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陳培浩
(廣東韓山師范學院 中文系,廣東 韓山 521041)
散文詩理論建構中的“征古主義”策略
——關于中國散文詩起源的一種批判性思考
陳培浩
(廣東韓山師范學院 中文系,廣東 韓山 521041)
在散文詩解決身份焦慮的過程中,常常伴隨著一種可以稱之為 “征古主義”的策略,這種策略努力把中國散文詩的起源上溯到古代,希望以古代源遠流長的文學資源擴大中國現代散文詩的合法性基礎。“征古主義”策略產生于中國散文詩身份焦慮的背景下,其認識論基礎是一種透明的詞-物觀。“征古主義”策略對于散文詩的現代性內質缺乏自覺,必然陷入擴大散文詩合法性和忽略散文詩現代性的內在沖突之中。
散文詩;起源;征古主義; 合法性; 現代性 ;詞-物觀
新世紀以來中國散文詩的創作和研究有了重大進展,在擴大受眾群體、鞏固出版陣地、凝聚寫作力量、更新寫作觀念和推進理論研究方面都有不少令人振奮的成果。這大概是八十年代以來諸種努力的結果。但散文詩在現代文學體裁四分法的分類格局中,實在是常有 “無家可歸”的身份焦慮。如何在詩與散文之外為散文詩文體安一個 “家”,安一個什么樣的 “家”的問題考驗著幾十年來的散文詩人和研究者。散文詩在解決身份焦慮的話語建構中所出現的一種話語策略,筆者把它稱為 “征古主義”策略。這里指的是人們在探討散文詩時,有意無意地把散文詩的起源上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中去的一種思路和方法。稱之為 “征古”,包含著明顯的否定立場,即對這種思路 “征古”為今用的反思。吸納古代文學資源并無不可,整個西方文學史都有化古的思維:文藝復興是化古希臘之古,古典主義是化古羅馬之古,而浪漫主義又是化中世紀民間文學之古。但使用古代文學資源有前提、有限制,對古代資源合理有效的使用,可謂 “化古”;六經注我、欠缺思辨的使用,則是裁古或征古。
將散文詩起源上溯到古代,這種思維并不新鮮,王國維就有此說法,五四前后,郭沫若、滕固等人都有類似說法。八十年代以后這種觀點依然不絕如縷。1981年,俞元桂、汪文頂就撰文指出“在我國支派曼衍的文學史長河中,較之詩和散文,散文詩雖只是涓涓細流,卻也是源遠流長的”[1]。其后不斷有古代文學領域學者將賦當作古代散文詩來研究的文章。新世紀這種思路依然不息,張俊山為確認這種思路的合法性,還對它在晚清、五四前后的情況進行詳細的描述:
王國維在 《屈原文學之精神》中曾提到 “莊列書中之某分,即謂之散文詩,無不可也”;“五四”新詩人康白情1920年3月發表在 《少年中國》一卷9期的文章 《新詩底我見》中說到古代有 “散文的詩”; “陶潛底 《桃花源詩記》和屈原、宋玉、蘇軾他們的幾篇賦,都可以說是散文的詩”。稍后,郭沫若在1921年也曾經指出:在古代,“我國雖無 ‘散文詩’之成文,然如屈原的 《卜居》、 《漁父》諸文,以及莊子 《南化經》中多少文字吾人可以肇錫以 ‘散文詩’之嘉名者在在皆是。” (《論詩三札》)1922年滕固則進一步指出:“我國古代散文中,很多小品文可稱為散文詩的,子書中短喻外,魏酈道元的 《水經注》中,也有散文詩般的章節。以前有人評他的文說:其法則記,其材其趣則詩也。這便是散文的界說。”又說:“陸龜蒙 《笠澤叢書》乙編中 《紫溪翁》一篇也是很好的散文詩。 《東坡志林》中也有許多散文詩。” (《論散文詩》)其實,中國古代散文詩不光是這些,舉凡東漢以降的抒情小賦、唐宋文賦、以至明清文人的小品等,其中的散文詩作品俯拾皆是,只是當時不以 “散文詩”稱之罷了。如王粲的 《登樓賦》、王羲之的 《蘭亭集序》、陶淵明的 《歸去來辭》、王維的 《山中與裴秀才書》、李白的 《春夜宴桃李園序》、劉禹錫的《陋室銘》、柳宗元的 《鈷母潭西小丘小記》、 《小石潭記》、歐陽修的 《醉翁亭記》、 《秋聲賦》、范仲淹的 《岳陽樓記》、周敦頤的 《愛蓮說》、蘇軾的前后 《赤壁賦》、 《記承天詩夜游》、袁宏道的 《滿井游記》、張岱的 《湖心亭看雪》、鐘惺的 《夏梅說》、袁枚的《方硯多銘》、龔自珍的 《病梅館記》,等等,都是以散文的形式蘊含著情韻、理趣、哲思等詩意內容的散文詩,這幾乎成為當今學界共識了。[2]
