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可凝
(蘇州大學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6)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常州市的老齡化現象也非常嚴重。早在1985年,常州就已進入老齡化城市行列,到2010年底,老年人口70.1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19.4%,已高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天寧區老年人有6.87萬人,占全區戶籍總人口的18.4%,其中生活困難、行動不便、空巢獨居老人的生活問題日漸突出。為保障老人安度晚年,必須切實提高養老服務水平,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解決好他們的養老問題。
養老福利的概念有狹義與廣義之分,主要體現在供給實際主體、福利受惠對象和服務福利內容等三個方面。狹義的養老福利概念主要強調政府的供給作用,主要針對家庭和單位體系之外的“三無”老人(無法定撫養人、無勞動能力、無經濟來源),為他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照料。廣義的養老福利是面向社會全體老年人,注重老年人的保障和權利,在保證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礎上,還包括康復、保健、文體活動、社會交往、心理療養等各類綜合性服務。廣義的養老福利把和老年人密切相關的單位、社會等因素也納入供給體系中,加強機構養老的同時,發展家庭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自助養老送時服務等多種方式。
養老福利問題不僅是老人的問題,它還事關每個老人的家庭,涉及到各個人口階層,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是關系每個家庭幾代人福利的社會問題,更是考量社會和諧、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社會養老福利問題處理得好,不但能解除相關家庭的后顧之憂,而且能調動和利用好社會積極因素,讓青年人和老年人都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否則,養老問題就會成為社會新生力量的拖累和整個社會的沉重包袱。尊重和關愛老人,不斷滿足他們的精神及物質需求,提高他們的生活水準,對于發展經濟,推動社會進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常州市共有養老機構93家,總床位近1.4萬張,其中,民辦養老機構34家,床位505張。筆者分別選取了天寧區三家養老福利機構和三個社區作為調研樣本,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與代表性。三家養老福利機構分別是天寧區麗華老年公寓、紅梅翠竹壽星宮、同濟老年公寓。三家養老福利機構占地5 780平方米,提供總床位363張,其中老人寄養區床位313張,收費標準最低為520元/月,最高為2 000/月。目前入住224位老人,有工作人員58名。
三個社區選取的是艤舟亭社區、斜橋巷社區、椿桂坊社區。艤舟亭社區是建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老小區,轄區內的老房子較多,老年人比例也相對較高。社區內現有總人口7 463人,而其中60周歲以上有1 650多人,70歲以上的有500多人,80歲以上的有200多人,90歲以上的有30多人。60周歲的獨居、空巢老人占了社區老年人口的一半以上。
斜橋巷社區現有總人口6 569人,60歲以上的老年人1 428人,其中70歲以上的老人696人,80歲以上236人,90歲以上老人20人。60周歲以上獨居老人38人,空巢老人120人。社區居委會根據老齡化的趨勢和社區內老人的需求,開辦了老年人食堂、社區居家援助,組織轄區單位開展定期敬老服務等。
椿桂坊社區地處市中心,東至元豐巷,西臨和平北路,南靠大運河,北至延陵中路。目前的社區居委會由原椿桂坊、南城腳社區于2010年1月合并而成,轄區面積0.3平方公里,居民住戶2 637戶,總人口7 121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1 265人,是一個居住密集、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社區之一。
根據《常州市天寧區2010年度老齡事業統計表》,當年全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為:獨居3 700人,機構住養僅650人。目前,常州市天寧區老年人不管從經濟上還是平時照顧上均主要以自己家庭為主,常州天寧區養老的主要方式現階段仍是家庭養老。通過對常州市天寧區幾十位老人的調查,希望在家中養老的占到五分之四,而只有五分之一的老人不想在家中養老。老人不想離開家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不想離開家人,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二是不想離開現在所居住的地方。在健康狀況和生活自理能力愈來愈差的情況下,大多數老人還是不愿去社會養老機構而寧愿留在家中。機構照料、社會化照料、子女照料、自我照料等四種方式是天寧區老年人生活照料的一般方式。
