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毓盛
(大連大學工會,遼寧 大連 116622)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大學的教育過程,就是一個文化過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其實質就是文化育人。大學文化是社會先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培育和積累形成的師生員工都能夠認可并共同遵循的價值標準、行為方式、道德規范、校園風氣、發展目標和思想觀念等多種文化元素凝結而成的一種文化理念和精神。它代表和反映一所大學的精神面貌、管理水平和文化層次,是辦好學校重要的精神資源和無形資產,是學校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根基。大學文化是以大學為載體,通過師生不斷的創造和傳承,為學校所積累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其核心是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是學校的品牌與最核心的競爭力,也是學校之間相互區別的重要標志。
《工會法》賦予高校工會工作根本任務就是要緊緊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服從和服務于學校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旗幟鮮明地支持和參與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大學文化建設的主體是教職工和學生,主導是教職工。大學文化建設需要廣大教職工的支持和參與,而動員和組織廣大教職工廣泛地參與學校改革和建設的正是高校的工會組織。作為黨領導的教職工自愿結合的群眾組織,工會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根本任務,就是在履行“維護、建設、參與、教育”的社會職能過程中,以人為本,從提高教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為出發點,切實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挖掘和調動教職工的潛能和積極性,團結和動員教職工投身學校的建設,將優秀的大學文化理念納入到各項工作中,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有計劃、有步驟、有目標地參與學校的文化建設,堅持用聲音表達意愿,用作為塑造形象,用愛心感染職工,用活動產生影響,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使大學精神得以強化和弘揚,從而達到更高層次的文明、和諧和進步,促進學校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
法律賦予了工會“維護、建設、參與、教育”的職能和參與學校建設與管理的權力。健全的組織體系、平和的工作方式與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工會所特有的組織優勢。憑借這一優勢及其親和力和號召力,工會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組織教職工參與大學文化建設,廣泛的開展主題鮮明、色彩豐富、形式多樣的職業道德教育、崗位創優競賽、文體娛樂和“教職工之家”創建等校園文化活動,使文化理念、大學精神、價值和職業道德等觀念更加深入人心。應當說,工會獨特的優勢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是《工會法》賦予高校工會最基本的職能。要發揮工會善于調解矛盾、挖掘潛能和凝聚人心的作用,以達到學校更高層次的文明、和諧與進步,實現大學文化建設的良性發展。學校的興旺,取決于文化建設,但只有以和諧為基礎,才能謀求更高層次的發展。當前,高校普遍實行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教師職務聘任制、教學科研成果評定等手段,打破了大鍋飯的原有格局。合理的利益分配,已成為促進學校快速發展的動力。因此,公平的維護成為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的關鍵。我校就利用教代會的形式,解決了由于教職工崗位津貼問題引發的利益分配的矛盾,維護了廣大教職工的利益,樹立了工會和教代會在教職工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合法權益是每個教職工的基本權利,也是形成激勵的必要前提。工會干部要樹立全心全意為教職工服務的思想,用“愛”感染教職工,用“心”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善于理順和調整教職員工的思想情緒,做到從源頭上維護,要關心教職工的冷暖、關注學校熱點問題、關愛弱勢群體,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原則,努力為教職工創造舒心愜意的工作、生活環境和秩序,才能在學校形成各盡其能、各展所長、各得其所、專心事業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使教職工積極投身到學校教育和發展中去。
在履行建設職能過程中,工會要利用自身優勢和特點舉辦各類活動,動員、吸引和組織廣大教職工積極投身于學校改革發展和文化建設中,努力抓好組織建設、隊伍建設、設施建設和制度建設。加強隊伍建設,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職工文化隊伍,是大學文化建設的關鍵。教職工隊伍是大學文化建設的主體和主導,直接影響人才培育的質量。只有竭力培養一支“會做人、會學習、能做事”的教職工隊伍,充分發揮他們在“三育人”工作中的作用,才能確保大學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加強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工會的組織優勢,是促進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要做好工會專兼職干部的教育和培訓工作,增強和提高工會干部的綜合素質、業務能力和理論水平,創建學習型工會組織,實現工會從福利型向職能型、常規型向探索型、封閉型向開放型的轉變。依托和發揮工會所屬的專業性強、指導性好、技術水平高的社團協會等組織的作用,有效的指導各種文體娛樂活動,促進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加強設施建設,確保學校各項文體活動的開展。文體設施的健全及先進程度,直接影響著教職工接受文化信息和進行文體活動的數量和質量。加強制度建設,為大學文化建設提供政策保障。要會同學校的相關部門,建立健全有關的制度章程,使大學文化建設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才能有力的保障具有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大學文化建設健康、有序、順利有地向前邁進。