該文發表于2000年,是 “征古主義”策略在新世紀的延續。可是事實上,就中國散文詩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代這種觀點,8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批駁:1987年,王光明先生發表文章 《關于散文詩的起源》,從散文詩文體的現代性、文體與社會文化的互動關系以及散文詩作為一種現代文體的西方起源等方面明確表達了異議:
在中國幾千年文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的確有一些作品具有詩的精華又有散文的風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散文詩的特點。但是,這種可以“追認”為散文詩的作品,是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散文詩呢?是不是因此可以按照這樣的最早作品,認定它們是散文詩的起源呢?恐怕不能。
文學形式不是簡單的技巧和結構,它首先反映著社會和心理內容的積淀。詩體的解放、分化只是給各種新的文學形式提供了產生的可能性,文學發展史上眾多類似的散文詩的作品,不過意味著未來可能出現一種叫 “散文詩”的東西。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抒情詩傳統的大國,散文受詩歌的滲透、影響是必然的。[3]
分析可謂有理有據,但散文詩界依然不乏征古而用的思路。有些是潛意識內化了征古的思維,有些則是策略性的使用,譬如:
然而,我們如果更進一步審視中國的古典文學,可以視為散文詩源頭的辭賦詩文等亦大量存在,郭沫若先生甚至把屈原的 《卜居》、 《漁父》,莊子的 《南華經》 中的一些文字等也當作散文詩。[4]
可以看到,作者在措辭時非常小心,他只是說古代某些作品 “可以視為散文詩源頭”,而借郭沫若之口說出 “某些古代作品可視為散文詩”這種觀點。這種有意無意的征古思路緣何不息,很多時候必須放在散文詩文體焦慮的背景下,視為一種散文詩身份合法性生產策略,才能看得更清晰。
上面提到,20世紀初在散文詩引入中國之初,就有郭沫若等人把散文詩的起源上溯至中國古代的賦。這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發生于20世紀之初的第一次文體焦慮及應對策略,它通過征古的思維為外來散文詩進入現代中國整合話語資源。散文詩最終在中國站穩腳跟,當然是各種合力的結果。從整合力量的角度看,20世紀初散文詩從譯介到創作,吸引了魯迅、劉半農、郭沫若、徐志摩、麗妮等文學大家的注意。但從創作實績看,除魯迅外,很多人的散文詩創作大部分無法跟其分行詩創作相提并論:數量無法 “相提”,質量也難以 “并論”。要不是魯迅天才的 《野草》,早期中國散文詩頗有囊中羞澀之感。建國后,散文詩和其他文體一樣被政治所征用,以其 “詩性抒情”發揮 “頌歌”作用。那個時代,各種文體的博弈被統一于宣傳功能之下,反而掩蓋了散文詩文體界限不明的身份焦慮。80年代以后,文學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作用跟以前大不相同,建國初政治強勢介入文學并引發巨大風波那樣的事情不再出現。文學獲得思考所謂的 “文學自身”問題的機會,散文詩如何突破以往的內涵設置,這樣的問題必然引發散文詩的身份焦慮:寫作者可以求諸生命經驗和形式創造力,但研究者卻必須去回答散文詩是什么的身份問題,因為改寫身份設置,正是在理論上更新散文詩主流想象的必然步驟。
