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苒,戴玲玲
(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心理學系,江蘇 常州 213001)
自Bandura A.1977年[1]提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概念以來,學界對它的界說很多。不過,就其實質而言,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種活動的主觀判斷或信心。事實上,人們在從事某種活動前,總會考慮一下自己行不行、能否勝任、有沒有完成的能力或信心。這種推測與估計過程,就是自我效能感的表現。難怪Bandura說“自我效能感是個體以自身為對象的一種思維形式”[2]。自我效能感是針對特定任務領域而言的[3]。顧名思義,一般自我效能感(generalself-efficacy,簡稱GSE)則是針對非特定任務領域而言的,是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克服非特定任務領域的困難的主觀判斷或信心。
應對方式(coping style)是個體在面臨壓力時為減輕其負面影響而做出的認知和行為努力過程[4]。它是個體穩定因素與情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受家庭、學校、社會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但一般自我效能感是貫穿其中的一種重要內部因素。一般自我效能感通過選擇、認知、動機和情緒反應4種方式作用于個體,從而使個體在面臨困境時采用不同的應對方式。
內地西藏班(校)是根據1984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從1985年起先后在內地有關省市創辦的西藏班(或西藏中學)。目前全國有20個省市開辦了28個西藏班(校),其中獨立設置的西藏中學有9所,開辦西藏班的中學(中專)有17所,為西藏自治區培養具有專科學歷的小學教師的院校有2所[5]。可見,內地西藏班(校)包括初中、高中(中專)和師范專科3個層次。其中初中學制4年,分為預科、初一、初二、初三4個年級。2009年“內地西藏班(校)在校生近2萬人”[6],是一個不小的特殊群體。
王才康[7]、李育輝等[8]研究了漢族中學生GSE與應對方式的關系,有關內地西藏班(校)中學生GSE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目前尚無人涉及。本研究旨在考察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GSE與應對方式的關系,并探討其與漢族中學生是否有差異。
采用整群隨機取樣方法,于2011年5月在江蘇省某西藏民族中學初中三年級4個教學班共發放問卷168份,收回問卷168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實得有效被試157人,有效率為93%。其中男生82人(52.2%),女生75人(47.8%),平均年齡17.3歲。被試來自西藏自治區的拉薩、山南、日喀則、林芝、那曲、昌都、阿里等地區[9]。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由王才康等[10]編制,共10個項目,涉及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克服非特定任務領域的困難的主觀判斷或信心。如“遇到困難時,我總是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量表采用李克特4點計分法,各項目均為1~4分評分。對每個項目,被試根據自己的情況回答“不正確”、“有點正確”、“多數正確”、“正確”,分別記1、2、3、4分。量表為單維量表,沒有分量表,因此只統計總量表分。把10個項目的得分加權平均即為總量表分。被試得分越高,說明其GSE水平越高。我國現有常模為漢族中學生,男女生分別為2.52和2.39[10]。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68。
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coping style scale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由陳樹林等[11]編制,有2個分量表:一個是“指向問題應對”分量表,包括問題解決、尋求社會支持和合理化解釋3個因子;另一個是“指向情緒應對”分量表,包括忍耐、逃避、發泄情緒和幻想否認4個因子。每個因子由若干條目組成,如其中一個條目是“向老師、同學、父母或親戚尋求幫助以克服困難”。按照各因子的順序,所包含的條目數分別為7、7、5、4、4、4、5,共36個條目。條目為4級計分,1為“不采用”,2為“偶爾采用”,3為“有時采用”,4為“經常采用”。因子分由條目分相加而得,屬于同一分量表的因子分相加即為分量表分數。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2。
正式施測前,在每個教學班各隨機抽取5名學生進行預調查,以了解這些學生對問卷題目的理解程度。結果發現,這些學生對問卷題目不存在語言理解障礙問題。正式施測時,以教學班為單位采用匿名方式進行團體施測,統一指導語,獨立完成,當場收回問卷。主試由研究者的助手和各教學班班主任擔任,在施測前均接受過相關培訓。
對收集到的數據采用SPSS For Window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本研究表明,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GSE得分情況是男生(2.63±0.45)分,女生(2.64±0.48)分,說明兩者間無顯著性別差異(t=0.13,P>0.05)。但與常模相比,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的GSE得分普遍較高,52.3%的男生高于常模,74.4%的女生高于常模。
本研究表明,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在應對方式各因子上無顯著性別差異(見表1)。

