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山 薛 峰
(大連大學學生處;大連大學醫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紅色文化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我們可以把它歸結為在國際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運動歷史進程中人們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力量的總稱。狹義的理解可以把它歸結為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的解放與自由,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中國的歷史實踐過程中凝結而成的觀念意識形式。它是在革命文化的基礎上生長起來的文化產品、文化活動方式以及文化觀念。
根據文化形態學的理論,紅色文化可分為:“物化文化層,表現為遺物、遺跡、遺址等革命歷史遺存與紀念碑、紀念館、紀念堂、領袖人物故居等紀念場所及革命文獻、文學文藝作品、革命歌曲、革命影片等革命宣傳素材;制度文化層,包括各種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具體體現在各種決議、規定、命令等政策與法規中;精神文化層,包括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傳統等。”[1]其中精神文化是紅色文化結構的核心層次,它“是國家經濟、政治的反映,體現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同時又具有重大的價值導向、思想闡釋、道德規范及平衡社會等作用。精神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2]
遼寧省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不但物質層面的紅色文化資源豐富,而且精神層面的紅色文化資源也不勝枚舉。如何挖掘遼寧省特有的、生動的、鮮活的、直觀的紅色資源,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精髓注入到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之中,培育大學生更加堅信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更加自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更加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重大的實踐意義。
遼寧紅色文化資源數量眾多,種類豐富,涉及的歷史事件涵蓋了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及“九·一八”事變前的片面抗戰時期和8年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及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現有國家級愛國主義示范基地17個,省級35個,市級179個。如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撫順平頂山慘案遺址紀念館、撫順戰犯管理所舊址陳列、撫順雷鋒紀念館、大連關向應紀念館、旅順日俄監獄舊址、錦州遼沈戰役紀念館、錦州黑山阻擊戰景區、葫蘆島塔山阻擊戰紀念館、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丹東鴨綠江斷橋等,在遼寧各地的歷史陳列館里珍藏著大量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物和資料,這些都是為人熟知、膾炙人口的紅色文化資源。
遼寧省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是我國較早受到外國殖民者侵略的地區之一,決定了大量紅色文化資源布局集中,呈帶狀分布的特點。例如,沈陽——錦州——葫蘆島,鞍山——丹東——撫順——本溪,盤錦——營口——大連。遼寧省不但在整體上形成了由多座城市組成的紅色文化資源帶,而且在各座城市之中也形成了由紅色景點組成的小的“紅色文化資源”帶,例如,大連市旅順口區的日俄監獄——萬忠墓——勝利塔——203高地一線,沈陽市的張氏帥府——“九·一八”事變博物館一線,這些文化資源涵蓋了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的歷史遺跡,極具代表性。
近現代史上,遼沈大地屢遭磨難,幾次到了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頭。遼沈戰役中,無數仁人志士為了中華民族擺脫苦難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抗美援朝戰爭中,革命先烈南征北戰,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歷史。這些遼寧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折射出革命先輩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追求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的歷史進程,具有永恒的價值和頑強的生命力,具有鮮明的教育意義。
遼寧紅色文化資源具有歷史傳承性和價值包容性的特征,代表了不同時期艱苦奮斗,刻苦鉆研的優秀品質,口耳相傳、薪火永續。如遼寧勞模精神、雷鋒“釘子”精神,一直到今天,依然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津津樂道。這些紅色文化資源經過了時間的考驗,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認同,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會伴隨時代的進步被賦予新的內涵和生命力,如今在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政治情感更是代表了祖國的發展方向,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大學生政治情感的培育直接關系到高校能否把大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在各種思想文化互相激蕩的今天,依托遼寧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培育當代大學生的政治情感,可以幫助大學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內化為內心的堅定信仰和執著追求,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遼寧紅色文化資源所蘊涵的艱苦奮斗、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等革命精神,折射出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和畢生追求,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紅色文化的重要表現;并且數量眾多,種類豐富,為當代大學生政治情感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實踐體驗陣地和鮮活的教材,更為當代大學生政治情感教育奠定了堅實基礎和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大學生政治情感培育就是要讓學生從感受、體驗中認識和接受,要對實體或者載體產生認知,進而升華認識主體的政治感情。
