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鎮江第一中學(212000)李金國
本節課的課標要求是:“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分析本條標準,教學應從三個層面上達成該部分的教學要求。一是學生要學會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二是學生能夠通過所繪示意圖,總結并說出氣壓帶、風帶分布和移動規律;三是知道不同氣壓帶、風帶的干濕性質,能夠舉例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規律對氣候類型及其特征形成的影響。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教材第二節“大氣圈與天氣、氣候”的重點和難點內容,處于核心地位,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對前一部分“大氣的運動”中“熱力環流”和“大氣的水平運動”相關知識的遷移和運用,也是由小尺度大氣運動到大尺度大氣運動的知識遷移,還是學習下一部分內容“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以及單元活動“分析判斷氣候類型”的前提與基礎。
本節內容對學生的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要求較高,同時具有豐富的探索性內容,教師應創設情境,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知識遷移理論、支架式教學原理,充分聯系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系,通過引導學生讀圖、討論、合作探究等來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從而體現新課程理念。
1.通過必修1第一單元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太陽直射點的季節性移動規律”、“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規律”,通過第二單元“三、大氣的運動”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熱力環流”“大氣的水平運動”等知識。這些知識為學習本節課內容奠定了基礎。
2.通過前幾部分內容的教學,學生初步了解了自然地理的學習方法;通過形象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嚴謹的邏輯推導分析過程,學生具備了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和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部分形象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夠較好地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理解和掌握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過程。但由于高一學生此時還未學習立體幾何的相關知識,故部分學生在空間想象能力上稍有欠缺。本節課涉及的內容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加之我校高一學生在不同的個體、性別上地理學習能力差別較大,預料部分學生學習本節課內容困難較大。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和掌握三圈環流的形成及其在近地面形成的7個氣壓帶6個風帶的分布及移動規律;培養和提高繪制示意圖的地理技能;通過從理想假設出發不斷附加條件進行探究,推導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培養地理空間想象的能力,地理推理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從理想假設出發不斷附加條件進行探究,推導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體驗探究地理現象的過程,了解探究的步驟和方法;通過引導歸納和總結氣壓帶、風帶分布的規律,掌握根據分布規律進行科學記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比分析、觀察、讀圖、繪圖、概括、推理等活動了解事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且聯系和運動是有規律的,培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地理問題。通過感受推導過程的邏輯嚴密性,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激發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情境導入】講述小故事“馬緯度”:自從哥倫布首航美洲以后,各國商人用帆船(風為動力)裝載大量的貨物和馬匹前往美洲,當帆船進入大西洋30°N附近,常遇到無風、悶熱天氣,帆船只好停下來等待順風的到來,一等就是幾個星期,馬匹因缺淡水、飼料大量病倒、死亡,馬肉又吃不完,所以不得不把馬肉投進大海里喂魚。后來,人們就把這個無風的地帶叫做“馬緯度”。
【情境問題導學】那么,這一地區為什么常常出現無風、悶熱的天氣?
(設計意圖:情境導入,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秘的強烈欲望,讓學生感受生活之中處處有地理。)
【學習活動一】假設地表均一,地球既不自轉也不公轉,探究北半球單圈環流的形成。
1.復習引入、互動交流:復習熱力環流的相關知識,給出兩個近地面的點,甲地受冷,乙地受熱,讓學生完成熱力環流簡圖。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舊知,為遷移學習新知提供鋪墊和支撐。)
2.遷移探究:如果上面說的A地是極地,B地是赤道,這樣大范圍的大氣會如何運動呢?近地面的赤道和極地氣壓分布將會怎樣?(分別形成低壓帶和高壓帶,分別叫赤道低壓帶和極地高壓帶)
3.繪圖活動:在教師引導下完成教材P36活動,畫出理想狀態下赤道與極地間的熱力環流。
4.活動小結:在地表均勻且地球不自轉的情況下,因高低緯度得到太陽輻射不同產生的熱量差異,在赤道和極地間形成單圈環流。
【承轉設問】實際上這種赤道與極地之間的熱力環流能否維持?為什么?(不能,因為實際上地球是在不斷運動)
【學習活動二】假設地表均一,地球自轉但不公轉,探究北半球三圈環流的形成。
1.舊知遷移,引導探究:
導學問題①:根據前面所學大氣水平運動規律,考慮地球自轉,從赤道受熱上升的大氣在高空北進過程中,多受一個什么力?最終如何運動?
導學問題②:來自赤道高空的氣流不斷在30°N附近高空堆積,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將如何運動?近地面氣壓狀況如何變化?(變高,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
導學問題③:在近地面,赤道與30°N之間在水平方向上產生了氣壓差異,氣流將如何運動?(由30°N流向赤道,右偏成東北風,叫東北信風)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會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學習地理原理。)
2.繪圖活動:請一個同學到前面邊畫板圖邊講述和小結低緯環流的形成過程;其他同學注意看、聽,如發現問題則幫助他(她)糾正。之后,各人在自己學案圖上添畫箭頭完成低緯環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調動學生的多種器官,培養學生繪制地理原理示意圖的能力,并讓他們學會運用示意圖理解、表述地理原理形成過程的能力。)
3.問題導學,分析探究:
導學問題①:近地面,副熱帶高氣壓帶與極地高氣壓帶之間必然存在一個氣壓值相對低的地方,那么兩者之間的大氣將如何運動?
導學問題②:兩支冷暖性質不同的氣流,在60°N附近相遇,氣流將如何運動?(暖氣團在冷氣團之上被迫抬升)
導學問題③:60°N附近近地面氣壓狀況如何變化?(變低,形成副極地低壓帶)
導學問題④:60°N高空氣壓狀況如何變化?根據高空氣壓分布情況,30°N、60°N、90°N的高空之間大氣如何運動?
導學問題⑤:根據近地面氣壓分布狀況,30°N與60°N之間大氣如何運動?(由30°N流向60°N并右偏成西南風,形成西風帶);60°N與90°N之間呢? (由90°N流向60°N并右偏成東北風,形成極地東風帶)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問題鏈”引領學生思考,為學生搭建“支架”,分解、降低學習難度,多角度、多層面、高頻率地讓學生靈活遷移、運用前面所學的“大氣的水平運動”、“熱力環流”等知識,分析、解決新問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4.繪圖活動:請一位同學到前面邊畫板圖邊講述和小結中緯環流和高緯環流的形成過程,其他同學注意看、聽,如發現問題則幫助他(她)糾正。之后,所有同學在自己學案圖上添畫箭頭完成中緯環流和高緯環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調動學生的多種器官,培養學生繪制地理原理示意圖的能力,并讓他們學會運用示意圖理解、表述地理原理形成過程的能力。)
【學習活動三】類比遷移,要求根據北半球三圈環流圖,類推并在學案圖上繪出南半球三圈環流圖。
【學習活動四】繪制全球氣壓帶分布圖并說出氣壓帶分布規律。