在散文詩的身份問題上,各路理論家各展神通,出示了各自的機智才華,這些不同回答也在近三十年的文學話語場中互相駁詰、互相助力,共同完成散文詩的身份合法性生產。
由于 “散文詩”這個漢語命名本身所帶來的必然聯想,八十年代初理論家們依然試圖在散文和詩歌的接壤邊界安置散文詩。孫紹振在八十年代初的一篇談散文詩的文章中認為:
散文詩并不就是詩,它在形象上的單純和想象上的跳躍是詩的,它在句子結構的組合方式上是散文的。主要是它們的句子之間的關系是散文的,自由地從一種結構形式轉到另一種形式上。[5]
孫先生從形象、想象和句子結構的層次對比中辨析了散文詩的混生性,這種分析頗有道理,它在解釋文學現象的同時也劃定了散文、詩歌和散文詩的邊界,有著高度清晰的邏輯性。這種解釋方式在80年代初是某種 “共享”的思路,又如謝冕先生:
散文詩的 “兩棲性”便成了它在文學體系中的特殊的一種身份。 它的 “雙重性格”使它有可能兼采詩和散文之所長 (如:詩對對象表達的精粹和飛騰的幻想性,以及散文的流動、瀟灑等),摒除詩和散文之所短(如:詩的過于追求精煉而不能自如地表達以及詩律的約束,散文一般易于產生的散漫和松弛等)。在詩歌的較為嚴謹的格式面前,散文詩以無拘束的自由感而呈現為優越;在散文的“散”前面,它又以特有的精煉和充分詩意的表達而呈現為優越。[6]
這種解釋方式,姑且稱之為 “混合文體解釋法”,它在90年代也依然存在, “混合文體解釋法”從跨文體寫作現象出發提供一種邏輯的規劃和認定,能夠行使解釋功能和邊界功能,但卻無法有效解決散文詩的文體焦慮。
如果從文體角度看,一種文體獨立的標志,或者前提,也許在于形式與內質兩個方面的邊界建設。形式上的辨識度,使一種文體區別于其他文體;內質上的規定性,使同一文體內部區分出優劣高下。以新詩為例,人們普遍認同分行是其形式標志,所以一般從分行去分辨詩與散文;然后又從詩質規定性去辨別詩歌的高下。因此,分行新詩沒有文體獨立方面的焦慮。它的焦慮來自其他方面,此不論。相比之下,為什么散文詩充滿了文體獨立方面的焦慮,是因為散文詩缺乏形式上的區別性特征。正是對形式辨識度匱乏的認識,使得一些散文詩探索者希望從形式上去建構,比如給散文詩規定字數等。這種探索并非毫無指向性的無聊之舉,但在現實中卻免不了被譏為過于拘泥。
所謂的 “混合文體解釋法”,聚焦的是文學現象,立足點是對復雜文學現象的理論清理,未必期望為散文詩的文體自足性搖旗吶喊。然而,當散文詩寫作力量漸漸聚集時,他們卻必然希望透過某種話語力量為自己投身的文體產生合法性,擴張文化資本。這幾乎內在決定了,散文詩必然不會僅采取解釋自身的建構策略,現代性策略、本體性策略、征古策略、流行性策劃、文學運動策略這些彼此駁斥的思維于是經常同時并置于散文詩身份建構的內部。征古主義策略乃是散文詩身份焦慮背景下,為擴大散文詩合法性基礎而出現的一種思路。
如今,批駁郭沫若們的觀點時 “頭頭是道”,并不因為我們更聰明,只是因為我們擁有更多的理論貯備和后來人天然的 “歷史眼光”罷了。那么,筆者想要進一步說的就是散文詩 “征古主義”思維的 “認識基礎”——一種靜態、透明的詞—物觀。