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源頭,當代大學生政治情感培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歸根結底就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教育。依托遼寧紅色文化資源培育當代大學生政治情感,其精神內核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武裝頭腦,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確保大學生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依托遼寧紅色文化資源培育當代大學生的政治情感,弘揚艱苦奮斗、刻苦鉆研、勤勞勇敢的偉大民族精神,對于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分布在遼寧各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真實記錄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和獨立的過程,生動、形象、具體地再現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充分體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具有豐富的政治、思想、歷史和文化內涵,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影響力。依托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充分發揮高校德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積極開展各種實踐性、情景式、體驗式紅色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大學生暑期 “三下鄉”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共建和諧校園和文明社區、文明城市等活動,寓教于樂,寓教于實踐,為大學生培育政治情感,熏陶思想感情、充實精神生活、升華道德境界搭建平臺。
“愛國主義是當代大學生政治情感的核心內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是促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集中表現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為國家獨立富強而英勇獻身的奮斗精神”。[3]依托紅色文化資源培育當代大學生政治情感,就是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為前提、為目標。在當今社會思潮激蕩、多元價值觀互相沖撞的背景下,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處理好歷史與現實、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繼承并創新中國優秀文化,開展以愛國、理想、成才、創業等為主題的教育活動,使學生認清自己所承擔的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不斷增強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
在大學生政治價值觀教育中,鞏固和加強“兩課”教學的基礎性作用和主渠道作用,進一步明晰和細化“兩課”政治觀教育的目標和途徑,真正使“兩課”教學和政治觀教育“兩結合、兩促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貫穿紅色文化資源的有關內容,特別要結合《形勢與政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教學內容,重點安排紅色資源教育的專題,讓受教育者與教育者進行直接對話、交流與協商,最大限度地滿足受教育者受尊重的心理訴求,消除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增強溝通交流、雙向互動,使政治情感教育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境界。
“體驗是人的心理與情感成長的實際需求,是認知、理解和行為實踐的內驅力”[4],是政治情感教育取得最佳成效的精神魅力。對大學生進行政治情感培育的最佳形式是身臨其境的體驗式方法。然而,在實踐中,政治情感教育的實踐活動人為設計的成份比較重,與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思想實際存在較大的距離。大學生的政治情感培育要體現科學性和時代性,就必須遵循大學生思想發展規律,貼近學生實際,將理論教育和實踐體驗相結合,把其思想內涵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相結合,精心設計和組織開發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實踐活動,最終形成“實踐——培育——認識——實踐”反復循環的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對大學生起到感召、吸引、激勵和催人奮發上進的作用,使大學生產生自我教育的動機,并積極把這種動機轉化為一種符合社會要求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提高政治情感培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對高校學生影響愈加廣泛深入。如今BBS、博客等已成為大學生信息交流溝通的重要渠道和平臺,如何發揮網絡的育人功能,提高大學生的政治敏銳性和道德鑒別力,已經成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重要而又緊迫的課題。目前遼寧許多高校都在學校網站開辟了紅色主題的版塊,如遼寧大學生在線聯盟中由渤海大學承辦的紅色之旅欄目,均是利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有針對性的網上論壇、網上交流、網上學習等紅色文化主題活動,“用格調高雅、健康向上的紅色文化抵制、代替宣揚色情暴力的腐朽沒落的黃色文化,成為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創新形式,成為新時期依托紅色文化資源培育大學生政治情感的新方式”。[5]
高校要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教育活動,發揮紅色文化的思想引領功能,使課堂教學得到延伸。利用各種節假日,重大歷史紀念日,組織豐富多彩的主題班會、團會,舉行各種慶祝、紀念活動和必要的儀式;精心組織革命圣地游、紅色旅游以及各種學習、考察活動;要積極邀請老戰士、老干部、老專家、老模范、老教師作革命傳統報告、講革命傳統故事;要充分發揮各類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革命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組織各種形式的參觀、瞻仰活動,營造良好的氛圍,對大學生進行政治情感教育。
[1][2]陳世潤.論紅色文化教育的社會價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3]趙宗志.試論高等學校中的愛國主義教育[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3,(1).
[4]嚴軍.談體驗教育理論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當代教育科學,2004,(3).
[5]伍慧玲.紅色文化資源對大學生核心價值培育功能亟待重視[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