1.提出繪圖要求:在學案圖上南北半球相應的緯度位置填寫各氣壓帶的名稱。
2.觀察和歸納規律:說出全球氣壓帶分布有什么規律?(高壓、低壓相間分布;緯度每隔30°分布有一個氣壓帶,全球共有7個氣壓帶)
3.歸納、總結填表:根據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以及以上繪制的“地球上的氣壓帶分布圖”,思考填寫下表。

緯度位置 垂直氣流方向(上升/下沉)近地面氣壓狀況(高壓/低壓)氣壓帶名稱 成因北極附近60°N附近30°N附近赤道附近
【學習活動五】推導、繪制全球風帶分布圖,并說出風帶分布規律。
1.遷移運用:根據以上所繪全球氣壓帶分布圖,各氣壓帶之間產生了水平氣壓差異,運用前面所學知識推導,近地面大氣水平運動方向如何?
2.繪圖并歸納:①請繪出全球近地面風向,寫出名稱,并說明理由;②歸納并說出全球風帶的分布規律。
【學習活動六】點評繪圖作業:教師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繪圖作業,點評學生所畫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示意圖,并總結分布規律。
【學習活動七】拓展探究:氣壓帶成因、性質及對氣候的影響;風帶性質對氣候的影響。
1.設置懸念,激發問題探究動機:南北緯30°與南北緯60°之間冷熱不均,前者受熱明顯多于后者,根據熱力環流原理,南北緯30°大氣應受熱上升,近地面應形成低壓,而南北緯60°大氣應冷卻下沉,近地面應形成高壓,可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發現實際情況正相反,這是為什么呢?
(設計意圖:利用新知與舊知矛盾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內驅力。)
2.拓展探究學習一:小組討論全球各氣壓帶的成因、性質及對氣候的影響。引導分析填表:

氣壓帶 分布 成因 性質 氣流 影響氣候極地高氣壓帶副極地低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低壓帶
3.拓展探究學習二:小組討論各風帶的干濕狀況及對氣候的影響。引導分析填表:

風帶 分布 風向 屬性(影響氣候)北半球 南半球極地東風帶中緯西風帶低緯信風帶
(設計意圖: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分析、推理,為后面學習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做好知識鋪墊。)
【學習活動八】假設地表均一,既考慮地球自轉又考慮地球公轉,以上大氣環流會有什么變化呢?
1.動畫演示: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2.問題引導探究:
導學問題①:根據你的理解,氣壓帶和風帶可能會隨什么移動?移動幅度大約有多少度?
導學問題②:概括說出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規律?
3.引導小結: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發生季節性的移動,以北半球為例,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學以致用】現在你能利用這節課所學知識解釋“馬緯度”小故事中,30°N附近常常出現悶熱、無風天氣的原因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運用剛學到的地理知識,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認知到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獲得持續學習地理的動力。)
【總結全課】請一位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如有不全面等問題,再請其他同學補充、糾正。
【設置新的問題懸念】不知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前面我們探究三圈環流、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等問題時,一直都在假設地表均一,而實際上地表是不均一的,如果考慮海陸分布,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又會有什么變化?下節課來學習,請大家課后先結合學案進行預習。
(設計意圖:不斷生成新的問題,設置問題懸念,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課雖結束,但學生的思維還在延續,讓學生“欲罷不能”,帶著問題自主進行有效預習,并形成對下節課的強烈的期待。)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節課有兩個顯著特色,一是注重“問題導學”課堂教學模式的運用,以“問題”引領學生探究學習,課堂教學的目標主要指向“問題解決”,課堂教學內容“問題化”,課堂教學的過程以問題為紐帶,課堂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引導、幫助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上;二是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體驗,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順向遷移”;通過幫助學生搭建“知識支架”,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在教學中突出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分組探究學習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在教材內容與多媒體課件的整合上,突出重點知識的掌握和難點知識的突破,不求面面俱到。在課堂內容處理上既注意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讀圖、用圖、記圖、繪圖能力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