五四前后的討論者,喜歡把散文詩的源頭上溯到古代,既是因為在散文詩尚沒有現實作品和理論憑借的時候,他們必然向古代求索合法性。(這是一個有趣的悖論:一方面他們是 “反古”的,另一方面當為了確認新事物合法性時,他們卻又毫不猶豫地 “征古”。)征古主義者的頭腦中共享著這樣的觀念:概念與事物之間是一種靜態的、客觀、透明的描述關系。所以,張俊山會認為古代早已存在“散文詩”,因為 “概念命名總是在現象出現之后”。這種觀點有一定合理性,但具體到散文詩卻并不盡然。文體命名既是對創作現象的描述和再現,同時命名本身使用的分類方式必然服從于時人對世界和文學的主流想象框架。
詞和物,命名和世界,在一種古典的設想中是一種透明的關系,這種觀念假設意義早已先在地存在于物的身上,而詞不過是去貼近、去反映、去還原。這是一種被斯圖亞特·霍爾稱為意義的 “反映論”思路。意義如何在詞與物之間產生,霍爾認為人們往往用如下三種思路來解釋詞與物之間的意義問題:其一是上面提到的反映論;其二是表現論;其三是他所認可的建構論,他分別稱為 “反映論的”、“意向性的”和 “構成主義的”。構成主義的意義觀否認詞與物之間的透明性,意義不是先在的,而是通過語言符號和媒介建構出來的,意義永遠是一種對話,永遠是不平等的交換,永遠是不同話語力量對符號的征用和博弈的結果。霍爾把文化意義的實踐過程稱為 “表征”,“表征是在我們頭腦中通過語言對各種概念的意義的生產。它就是諸概念與語言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使我們既能指稱‘真實的’物、人、事的世界,又確實能想象虛構的物、人、事的世界。”[7]表征既是對實存事物的呈現,更是在呈現過程中進行意義生產和文化想象的過程。因此,“詞”不是對物亦步亦趨的反映,任何概念和命名都是某種話語力量投射于 “物”之上的意義生產。抽空了概念背后的意義生產和文化想象,一個概念就被抽空了,誤用了。
不同時代背后的秩序經驗,使得不同時空的人們往往對相同對象投射不同的命名與想象。因此,那些對相近事物的不同概念背后的想象及其秩序是不可通約的。一塊石頭,古代稱為 “石頭”,現代同樣稱為 “石頭”,古代和現代關于一塊石頭的價值認知并沒有太大區別,所以,當然不妨說古代早就有石頭,不需等到石頭這個概念出現才有石頭。但是,當命名進入帶有主觀價值建構的人文藝術領域,就不是這么簡單了。很多概念本身復制攜帶著一種價值觀念,比如古代稱 “賣身女性”為 “青樓女子”,現在稱為“妓女”、“小姐”,或者稱為“性工作者”,各種命名稱謂背后的價值觀和想象方式是極其不同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說,現代也有 “青樓女子”,或者說古代也有 “性工作者”。但作為學術概念來看,這樣說是極其荒謬的。因為“性工作者”、 “青樓女子”這些稱謂背后的想象和價值觀是極其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馳的。“性工作者”完全是一種現代女權主義文化背景下的產物,這個概念貌似和 “青樓女子”指向同一對象,但事實卻完全不同。“話語”構造了人們認知的世界,這就是福柯所謂的 “話語說我”,而不是 “我說話語”。關于故事,中國古代有唐傳奇,日本有 “物語”,法國有 “羅曼司”,如果把這些相近對象都共同通約為 “小說”,固然方便,其背后的區別性特征就消失了。
具體到 “散文詩”, “散文詩”不僅僅是對一批被稱為 “散文詩”創作的命名,中文 “散文詩”概念的出現,是中西交融的產物,是兩種不同的文學分類系統的碰撞和融合的結果,里面有著很濃的文化政治意味。中國古代生活經驗支撐起一種三分法的文學分類方式:韻文、散文和故事。而西方傳統的文學分類是四分法:史詩、戲劇、散文、小說。散文詩是一種自由的文體,它在西方的出現,跟西方社會追求自由有內在的關系,跟法國社會革命、文學上反古典主義有關系,這方面王珂先生有過分析。中國在被迫現代化之后,西化的觀念和想象方式使我們合并了兩種分類方式而成為現行的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的四分法方式,這種西化的分類為散文詩概念的進入提供了空間,但也造成散文詩難以歸類的難題。應該說,“散文詩”中所謂“詩”的詩質是一種現代的詩質,不可能在 “近體詩”的 “詩質”和 “詩型”中孕育出來。
