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輝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 崇左 532200)
地方高校引領地方文化發展的幾點思考
——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為例
李明輝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 崇左 532200)
從高校的功能及地方高校的特性出發,分析地方高校引領地方文化的意義和優勢,闡述地方高校引領地方文化發展的三種方式,并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為例提出地方高校引領地方文化發展的幾點認識。
地方高校;文化;引領
根據學校隸屬關系的分類,我國高校可分為地方高校及部委高校。前者指分布在省級以下中心城市、由省或省級以下行政單位管轄、由省級或省級以下地方政府財政撥付經費、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主的各類高等院校[1]。據2008年統計,全國2286所普通高校中,地方高校占2171所,占總量的95%[2]。地方高校的特點是地方性,是服務地方社會發展的主力軍?,F在普遍認同高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高校的三大功能是通過知識傳播、知識創造以及與社會的互動來實現的,也就是說高校是通過對文化的影響來實現高校的功能。何為文化?廣義上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面;狹義上的文化是指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3]??梢姡幕侨祟惿鐣赜械模挥腥祟惒庞形幕?,文化是人類活動的結果。以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為目的的高等教育,成為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重要載體,與文化更有著潛在的和深層次的聯系。一方面,文化是高等教育的基礎,沒有文化,便無所謂高等教育。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極大地促進文化的發展,高等教育的中心活動是傳播及創造文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斷加深,文化的功能逐漸凸顯,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成為綜合國力、地方實力的重要因素。如今科技、信息和人才等文化因素已經成為決定經濟發展后勁的最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產業逐漸成熟,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不僅是人們的精神食糧,同時文化產業中的文化生產、文化再生產、文化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正在創造著經濟上的奇跡,文化成為了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成為了推動國家、地區國民經濟的重要杠桿。在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期,文化軟實力的全局性、戰略性的地位和作用逐步突顯。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建設 “文化強國”的長遠戰略。地方文化的發展不僅可以提升國家整體文化實力,更能使國家文化多樣化[4]。目前,我國地方文化實力還相當薄弱,提升地方文化是地方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引領地方文化發展是高校教育基本功能實現的需要?,F代大學起源于中世紀大學,它以培養官吏、牧師、法官、律師和醫生為目的。1810年,洪堡創立柏林大學,強調科學研究是大學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大學要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柏林大學的創立標志著大學開始具有了第二個社會職能——發展科學的職能。20世紀初,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提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并為其發展服務的思想,促進了美國產業革命和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從而完善了現代大學的三大社會職能[5]。然而,這三大功能究其根本都離不開教育的基本功能。根據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的觀點,教育的基本功能包括促進個體人的發展和促進社會的發展。前者包括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后者包括個體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協調發展。正如前文所述,文化在社會發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高等教育通過傳播文化知識、創造文化知識推進社會的發展是其基本功能實現的最佳方式。從教育的育人功能來看,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創新精神的培養都離不開高校的文化熏陶。
文化是人類思想的結果,其生命在于不斷地創新,沒有文化的更新和創造,就沒有文化的真正發展。高校以其優越的條件和獨特的地位在文化創造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有較為寬松的思維環境,有學術自由、百家爭鳴的氛圍,有科學民主的管理制度,是文化創新的沃土;其次,高校擁有文化的種子,高校匯聚了各個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他們不斷地探索、交流,直接創造產生新文化,使文化這顆大樹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同時,高校還通過培養人才引領社會文化,經過多年高校文化熏陶的學生源源不斷地走上社會,成為社會各界的精英,更使高校引領社會文化的功能得以實現。高校又是傳播文化的重要場所,通過傳播先進文化引領地方文化的發展。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教育的內容是人類的先進文化。高校不僅是教育機構,同時又是文化機構,教師通過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將最先進的文化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成為有較高文化素養的社會人,進而提高社會的文化水平。
教育與文化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即文化。一方面,文化是教育之根,沒有文化便無教育的產生;另一方面,教育是文化生存的土壤,沒有教育文化就失去其生命力。高等教育尤為如此,高等教育通過文化的教與學,使文化得以傳承。高校文化傳承的過程包含著文化選擇的過程,教師首先要對文化進行研究,選擇優秀的文化作為教育資料傳遞給學生,優秀的文化才得以傳承。優秀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結晶,被稱為軟實力,守護、傳承文化軟實力已是高校的新職能之一。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作為保存、研究和傳播文化的高地,傳承優秀文化既是地方高校基于自身性質所應擔當的天然使命,也是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對地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高校是人才資源和科技生產力的結合點,在創造新文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擁有眾多的學科領域和專家學者,擁有科學民主精神理念,擁有開放自由學術氛圍的高校在新思想,新技術的產生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僅是知識傳播的中心,更成為了知識創造的搖籃。據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在全國高校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占62.3%[3],迄今為止,影響人類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70%誕生于高等學校,這充分反映出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原創能力,諸如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領域的許多新知識、新技術都源于高等學校;高等學校推動著企業的技術進步,解決經濟與社會發展。這些都極大地推進社會文化的發展。
