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孔來 李俊杰
(濟南大學軟實力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 250022;濟南大學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通過對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學習,筆者認為,提升文化軟實力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核心,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根本路徑,但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落實到位,僅靠“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還不夠,必須在為其提供一定的物質基礎上下“硬功夫”。
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文化來整合整個社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社會向心力;二是用文化來更好地為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增強全民族的思想能動力和創新力;三是向全世界宣傳中華文化,樹立中華民族的良好形象,增強國際影響力和文化吸引力;四是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提高全體國民的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從這四個方面的戰略意義看,這與提升文化軟實力的目標是基本一致的[1]。
何謂文化軟實力?盡管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但多數人認為它是一種綜合能力,具體而言是源于特有文化資源所形成的對內發揮凝聚力、創造力,對外產生影響力、吸引力的綜合能力。按照對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理解,建設文化強國除了提高中華民族對內、對外的各種軟力量(即文化軟實力)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即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個目的與文化軟實力互為條件、互相促進,最終仍需要依靠文化軟實力的驅動才能實現。因此,在實施文化強國戰略的過程中,必須把提升文化軟實力作為工作核心。
提升文化軟實力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根據其構成要素的各個方面齊抓共管。筆者認為,開發利用好各類文化資源是基礎;創新文化體制、機制、加強管理是關鍵;搞好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軟實力提供“硬支撐”是必要條件;如何為文化軟實力提升提供物質載體是核心。筆者認為這個物質載體就是文化產業。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是通過文化生產和文化服務來體現的,即依靠特定方式對文化的各種要素進行配置,從而實現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并帶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從產業鏈角度看,文化產業貫穿文化軟實力提升的全過程,它的前端連著文化資源(文化資源的數量及其開發利用實際上就是文化軟實力的投入),中間直接形成軟實力,另一端連著經濟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牽動“硬實力”,而經濟發展和“硬實力”的提高反過來又為提升文化軟實力提供一定基礎。[3]只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才能使文化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才能將文化進行最大可能地擴展與推廣,才能把文化的凝聚力、創造力、影響力、吸引力最大限度顯現出來,進而才能實現提升文化軟實力的目標。目前,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開發利用文化資源、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完善產業體系、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并以此帶動其他文化要素的全面發展,將是提升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的根本路徑。
要明確政府和市場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的目標定位。政府要在著力抓好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的同時,搞好文化產業規劃、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品牌宣傳等工作;要加快構建文化市場宏觀管理體系,堅持兩手抓,“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榮”。要多方籌資,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基金”,以確保對文化產業發展調控能落到實處。
要通過改革把經營性文化產業完全推向市場,并出臺優惠政策加快培育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主體。加快發展多種成分、多種類型的文化產業業態,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資、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新格局。要圍繞市場需求,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做大、做強、做出品牌,尤其要通過兼并重組等多種形式,培育建設一批擁有現代企業制度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并形成品牌的文化企業集團,推出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文化品牌,建立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化文化產品生產、服務和銷售網絡,并根據實際需要加快建設一批文化創業創意園區,推動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
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離不開一定物質條件的支持。建議從國家到省、地市、縣、鄉鎮、街道辦事處、社區、村各級提出明確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及文化服務標準,實施“文化基礎設施達標工程”,通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采取推進“共建、共享”以及列入各級政府考核體系等措施,確保達標到位,以盡快構建網絡健全、布局合理、與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農村城鎮化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新格局。
政府要建立“文化科技專項基金”或把文化科技項目納入相關科技和社科發展規劃,通過加強引導,在注重挖掘特色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將現代科學技術更多地嫁接到文化產業之中,充分發揮創新和創意的帶動力,更多地實現產品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和品牌創新。同時,充分利用“文化產業基金” 和“文化科技專項基金”的引導向,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體育、信息、物流、建筑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增加相關產業文化含量,延伸文化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圍繞文化強國的總體要求,各個行業和各個單位結合自身實際,本著“從上到下、上下結合”的原則,制訂本行業、本單位文化建設規劃、行業文化自律和規范發展的各項規章制度,明確不可逾越的“紅線”及“越線”的處罰辦法;注重研究并提煉行業文化及自身單位的文化建設品牌。通過建立健全文化建設以及有利于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各項規章制度,強化制度約束,使全體居民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水平,使其能夠自覺融入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實踐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深入人心,不能靠文化價值觀的簡單說教,必須在宣傳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實施創新并下“硬功夫”,直接灌輸與間接灌輸相結合,并更多地采取老式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普及。如:編教材,進課堂;出版普及讀物,全民培訓;制作掛圖;制作電影、電視宣傳片;典型案例剖析,現身說教等等。要經常性采用電話調查或問卷調查等形式調查了解社會不同階層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掌握程度,不斷創新方式、方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融入全體國民的靈魂深處,使其真正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接受并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
一方面,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機制,將其應用于文化強國的建設實踐;另一方面實施“中華文化走出去工程”,把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出口作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點,把對外開放的一些優惠政策更多地用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出口,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更多地占領全球文化市場。與此同時,通過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對外文化交流,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增強國際話語權,讓中華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為建設和諧世界發揮更大作用。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要促進文化與經濟的一體化,企業文化建設是重點,必須高度重視。要提出標準,要求所有的大中型都要打造自身的企業文化品牌;要加強企業之間基于互信的集群文化,并總結典型,示范引導,依托企業文化塑造企業形象。進一步加強廣告文化建設,對外宣傳的廣告要賦予更多的文化創意,要大力錘煉膾炙人口的廣告語,讓人回味無窮、久久不能忘懷并趨之若騖。要通過有獎征集廣告語等形式,動員社會各界參與廣告文化建設。
伴隨著休閑時代的來臨,休閑文化必然要提上更高的議程,同時要提高文化消費水平,更需要高品味休閑文化的支撐。休閑文化是軟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陶冶情操、品德修養、審美怡情、增進知識、提高素質、抒發情感、養精蓄銳等功能。研究休閑文化、繁榮休閑文化、倡導文明休閑,既能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又能促進經濟發展,尤其是與休閑文化相關的各類經濟活動、為休閑而進行的各種服務活動正日益成為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要通過健康向上的休閑文化引導休閑消費,進而帶動休閑產業的發展。
[1]李君如.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意義[J].人民論壇,2011,(31):47.
[2]田豐.論文化生產力[J].廣東社會科學,2006,(5):5-6.
[3]朱孔來,亓慶亮,郭春燕.對區域軟實力理論框架體系的思考[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