由此可見,“散文詩”是一個有很強現代性想象的概念,剔除這個概念背后的價值觀念和文學想象框架,并將它貼到古代去,只能視為一種 “征古主義”的話語策略,而并不是太有意義的學術探討。它陷入了葉維廉所說的用他文化的認知模子來判定本文化的陷阱之中。
一味為散文詩征古,其邏輯漏洞是很明顯的,即使不去透視這種思維的認識論根源,也可以在邏輯上予以反駁。征古思維固然表面上為中國散文詩開疆拓土,然而卻必然陷入 “征古”和 “現代性”的內在沖突。很多學者已經證明了散文詩的產生與人類追求自由的過程同步,它最早產生于法國是有社會和文化緣由的。而散文詩的核心屬性,正在于對微妙、復雜的現代經驗的傳達。散文詩是一種典型的現代文體,它所謂的 “獨一無二”、“不可替代”是必須從經驗和語言的現代性中去尋找的。一面強調散文詩的本體性,另一面又將散文詩的源頭沒有節制地向古代文學傳統上溯,看似在普通接受者中重申了散文詩的身份合法性,其實卻內在地扭曲了散文詩的寫作方向。那些已經有現代性寫作自覺的詩人們固然對此已經 “免疫”,那些初學者是否會因此產生方向混亂呢?
如果僅以擴大合法性為出發點,那么不但會有合法性與現代性的沖突,還必然引發 “流行性”與“現代性”的沖突。如我們所知,新世紀以來,散文詩存在語言現代性鑒賞的專業讀者群體和抒情情緒消費的讀者群體。散文詩刊物廣為暢銷,讀者比分行新詩讀者多,這被描述為散文詩繁榮的一部分。然而,堅持流行性、堅持通俗性,如何不以削弱現代性為代價,也是一個難題。散文詩文體身份的確認,無法離開它所謂的 “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現代性部分。那么,散文詩寫作如何在征古與現代、流行與現代的沖突中取得和諧;如何在現代性、征古、流行性等話語策略的沖突中協調自身,堅持散文詩文體的現代性訴求;又如何在復雜的文體場域和分化的接受語境中,既生產自身合法性,也生產自身的理想讀者,是散文詩必須面對的挑戰。
[1]俞元桂,汪文頂.中國現代散文詩發展輪廓初探[J].福建師大學報,1981(3).
[2]張俊山.散文詩文體溯源與考辨[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4).
[3]王光明.關于散文詩的起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87(1).
[4]靈焚.也談散文詩的可能性[J].梧州學院學報,2010(5).
[5]孫紹振.談散文詩[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83(3).
[6]謝冕.散文詩的世界[J].散文世界,1985(10).
[7][英]斯圖亞特·霍爾.表征[M].周憲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7.
G07
A
1673-8535(2012)01-0047-05
2011-12-06
陳培浩(1980-),男,廣東潮州人,廣東韓山師范學院中文系講師,首都師范在讀大學博士,研究方向:現代漢詩。
高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