常州市天寧區現有7個老年活動站,養老福利機構14家,總建筑面積達到21 122平方米,在職服務人員125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養老院或者敬老院去養老,在天寧區各項事業高速發展過程中,對農民土地的使用不斷增多,更多的人選擇入住養老院。據了解,目前常州市天寧區福利機構養老床位尚未呈現緊張態勢,需求和供給基本平衡。
由于情感和傳統觀念的原因,絕大多數的老年人會選擇在家中養老,但當他們的身體功能每況愈下時,機構服務的規模效應體現出了其優越性。通過對養老機構的調查發現,養老機構中以高齡老人為主,他們選擇入住的原因主要是不想拖累家人,其次是家中無人照顧,或家人沒有多余的精力照顧。
目前,常州市天寧區對于居家養老模式做了一定的嘗試和積極的探索,2007年10月,天寧區紅梅街道成立了常州市首家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組織了一支社區志愿者服務隊伍,人員主要由社區的退休教師、醫生、技術工人、老干部、律師和部分常州技師學院學生等組成。從運作情況和效果來看,這支隊伍能引導、發動大家一起關注、關愛社區老人日常生活。志愿者已從原先的10名發展到現在的100多名,主要為社區內需要服務的60周歲以上獨居、空巢老人服務,重點是80周歲以上老人。2008年6月天寧區蘭陵街道工人新村二社區成立了全市首家“日托”服務中心,它的宗旨是以社區為樞紐,把一些能積極利用的社會服務、社會資源與老人的日常生活需要有效連接起來,讓那些不完全依賴子女、但又不選擇上敬老院、獨自在家的老人也可以較幸福地安度晚年。服務中心成立三年多來,受到普遍贊譽,其事跡多次在《常州日報》等媒體上報道過。從2009年6月開始,天寧區民政局與常州民族漁舫飯店合作,在茶山街道清二社區開展了助餐試點工作,2010年10月建成了全市首家老年助餐配送服務中心,并取得了較好效果,深受老年朋友們的歡迎和好評?!袄夏觑堊馈弊鳛橐豁椆媸聵I,不僅解決了老人們吃飯難的問題,而且免除了兒女們的后顧之憂,體現了全社會對老年事業的關注。
目前,常州市天寧區居民養老模式與養老服務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等三種方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它們各自單獨運行,沒能進行整合互助,不利于形成科學的養老福利體系。較為普遍的家庭養老是一種傳統的養老方式,但其在經濟上、日常照料上乃至精神慰藉上對老年人缺乏必要的幫扶,如得不到改進,選擇家庭養老的老人生活質量必然得不到保證。而現階段養老機構的收費標準明顯高于老年人(工薪階層)的經濟承受力,由于機構本身結構性矛盾突出,使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差或者貧困孤寡老人很難入住養老機構。而目前居家養老服務的運營效果不太理想,居家養老很難長期持續發展。
2.對養老福利社會化認識不足,導致盲目提倡和推進,出現了很多的誤解和弊端。譬如時常會把社會化、民營化、市場化等概念相混淆,對養老服務行業公益性認識不夠,而純粹作為一種營利性的產業來發展,更有甚者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大幅度提高機構的檔次,抬高各類服務報價,降低服務的品質,令很多工薪階層難以接受,最終將把養老服務帶入歧途。
3.因相關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條文還不夠健全,使老年人有關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独夏耆藱嘁姹U戏ā冯m已頒布和實施,但規范和保障老年人服務的組織、運作、反饋、評價和保障系統的相關法律條文還不夠健全。有效的法律機制也是社會服務提供者積極性、行動持久化的相關制度保證。例如上文提到的“居家養老”模式,由于沒有完善的規定,最終任何單位、團體甚至是個人都可以以發展“居家養老”的名義為老年人提供服務,使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服務者。這就導致有些營業性機構假借服務之名,謀取利益,損害老年人的權益。而法律法規中也沒有明確規定服務提供者的規范,從而使任何人都可以出入自由、獲取利益。
4.現今對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欠缺,制約了養老服務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保姆是目前為老年人提供有償服務的主要群體。而大部分保姆都沒有受過必要的技能培訓,基本服務技能缺乏,導致老年人不相信此類服務。此外,有些養老服務機構的管理者和服務人員對老人缺乏愛心,缺乏必備的職業道德,甚至缺乏必要的衛生常識和習慣。
構建養老福利模式牽涉到政府作為、老年人的情況、社區管理和養老服務機構整治等各個方面,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過程。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為目標,以養老服務需求為導向,注重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基本建立起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資金保障與服務提供相匹配,無償、低償和有償服務相結合,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互助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由于各街道、社區情況不同,老年人的具體需求也不同,在開展養老服務工作時,應努力遵循“一符合三有利”的理念,即只要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有利于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質量,有利于推進這項工作的深入開展,各種養老福利模式都可以大膽推出、大膽嘗試。
