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艷 劉興來 胡俊麗 張旭峰 王建邦
(中北大學理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孔子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要當學生參與了、思考了,有問題就會著急,也只有當學生主動學習,教育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李政道說“要創新,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要創新,需學問,問愈透,創更新.”
多少年來,教育部及我省、我校組織的一系列教學改革項目的實施,在提高教學質量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目前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高質量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也是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先導.
李政道曾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我們正在進行的大學物理課堂教學方法改革之一是:為方便每位學生提問,新學期開學第一堂課發給每人一張A4紙,每次課下課前給學生預留10~20 min時間,由學生自由支配,看書、小范圍交流,但要求每位學生在這一時間內將預習、聽課、看書、交流中沒有解決的問題寫在A4紙上,下課后上交教師,下一次上課時(或一周一次、或兩周一次)教師“一對一”把對每位學生所提問題的簡答返還給學生,如此循環直至期末.我們把這一做法稱為“學生課堂自主學習”的教學環節或“學生課堂提問”教學環節.之所以稱為一個教學環節,是因為實踐表明,這一做法是“獨特新穎的師生交流的形式、學生與教師探討問題的平臺、同學解決問題的通道、師生溝通的紐帶”(學生語).既然學生如此贊賞,為何不把這種教學環節堅持、完善下去呢?
只要受廣大學生歡迎,任何有利于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教學方法就會有強大的生命力.當今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點在于,是否能實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是否能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興趣,是否能促使學生進一步學習、思考、探索與研究的需求.學生曾引用陶行知先生的話來表達他們對課堂自主提問的認識,“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
采取每次課收發提問紙,而且學生有問教師必答.經抽樣統計,經典物理部分(一學期72學時)3個班學生提出問題4 700多道(含相同問題);近代物理部分(一學期56學時)6個班共提出問題6 200多道(含相同問題).如此多的問題,教師都得一一回答,工作量有多大!當前高校對教師的考核普遍重在撰寫學術論文的數量,上課只是為了完成相應的工作量(為了個人的生活與生存).在課堂教學中所投入的精力非常有限,各種沖破陳舊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要花費成倍甚至幾倍的時間與精力,能行嗎!正如西安交通大學馬知恩教授所說:“習慣勢力的影響和教師不愿花費時間與精力恰恰是教學改革的一大障礙.”![1]
如上所述,采取學生課堂提問的教學環節需將課堂教學時間預留給學生10~20 min,大學物理課程教學內容多、教學時數很緊,合適嗎?能行嗎?如果我們站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角度看一看;教師根據預先估計的學生知識基礎與認知規律,主導、控制著課堂傳授知識的全過程,同時對大批學生(如合堂教學、大班上課)實施同一內容的教學,似乎是教學效率高;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習某一方面的系統知識,似乎是掌握知識的一條捷徑.不過,在當前大眾化教育的年代,這種忽視學生學習主體作用,忽視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方法,如何能使處于被動接受地位的學生,積極主動建構知識,主動去探索、發現與創新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此,如果我們把授受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教學,精心選擇弘揚科學核心思想的教學內容,精心安排促進學生靈感與挑戰、注重探究與創新的課堂講授方法,心中有學生,教是為學.實踐表明,預留給學生10~20 min時間是能實現的.
開物理課之初,當學生得知開物理課時,主要有三種不同心態:一是認為物理與考研無關,漫不經心;二是認為與高中物理比較,內容差不多;三是瀏覽教材后發現大量高等數學符號,產生怯懦情緒.總的來說,學生對學習大學物理缺乏必要的思想準備.當我們實施課堂提問教學環節后,開始有相當數量的學生表現出不會問、不想問、不敢問的不適應、不能接受的狀態;甚至有的學生為此而苦惱、郁悶,后經教師反復動員與強制要求(計入平時成績),學生從試一試到漸漸喜歡,由被動變為主動,進而打消顧慮大膽提問,直到從要我問到我要問.之所以出現這一過程,是因為從高考走過來的學生圍繞高考記住公式會用就行;教師整堂講課,坐在下面認真聽講就是;有學生比喻“本科教育有自助餐的味道,知識點一并的羅列出來”;甚至有學生尖銳的指出“當今高校老師混課時、學生混學歷,怕老師現象普遍存在”.有學生感嘆“提問題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開始,我們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習慣是養成的,自從堅持實施學生課堂提問環節后,教師雖然辛苦了,但學生高興了.他們說:從填鴨式懶得思考,到養成習慣學會思考;學會思考是一筆很大的無形財富;“學會看書、學會思考、學會學習”是最大收獲;教會了我如何去讀書;激發了想象,物理學習需要的就是一種探索精神,對物理有了興趣;學會如何學習物理;學到什么、沒學到什么心中有底;把我的問題解決,讓我恍然大悟;教師的簡答為繼續深究提供了依據和方向;思考問題的方法,比知識本身更有價值;思路決定出路,“問題”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等.
教師在“學生課堂提問”環節中辛苦但也受益.教師通過回答學生的提問,了解到自己的學生不同的知識背景、不同的認知能力、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學習狀態、不同的學習目標以及不同的價值取向等豐富的第一手資料.例如,就學生所提問題來看,可大致分為:基本概念還搞不清楚的問題;追求拓展課堂教學內容的問題;探討聯系近代科技的問題; 對生活中感興趣的物理問題;與個人思維方式、方法有關問題;與個人學習方法有關問題;與應用數學方法有障礙的問題等.學生問題清楚了,學生的個性浮出水面了,大學物理教學中如何照顧個性就有指望了.何樂而不為呢?
作為教師,對學生所提問題不見得都能馬上準確回答,怎么辦?師生互動,上網、看書、討論,教師在這種壓力下需要不斷提高學術水平,拓寬知識面,練好內功,才能運用這種教學環節.實踐表明,教師從學生那里也能得到新知與智慧.
參考文獻
1 馬知恩. 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中國大學教學, 2011(3):13~17
2 王建邦. 大學物理(第三版).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6. 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