表1 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在應對方式各因子上的得分情況
本研究表明,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的GSE與問題解決、合理化解釋2因子呈極顯著正相關,與尋求社會支持、忍耐、逃避、發泄和幻想等因子的相關不顯著(見表2)。

表2 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GSE與應對方式各因子的相關(n=157,r)
按照GSE的得分,25%的女生得分低于常模,男生這一比例則更高,故將得分低于25%者作為低自我效能組(39人),將得分高于25%者作為高自我效能組(39人),并比較兩組被試在應對方式上的差異,結果見表3。
表3表明,高自我效能組和低自我效能組在問題解決與合理化解釋2因子上存在極顯著差異,在其他因子上的差異不顯著,從而證實了表2的結果。
為了進一步研究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GSE與應對方式的關系,以GSE得分為自變量,以應對方式各因子得分為因變量,采用t檢驗和F檢驗,其結果見表4。

表3 不同GSE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應對方式比較

表4 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GSE與應對方式的回歸分析
本研究發現,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GSE無顯著性別差異,與李育輝等[8]所得結論不同。影響GSE形成有4個因素[3]: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示范效應)、社會勸說、情緒和生理狀態。因此,GSE得分高低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本研究結果的產生,一方面可能與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女生的自我肯定性評價已明顯增強有關;另一方面,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即將面臨中考,他們很容易從GSE聯想到學業上的自我效能,因而男女生不存在顯著性別差異。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GSE得分普遍高于常模的原因應該不難解釋:由于漢族中學生多在父母身邊上學,對家庭依賴較多,其獨立性發展可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而GSE較低;而內地西藏班(校)初中生從十二三歲就離開西藏、離開父母來到內地學習,對家庭依賴較少,他們必須獨自承擔相應責任,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應對困境的經驗,其獨立性獲得了較好發展,因而GSE較高。
本研究發現,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GSE與應對方式各個因子間無顯著性別差異,這與陳樹林等所得結論基本一致,分析討論不再贅述。
王才康[7]研究表明,中學生GSE與問題解決、忍耐、逃避3個因子呈顯著相關,與其他因子的相關不顯著;李育輝等[8]研究表明,GSE高的學生傾向于采用問題解決和尋求社會支持兩種應對方式。本研究發現,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GSE與問題解決、合理化解釋2個因子呈極顯著正相關,與尋求社會支持、忍耐、逃避、發泄和幻想5個因子的相關不顯著,與前述研究結論有所不同。說明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在面臨困境時傾向于采用問題解決和合理化解釋兩種積極應對方式,而較少采用忍耐、逃避、發泄和幻想等消極應對方式。當然,本研究的對象是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他們在學齡上相當于漢族高一學生,平均年齡甚至比漢族高一學生略大一些,其生理、心理遠比一般意義上的初中生成熟。再說,他們已在內地學習4年,經歷了許多必須獨自面對的事情,因而在面臨困境時比漢族中學生有著更為成熟的應對方式。
在本研究條件下探討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GSE與應對方式的關系,得出如下結論:GSE無顯著性別差異。但與常模相比,他們的GSE得分普遍較高,且女生遠遠高于常模,表明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克服困難的自信心要強于漢族中學生,初三女生在這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GSE與應對方式各因子間無顯著性別差異,表明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女生的自我肯定性評價已明顯增強;GSE與問題解決、合理化解釋2個因子呈極顯著正相關,與尋求社會支持、忍耐、逃避、發泄和幻想5個因子的相關不顯著,表明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在面臨困境時傾向于采用問題解決和合理化解釋兩種積極的應對方式,而較少采用忍耐、逃避、發泄、幻想等消極的應對方式;GSE水平高低對內地西藏班(校)初三學生采用何種應對方式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
[參考文獻]
[1]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3):191-215.
[2]Bandura A.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M].American Psychologist,1982:46.
[3]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論和應用[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1):91-97.
[4]黃希庭,余華,鄭涌,等.中學生應對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2000,23(1):1-5.
[5]冉苒,方翰青.內地藏漢初中生人格特質比較研究[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16(1):56-60.
[6]朱立毅,顏園園.內地西藏班(校)在校生近2萬人[N].云南日報,2009-03-06(4).
[7]王才康.中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與應付方式的關系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2(1):70-71.
[8]李育輝,張建新.中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及二者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10):711-713.
[9]常州西藏民族中學.學校簡介[EB/OL].(2010-11-04).http://211.143.226.106/html/about/20101104705.html.
[10]王才康,胡中鋒,劉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1,7(1):37-40.
[11]陳樹林,鄭全全,潘健男,等.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4):211-21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