1.提倡和推廣“居家+社會化護理”的養老模式,改善目前家庭養老的不足和局限性。對于有服務需要的城鄉居家老人,可以考慮在每個居委會社區建設一個居家養老服務站。服務站管理員既要有高度的職業道德、責任心和愛心,也要掌握一定的康復知識、生活護理和醫療護理常識。
2.加快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擴大養老床位總量。到2015年實現養老機構床位數達到每千名老年人100張以上。加快推進公辦養老機構建設,對社會投資興辦的護理型養老服務機構予以重點扶持,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參與養老機構建設,為老年人提供護理、康復、保健等服務。優化養老床位結構,提高護理床位比例,優先保障失能半失能等困難老年人的服務需求。
3.根據養老對象現實狀況,對不同養老模式要進行差別化扶持。養老福利模式不是新話題,但至今沒有固定模式可循,在實施操作過程中必須因地制宜,用實踐檢驗合理性和科學性,這才是養老工作得以長久、長效開展的源頭活水。要注重不同養老模式間的有機結合,尋求新的創新點,力求提供更加靈活、人性化的養老服務。例如,養老機構可以扎根社區,與社區養老結合將服務延伸到更廣的范圍。如此不但能考慮到相當多的老年人對家的依戀,同時可以依托社區現有硬件條件,降低投入成本。
4.推進養老服務網絡平臺建設。依托社區綜合服務管理信息平臺,建成上下貫通、左右連接、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信息網絡和管理系統,實行統一軟件標準、統一操作流程,實現信息共享、業務協同。重視“虛擬養老院”建設,建成多家功能齊全、覆蓋較廣的“虛擬養老院”。重點支持老年人居家呼叫服務系統建設,為老年人提供應急等多種需求呼叫服務。
1.搞好科學規劃,真正將養老服務工作置于優先發展的位置。養老福利制度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是形勢發展的需要,也是提升民政服務水平的需要,體現社會公平、和諧。政府民政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調查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方案,積極推進此項工作。不斷完善救助體系,加強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積極發展養老服務,實施老年人“陽光工程”。
2.建立多元投入機制,為最大限度地滿足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提供有效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城市“三無”人員的幫扶力度,確保達到當地平均生活水平,并建立自然增長機制。二是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全面落實高齡老年人生活津貼制度。加大對貧困老年人家庭低保和醫療救助的力度,持續提高重點優撫對象的撫恤補助標準。三是加大福彩公益金和慈善捐資金的資助力度。堅持把福利彩票公益金重點用于養老服務建設,引導慈善資源投向養老服務事業。
3.以社區居家養老為突破口,全面提升養老服務工作的整體水平。一是落實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扶持資金。按照每個社區服務站不低于3萬元的標準,對各社區服務站予以扶持,協調督促各地為每個社區服務站匹配不少于8 000元的運行經費。二是落實公益性崗位服務人員。加強與人社部門的協調溝通,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配強配足服務人員。三是研究制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標準。重點開展并規范生活照料、醫療康復、文體健身、精神慰藉、緊急救助、臨終關懷等服務,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務項目。
4.強化能力建設,全面提升養老服務的規范化水平。一是推進標準化建設。研究制定和完善養老服務質量、資質、規范、設施和安全等標準。二是注重加強隊伍建設。加大養老服務員培訓力度。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建立起覆蓋全區的養老服務信息系統。
[參考文獻]
[1]夏娟.經濟發達地區的養老福利模式研究——以江蘇省太倉市為例[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8:20-22.
[2]孫永波.黑龍江:落實“優先發展”精神 力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J].社會福利,2010(12):4-5.
[3]胡玉倩,董健瑋,程迪.創新養老服務發展模式 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J].價值工程,2010(8):15-17.
[4]王瑞華.家庭養老、機構養老與社區養老的比較分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10(8):22-23.
[5]佟鳴宇.以社區為基礎的社會化養老模式淺析[J].科教文匯,2009(3):219-220.
[6]鮮圣,黃禹洲.四川:加快構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J].社會福利,2010(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