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 通化縣七中(134100)欒勝星
地理學科高考試題每年都在創新,面對各種各樣層出不窮的新題目,如何指導學生冷靜對待,理性答題,一直是困惑著廣大地理教師的普遍問題。
地理高考對學生的第一項能力要求就是“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這既是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也是設計試題的一種思路,是試題出新的一種手法。本文試圖就地理試題中“有用信息”的常用隱藏方式進行歸納,希望對廣大教師指導學生備考有所啟發。

圖1
例1:右圖箭頭表示北半球某地高空大氣的運動方向,圖1中哪條虛線為槽線
A.甲 B.乙
C.丙 D.丁
按照一般思路,要判斷“槽線、脊線”的位置應該先知道等壓線的分布,了解其值的變化及形狀。然而,此題設問采用逆向思維方式。題目中給出的解題信息是高空風向。“題內”信息“高空風向”對解決這道所必須的“題外”信息“高空氣流方向與等壓線平行”起到隱藏作用,學生在答題過程因此受到干擾。我們將這種信息隱藏方法歸納為“題內”隱藏“題外”。
解題時,只要去掉圖上的兩個箭頭,把兩條表示風向的曲線視為兩條等壓線,再根據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右的規律,確定左側等值壓線的值小于右側曲線,就可以得出正確答案:C。
例2:圖A是圖B中兩個地區的氣候資料圖,讀圖2回答下列問題:
(1)反映圖B中甲地區氣候狀況的是圖A中的______圖,該地區的氣候類型及其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

圖2
(2)依據圖2-A中屬于乙地區的氣候資料,簡述影響乙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以及該地最容易發生的氣象災害及其發生的月份。
試題中給出的解題信息是兩個形式相似的氣溫、降水坐標圖。正因為圖形形式的相似性才使學生掉進了一個陷阱。在許多學生頭腦中有一個定勢思維,那就是“坐標圖的坐標刻度相同”,從而忽視了二地降水量的差異,導致錯誤地認為圖A-a跟圖A-b氣候類型相同,均為地中海氣候,影響正確答案的得出。
本題設置的陷阱是利用考生的思維定勢,即“題外”信息“坐標圖的坐標刻度相同”隱藏“題內”信息“坐標圖的縱坐標刻度不同”。
給出一個常規圖形,卻需要不一般的讀圖方法去解決,這也是試題命制時設置陷阱的常用手法之一。“一般的圖形,不一般的方法”,用“常規”隱藏“特殊”。
例3:圖3中表示的是地形剖面圖,以及對應的氣候資料。讀圖回答:

圖3
(1)夏季月均溫最小值出現在海拔約______ m處。
(2)海拔2000m高度上,南北兩坡年降水量分別約為250mm、______mm。造成這種差異的是______。
此題第(1)問就設置了一個用“常規”隱藏“特殊”的陷阱。考生往往依據慣常使用的坐標圖判讀方法,直接從七月均溫曲線最低點向左側作橫坐標的平行線,與指示海拔高度縱軸交于2000,因而輕易得出錯誤答案,“夏季月均溫最小值出現在海拔約2000m處”。其實判讀夏季月均溫最小值出現的海拔,需要先找出最低氣溫對應的地點,即先從七月均溫曲線最低點向上作垂線,再從垂線與地形剖面線的交點向左作橫坐標平行線,才能讀出正確答案,約4500m。
第(2)問的解題辦法與第(1)問基本相同。題目中“海拔2000m高度上,南北兩坡年降水量分別約為250mm、……”,已經對讀圖方法進行了暗示,只不過,過程剛好相反。先從地形剖面上2000 m處向下作垂線,再從垂線與年降水量線交點向左作橫軸平行線,讀出它與指示年降水量的縱軸的讀數,就可以得出南坡年降水量約為250mm,那么北坡所降水量的判讀方法相同。正確答案為約570mm。
例4:圖4為“五種類型產業區位選擇模式示意圖”。讀圖回答:
1.食品工業、軟件產業、服裝加工業與圖中所示類型相符的依次是

圖4
A.④、②、③
B.④、⑤、②
C.③、②、①
D.①、③、⑤
2.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最容易實現跨國界轉移的類型是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④、⑤
看起來這個題目所給的圖形——多維坐標圖,跟我們所熟知的圖形很不一樣,這就給考生的思維造成壓力,考生解答思路可能被引向錯誤方向。仔細觀察后,我們就會發現,它其實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坐標圖,圖中數值的判讀方法與直角坐標圖的方法完全一樣。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容易地得出正確答案:1.A 2.C 。
正三角坐標圖、多維坐標圖在地理試題中的使用,用的都是這種思路。“不一般的圖形,一般的方法”。“特殊”圖形,“常規”方法,用“特殊”隱藏“常規”是此類題目的信息隱藏手法。
例5:圖5表示黃土高原地區降水、植被與侵蝕之間的關系。