高校是一個文化傳承、創新的機構,更是一個文化選擇、文化傳播的機構。高校的文化傳播是有選擇的,高校按照社會以及學生發展的需要選擇系統的、科學的、基本的主流文化作為先進文化,以此作為高校傳播的文化,而非所有的文化都被作為高校傳播的文化。這個選擇的過程伴隨著文化傳播的產生而產生。文化按照存在的形式劃分,可以分為存儲形態的文化以及現實活躍的文化,前者依附于實物,而后者依附于人的思想。文化傳播實現的關鍵環節也就是將存儲形態的文化轉變成現實活躍形態的文化,在此過程中,高校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坐落在祖國南疆新興城市——崇左市。學校的前身是創辦于1939年的廣西省立龍州師范學校,2009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是廣西邊疆唯一一所公辦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被譽為 “邊陲明珠”、“南疆國門大學”。學校辦學70多年來,始終與邊區人民患難與共,經受著戰火的洗禮,為中國革命和保家衛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了祖國南疆精神文化的標志品牌,成為了南疆文化建設的重要驅動力。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繼承和彰顯祖國南疆精神文化中心,促進祖國南疆社會文化的發展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坐落在我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區域性新興城市、紅八軍的故鄉——崇左市,是桂西南邊境地區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學院服務地方的辦學方向。“地方性”是學院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而學院改革和發展的主體思路就應該凸顯于服務地方的大學精神,在 “地方性”上做文章。要進一步明確以立足崇左、面向廣西的辦學戰略,充分利用崇左的邊關地理區位、民族文化資源及自然資源等優勢打造民族藝術、民族體育、物流、旅游、貿易、外語、化工等特色學科,增強學院辦學實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教學抓好重點課程、重點專業、精品教材和重點教材及名師工程建設,推進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管理、教學手段等教學領域的各項改革,打造具有邊境、民族、師范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加快崇左建設成為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區域性新興城市,打造 “特色產業強市”、“沿邊開放高地”、“生態宜居家園”、“邊關旅游勝地”、“和諧富裕崇左”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持。
崇左是駱越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全市民族地區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有數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廣西民族師范學院作為崇左市唯一一所本科高校,是民族文化藝術創作發展和民族文藝人才培養的搖籃,具有責無旁貸的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的責任和義務。多年來,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積極開展民族傳統體育及藝術的開發、研究和推廣工作,進行民族傳統體育、藝術教學,培養各類民族體育、藝術人才,積極參加全國、全區各類賽事,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為崇左市民族文化傳承、民族傳統體育和藝術發展打下了基礎。學院要繼續發揮地處多民族聚居地區的優勢,利用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發展民族文化學科,開設民族藝術、民族傳統體育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專業及學科,使民族文藝的創作、民族傳統體育的訓練與學院教學形成有機結合,挖掘、保護、傳承、弘揚和發展民族傳統精髓文化,為崇左市民族事業發展和文化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爭取獲得一批在全國范圍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成果,把學院建成富有邊疆特色、民族特色的教學型普通本科院校。
引領地方文化,是一項長遠發展的戰略。這是由文化的特性所決定的,相比于其他,文化功能的發揮更具隱性。廣西民族師范學院不應著眼于近利,而要放眼大局,堅持不懈、循序漸進、穩步向前。因此,應高度重視長效機制的建設。首先,要加強組織領導,把引領地方文化發展作為學院層面的工作,成立領導小組,統籌規劃、統一部署,確保取得實效。其次,要成立地方文化研究機構,努力爭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建成下聯地方城鄉社會,外聯高層研究機構的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再次,要根據社會需求,定期發布科研項目,組織力量聯合攻關,為地方文化決策服務;最后,要為研究地方文化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時間上保證,資金上扶持,進修上優先,情感上激勵。
[1]董澤芳,張繼平.地方高校服務社會的價值取向[J].高校教育管理,2007(5).
[2]周春明,杜寧,常運瓊.地方高校社會服務的基本形式研究[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3]王培英,張世全,王漢萍.大字的文化功能研究[J].現代教育論叢,2007(12).
[4]胡海文.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必要性與策略[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
[5]王旭東.論地方高校服務社會職能的拓展[J].中國高教研究,2007(8).
On the Role of Local Universities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Li Minghui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ongzuo 532200,China)
Based on the functions and features of local universiti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significance and advantages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Meanwhile,taking the case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tionalities,it proposes three ways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ulture;promoting
G640
A
1673-8535(2012)01-0071-04
2011-12-20
李明輝 (1963-),男,廣西北流市人,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黨委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
高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