積極履行工會的參與職能,集中和發揮教職工的聰明才智,為學校教學、科研諫言獻策,推動文化建設的發展。持久開展建家活動,最大限度地把教職工吸引、組織到工會中來,使之真正成為凝聚、熏陶和教育教職工重要的文化陣地。廣泛地開展教職工喜聞樂見的格調高雅、寓教于樂且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富有文化特色的文體、智力競賽等活動,滿足教職工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修養和品位,增強教職工大學文化建設的意識,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上要體現大學文化建設的內涵,并利用這些平臺去挖掘與整合文化資源,提升學校文化品位和文化理念的影響。我們近年來舉辦了許多具有大學文化內涵和色彩的活動,豐富了教職工精神生活,激發了他們工作熱情,增強了工會組織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學校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實施人才和文化興校戰略,建立適宜的人才成長環境和氛圍,推動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是工會參與大學文化建設的著眼點。為了配合學校黨政抓好師風師德建設,我們多次舉辦青年教師課堂大獎賽和崗位練兵活動,促進和推動了育人工作。發揮師生社團和協會組織的依托作用,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我們多次舉辦學生教老師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和自我展示的機會,從間接育人到直接育人。通過多種形式的合作交流,去營造師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激勵的人際關系和積極向上、民主和諧的校園環境,形成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大學文化氛圍,以達到育人的目的。
在履行工會的教育職能過程中,主要將提高教職工個體素質和優化隊伍整體素質與大學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大學文化建設的根本就是以人為本,以全面提高教職工素質作為出發點。根據教育改革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形勢,充分發揮工會的組織宣傳優勢和教育文化功能,不斷提高廣大教職工的政治覺悟和思想素質,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增強他們當家作主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大學文化建設奠定牢固的思想和理論基礎。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教育陣地,深入宣傳校訓、校歌、文化理念和大學精神以及校風、教風、學風和工作作風,詮釋大學文化的豐富內涵,使教職工在大學文化氛圍中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受到陶冶。弘揚優秀的大學文化理念和培育優秀的大學精神,將學校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實踐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和事跡,賦予大學精神的新內涵,用先進典型激勵教職工思想,用大學精神規范教職工行為。通過先進典型的推薦和評定,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廣大教職工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行為方式。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用大學文化所蘊涵的人生信仰、道德觀念去教育、引導和塑造教職工,使他們在優秀大學文化理念引導下實現學校的培養和發展目標。
《工會法》、《教師法》等法律法規對“教代會”的性質、職權、組織制度、工作機構和范圍、程序等規定,使“教代會”工作比其他任何民主管理形式都更加權威和規范。《工會法》規定,“工會依照法律規定通過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組織職工參與本單位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在以“教代會”的載體形式參與學校大學文化建設過程中,工會要堅持完善“教代會”制度、提案征集處理制度、代表選舉、培訓、述職和巡視制度、校務公開制度、民主評議領導干部制度和二級“教代會”制度,切實有效地讓教職工行使民主管理、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的權力,充分發揮出民主管理機制的重要作用。做好“教代會”的各項工作,是工會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行使民主監督職能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法律賦予工會組織在學校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特殊責任。工會要組織廣大教職工參與學校事務管理和大學文化建設活動,搭建自我展示和成功的平臺,激發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他們自覺成為大學文化的建設者和傳播者,努力開創一個教職工各盡所能、各展其志、齊心協力為學校發展建設事業不懈奮斗的生動局面,讓教職工在優秀文化理念和大學精神引領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大學文化建設和學校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大學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黨、政、工、團和師生員工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工會要根據學校大學文化建設規劃,堅持以人為本,圍繞大學文化建設的目標和要求,通過組織開展主題鮮明突出、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不斷發掘整合思想教育和文體活動的資源,拓展大學文化建設空間,大力弘揚現代優秀的大學文化理念,以校風、教風、學風和工作作風建設為核心,從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方面入手,塑造一個導向正確的輿論環境、科學民主的價值理念和催人奮進的學校精神,努力構建具有深厚人文底蘊,又充滿生機活力的科學民主、健康向上、特色鮮明的大學文化,推動和促進學校實現科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