圖5
根據資料,當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時,森林的覆蓋率較低,降水的侵蝕力____________。當年降水量在 _______之間,降雨侵蝕力急劇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較小。當年降水量超過450毫米后,森林對水土的保護作用明顯______ 。
第一空和第三空的解答都很簡單,“當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時,森林的覆蓋率較低,降水的侵蝕力較弱”,“當年降水量超過450毫米后,森林對水土的保護作用明顯加強”。
但考生在回答第二空時,注意到圖中降雨侵蝕力折線在300~530mm這一段是平直的,往往錯答為“當年降水量在300~530mm之間,降雨侵蝕力急劇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較小。”
咎其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注意力被圖形所吸引,而忽視了文字信息。其實正確答案已經隱藏在文字信息當中了。接著閱讀后面“當年降水量超過450毫米后,森林對水土的保護作用……”,就會發現,文字信息已經告訴我們,降水量到達450mm以后,森林對水土的保護作用已經與前階段有不同,因此能得出第二空的正確答案為300~450mm。
例6:凍土可分為季節凍土和多年凍土。冬天含冰凍結、夏天全部融化的巖土被稱為季節凍土,包括季節凍結層和季節融化層。讀圖6(北半球)回答:

圖6
根據圖中信息所示,判斷季節凍土的分布特點是:
A.季節凍結層水平分布的范圍小
B.隨著緯度的升高,季節融化層厚度增加
C.季節凍結層多分布在極地附近
D.隨著海拔的升高,季節融化層厚度降低
題干中給出了“凍土”、“季節凍土”、“多年凍土”、“季節凍結層”、“季節融化層”等多個考生比較陌生的概念,這么多的相似概念,要求考生在短時間內區別清楚,分散了他們細致觀察圖形的注意力,干擾了考生分析問題的思維過程。思維一出亂,判斷就可能出現錯誤。如果沒有那些文字信息的干擾,考生是能夠比較迅速地讀懂圖形的。參考答案:D。
這種信息隱藏方法,往往采用較多的閱讀文字,多個相似概念、陌生概念來干擾考生思維,用文字信息干擾圖形信息,我們歸納為用“文字”隱藏“圖形”。
有許多題目,要解決必須要多種信息綜合分析才行,命題者經常將有用信息進行肢解,部分藏于題干,部分藏于題肢,部分藏于圖表,多位隱藏,這就加大了考生提取信息的難度。
例7:(題干與圖表略)某探險隊發現,乙地海港、丙地沿海地帶常出現能見度較小的天氣狀況。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分別分析其原因。
此題就是將有用信息隱藏在題肢當中。“常出現”就是暗示考生這種現象不是“異常現象”;“分別分析”就是暗示考生乙地海港與丙地沿海出現的能見度較小的天氣狀況“成因不同”。而考生在分析原因時容易將這種天氣現象理解為異常現象,將乙地與丙地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歸為同一原因。
例8:區域積雪面積距平指數是指某一時間積雪面積與同時期多年平均積雪面積的差值。
據統計分析,距平指數超過20或低于-20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雪災或旱災。分析圖7,寫出1996年~2006年期間出現雪災的時間,并簡述L1河段流域多雪災的主要原因。

圖7
此題有用信息被肢解,多位隱藏。
隱藏在題干的信息有:區域積雪面積距平指數、某一時間積雪面積、多年平均積雪面積。隱藏在題肢的信息有:雪災、旱災。隱藏在圖形中的信息有:距平指數超過20或低于-20的時間段。
考生多不能區分距平指數超過20或低于-20分別對應雪災或旱災。其實題干中已經告訴考生距平指數指的是積雪面積,距平指數超過20就應該是指積雪過多,會造成雪災,而距平指數低于-20就應該是指積雪過少,會造成旱災。
由于有用信息被肢解后分別隱藏在不同部位,多條信息互相干擾,使考生作出錯誤判斷。
在回答“1996年~2006年期間出現雪災的時間”時,錯將出現旱災時間也答進去。在回答“簡述L1河段流域多雪災的主要原因”時,誤將“雪災”理解為“雪崩”(這里面其實還有題外信息“雪崩”對題內信息“雪災”的干擾)。
參考答案:2002年末和2003年初、2005年末和2006年初;此地為冬季風的主要路徑區,且地處兩山間的風口,和山地的迎風坡地帶;冬季當水汽含量大的偏西風強勁時,易在此地產生深厚的降雪。
每一年的高考試題都是全新的,我們不可能猜到題,抓到題,但是試題命制的一般辦法還是可以總結和歸納的。在考前將地理試題中“有用信息”的常用隱藏常用方式告訴考生,對于減輕考生備考壓力,引導學生走出“題海”,提高備考效果應該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