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派記者 管克江 本報記者 徐盼 劉琳琳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18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其他部長級官員在發言中也都談到深化改革的問題。路透社等多家國際媒體對此解讀說,這凸顯出中國最高領導層推動以市場為基礎的改革的決心。
路透社18日報道說,李克強當天的講話凸顯中國最高領導層決心推動以市場為基礎的變革。報道引用李克強的話說,“中國的經濟發展到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階段,刻不容緩……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我們將深化財稅、金融、價格、企業、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有所突破,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報道說,李克強的講話同溫家寶總理上周中外記者會上的表態相呼應。當時溫家寶指出,要防止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滑落,并且要更公平地分配財富,中國需要放緩增長速度并實施更有力的政治體制改革。報道說,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上周日的論壇中也強調通過改革保持國民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路透社說,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中方對改革的一致立場令人矚目。
彭博社則關注到李克強講話中擴大內需和穩定出口的內容:“特別是今年國際市場仍然不景氣,擴大內需對中國來說具有更重要的現實意義”。報道說,李克強指出今年中國的研發費用支出預計可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中國還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以釋放巨大的消費潛力。
華爾街日報以《拉加德敦促中國改革》為題說,世界經濟疲弱要求中國進一步改變其增長模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在論壇上中贊揚了中國減少經常項目赤字的努力,但同時認為再平衡的成功不應分散內部改革的努力,“關注點正轉向內部不平衡以及持續高水平的投資上來”,國內消費需要在促進增長上發揮更重要作用,而且宜早不宜遲。路透社評論說,拉加德在講話中向中國扔出一根胡蘿卜,稱只要改革進程順利,人民幣能夠成為全球儲備貨幣。拉加德還說,我們所需要的是一份路線圖,其中需要一個強勁而更有彈性的匯率、更有效的流動性和貨幣管理、更高質量的監管、更發達的金融市場、更有彈性的儲蓄和借貸利率、最后是開放資本項目,“如果這些都發生了,人民幣沒有理由不享有同中國經濟規模相稱的儲備貨幣地位”。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徐長生18日向《環球時報》表示,深化改革的障礙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嚴管減稅減費,才能把市場經濟的活力釋放出來。經濟改革的背后是政治體制改革。二是要深化生產要素市場改革。我國的商品市場基本已經市場化了,但生產要素還有很大距離,主要表現在金融市場,例如貸款規模、金融機構都受到嚴格控制,資本還不能完全自由游動,這阻礙了中國成為國際金融大國。另外,資源市場也受到嚴格管制,例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他說,從1998年開始,我國就提出擴大內需,但至今效果不是非常明顯。主要應該在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體系兩方面加強。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研究部經理田云18日向《環球時報》表示,擴大內需不能僅僅依靠短期政策,更可取的方式應該是保持人民收入水平與經濟增速同步,甚至更快。中國政府已提高了福利領域投資,但需要進一步改革開放以刺激內需。政府已展現了從強調經濟增長到轉變為社會服務和安全提供者的決心。田云認為,改革開放并不簡單意味著開放所有行業和領域,戰略性資源和涉及國家安全的仍然需要由國企掌控,但那些非戰略性領域可以完全開放給本土和外資,以促進競爭。私人資本可以進入鐵路和銀行等壟斷部門,減少小微企業稅收負擔也是未來趨勢之一,不過這仍需要政策落實。▲
環球時報201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