線條美和力量美。伏羲祭祀樂舞經過歷史的積淀,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生活與藝術、歷史與現代的完美結合。伏羲祭祀樂舞的表演者要求具有勻稱的身體形態、全面的身體素質和優秀的韻律感覺。通過參與伏羲祭祀樂舞民俗體育活動,可全面促進人體力量、柔韌、靈敏等素質,經常練習可改善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機能,達到增強心肺功能的目的。
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環境下,倍感疲憊。若在閑暇之余、節慶之日參與伏羲祭祀樂舞,便可調節忙碌的生活節奏、調整心態,愉悅身心,減輕緊張生活帶來的心理壓力和精神疲憊,使人在歡快的氣氛中消除疲勞,改善低落情緒,從而增進人際交往,促進身心健康。因此,伏羲祭祀樂舞對人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
伏羲祭祀樂舞是集文體娛樂為一體的民間歌舞,它所表現的“陰陽和諧”、“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與現代體育“身心健康”的主張是一致的,也與奧林匹克“以人為本”的核心精神相吻合。中國傳統的體育思想主張“身心一體”、“形神結合”。“天人合一”是中國體育文化發展的理論基礎,中國傳統體育思想的“德”、“和”、“身心合一”等特點都可以從“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中尋找到根源;“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僅包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還包含了人與人的和諧,人體自身形與神的和諧。
“西方體育文化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所倡導的人文主義思想,它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歡樂,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經驗和理性思維[5]?!薄耙匀藶楸尽敝匾暼说膬r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主張靈肉和諧。這和伏羲祭祀樂舞“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致的。奧林匹克主義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追求身心和諧發展,實現人性的不斷優化,努力“將一個健全的靈魂寓于一個健全的體魄中[5]”。因此,無論是羲祭祀樂舞的“天人合一”思想、現代體育的“以人為本”理念、還是奧林匹克倡導的“人文精神”,其實質都是一致的,即都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體自身的和諧。
“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綱領,也是人們共同的發展目標。以伏羲祭祀樂舞為代表的伏羲體育文化作為天水社會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對天水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6]。把伏羲祭祀樂舞作為伏羲體育文化事業和產業來發展,不但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將極大地促進天水社會的和諧發展。
把伏羲祭祀樂舞作為伏羲體育文化來認識,把伏羲體育文化作為產業來發展,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以伏羲祭祀樂舞為龍頭的伏羲體育文化在天水市文化旅游城市的發展戰略中已顯現出鮮活的生命力,它既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又能獲得經濟效益,增強天水的經濟實力。天水是一個文化旅游城市,以伏羲祭祀樂舞為代表的伏羲體育文化必將給天水旅游經濟帶來新的商機。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人類精神文明建設的觀念也發生了改變。新時期以伏羲祭祀樂舞為代表的伏羲體育文化對構建天水和諧社會以及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促進作用,因為伏羲體育文化建設的實質是“以人為本”、“和諧自然”,倡導的正是人與自然、人體自身、人與人和諧的理念。伏羲祭祀樂舞所代表的“陰陽和諧、陰陽平衡”精神理念,是天水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為更好服務于科學教育事業,指導并推進天水精神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力量。
以伏羲祭祀樂舞為代表的伏羲祭祀文化是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包含了博大精深的我國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在每年的“太昊伏羲祭祀大典”上,吸引了無數華夏子孫瞻拜人文始祖——伏羲,極大地促進了天水社會文化的繁榮。同時,在體育運動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背景下,無論參加還是觀賞伏羲祭祀樂舞,都有助于排解現代人緊張、壓抑的情緒,帶給人身體與精神的愉悅;有助于樹立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激發現代人積極向上的生活熱情。因而,伏羲祭祀樂舞的現代價值就在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殷實的人民生活中深刻地凸顯出來。
伏羲祭祀樂舞是活力四射、充滿激情的民間歌舞,具有寓意深遠的文化內涵。我們研究伏羲祭祀樂舞,對弘揚伏羲體育文化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首先,可展示伏羲文化傳統經典的魅力,追尋中華文化精神的源頭,豐富中華古文化,以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主義情懷。其次,展示“羲皇故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能加深民眾對故土文化的認識和了解,進一步增強主人翁意識,激發本土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再次,有助于提高天水及甘肅的知名度,有助于發展旅游經濟,拓展區域經濟,從而帶動社會和經濟的全面發展。
[1]王煥新.人祖伏羲[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
[2]雍際春.隴右文化概論[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
[3]郭斌.天水旋鼓舞的社會特征及功能價值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1):127-128.
[4]孫忠尚.秦安史話[M].天水:甘肅秦安縣志編纂委員會,1995.
[5]黃曉靈,黃箐,夏崇德.“位育之道”——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體育文化的發展路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2):17-19.
[6]王喜紅.體育文化與和諧社會發展論[J].學理論,2009(30):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