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楊巍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本報記者 徐盼 本報特約記者 林風
香港國際馬匹拍賣會17日在沙田馬場馬匹亮相圈舉行。內地富豪花巨資買馬,打破馬會拍賣紀錄。香港《亞洲周刊》資深評論員紀碩鳴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內地富豪在馬匹拍賣會上拍出高價,與此前在香港買天價豪宅等行為是不一樣的。買賽馬等于參與了香港的本土文化,這樣的消息對香港來說是正面的。
創下馬會拍賣紀錄
據香港《明報》18日報道,在17日舉行的香港國際馬匹拍賣會上,馬會共售出26駒,總拍賣價刷新歷年紀錄,高達1.144億港元,其中11號和14號拍賣馬,成交價分別高達800萬及900萬港元,雙雙打破之前所創的750萬港元最高拍賣價紀錄。報道稱,成交價創出歷屆拍賣會之冠的14號拍賣馬,承購人為已移居香港的內地富豪趙勇。趙勇現為北京市政協委員,1959年出生于北京,198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主修經濟地理,其后到日本留學攻讀金融及企業管理。他于1989年赴港定居,次年協助母親陳麗華組建香港富華國際集團,并出任集團總裁,主要投資北京房地產等,并開辦了以紫檀藝術品為主題的國家級私立博物館。《明報》稱,陳麗華坐擁超過55億元人民幣資產。替丈夫趙勇“舉牌”出價的趙太太透露,本次是他們第一次養馬,拍賣前并沒有研究血統或其他方面,只是特別喜歡就買下了。
對“富豪玩意”趨之若鶩
內地富豪在香港創下交易紀錄,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內地富豪圈近年流傳一句話:“在香港沒有豪宅,就不算有錢!”曾當過中國首富的恒大地產主席許家印,去年以4億多港元購入香港山頂豪宅,創下香港山頂洋房最高尺價紀錄。香港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說:“豪客買樓不貴不買,不靚不買,不是名牌不買,就好像女人買手袋,要買幾十萬元一個的才高興,幾百元的根本看不上眼!”他的“手袋理論”絕對有根據。去年年底,他旗下地產公司先后以6.6億港元及4.78億港元售出兩間大屋,平均每平方米售價近50萬港元。結果這兩間大屋的實際買家都是內地富豪。香港中原地產研究部聯席董事黃良升直言,香港最貴的房子,近幾年基本上由內地人買了。
對于另一大“富豪玩意”,內地買家也是趨之若鶩。2011年12月香港舉行國際游艇展,展出的最貴星級游艇高達1億港元,被神秘的內地富豪買下。香港《文匯報》報道稱,內地買家出手豪爽令人咋舌,索價千萬港元的游艇,他們只看看銷售書,隔日就拍板買下。香港《大公報》今年2月還報道稱,越來越多的內地富豪將新購私人飛機交給香港商用飛機公司管理。可以想見,內地富豪在藝術品和高檔珠寶等拍賣會上豪擲千金的場景,港人已經司空見慣了。2011年發布的《華僑華人藍皮書》指出,中國內地富豪的崛起正在改變全球華商財富的地域分布格局,排名前40名的內地富豪,其財富已超越香港和臺灣排名前40名的富豪。
港人“愛恨交加”
內地富豪的“豪爽”,客觀上當然對香港經濟有所幫助。但是,港人對內地人的反感度卻在上升。香港大學民意研究機構去年曾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港人最反感的是菲律賓人,其次為內地人,共 33.1%的受訪者對內地人表示反感,比2010年同期增加 17個百分點,創下2007年以來的新高。《時代周報》上知名網友咼中校的文章稱,內地豪客一擲千金,購買豪宅,帶動香港房屋價格和租金的上漲;以前沿街鋪面還有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小店,現在卻很難找到,大都改成了名品店。香港《文匯報》稱,香港是一個彈丸之地,如今擁來大量消費力極強、購物花錢動機同樣強的內地客。他們的消費固然為香港帶來無限商機,也創造了大量服務業的職位,但同時也把物價和樓價拉高了。德國《明鏡》周刊17日以“香港和中國內地——不僅是地鐵上不吃面條”為題發表文章稱,香港受益于內地的“消費攻勢”。他們平均每人消費達730歐元,遠遠多于美國人和歐洲人,特別是在購買勞力士、香奈兒和古奇等奢華品牌上毫不手軟。但香港從前通常比內地人富裕,現在情況發生逆轉,這讓香港人很懊惱。新加坡聯合早報網日前的一篇文章稱,在很多方面,香港都享受著內地沒有的令人驕傲的優待。因此,“香港人比起內地人,那種得天獨厚的感覺,幾乎是與生俱來的”。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首席講師梁漢柱說,除了占用資源這樣具體的問題外,一些港人也會把內地人當作他們宣泄焦慮的一個出口。
不過,此次內地富豪在香港買馬被一些輿論認為是加強兩地融合的好事。香港《亞洲周刊》資深評論員紀碩鳴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內地富豪在馬匹拍賣會上拍出高價,與此前購買天價豪宅等行為是不一樣的。看賽馬是香港人不可缺少的業余生活,起碼會吸引一兩百萬的馬迷前去觀戰。這樣全情投入的熱情是外人所不能理解的,甚至對香港的犯罪率都產生影響,有統計顯示,轉播賽馬時,香港犯罪率都會下降,這個時段的社會治安會好很多。紀碩鳴說,如今內地經濟發展迅猛,富豪買賽馬等于參與香港本土文化,這樣的消息對香港來說是正面的。▲
環球時報201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