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建忠,羅家洪,陸 林,許傳志,李偉明,徐 芳,王松梅,吳少雄,孫承歡,王 琦
(昆明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勝任力(Competency)又稱能力、資格,是指與實際工作情境相關的、能夠促進個人和組織發展的知識、技能、態度等所有個人特質的總和。“以勝任力為基礎”的教育理念誕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外對“以勝任力為基礎”的教育研究比較豐富。近年來,勝任力培養的教育研究與實踐已引起了國內相關高校的關注。當前云南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及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求不適應的矛盾仍比較突出。如何培養具有勝任力的預防醫學人才, 是云南省高等公共衛生教育面臨的核心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和人民群眾對衛生保健需求的不斷提高,培養高素質預防醫學人才已成為時代對高等醫學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目前,我國高等預防醫學教育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人才數量不足,而是醫學教育培養質量的提高。近年來,一些高校對提高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進行了探索并取得一些進展。但是如何有效提升預防醫學類專業人才的素質和能力教育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解決途徑,“高分低能”、“眼高手低”、“高學歷低能力”的問題還未從根本上得以解決,這已直接影響到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因此,以提升“能力”為中心的預防醫學類專業人才培養方式亟待創新和突破。
云南高等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教育始于昆明醫科大學,歷經30余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云南省公共衛生人才最重要的培養基地。云南地處西南邊疆、民族眾多、經濟社會發展區域間極不平衡,公共衛生問題復雜,形勢嚴峻。與此同時,云南高等公共衛生教育還不夠完善,學生普遍表現為適應能力差,應急能力、現場調查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不足,社會適應和溝通能力不夠等。為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強省和中國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推動了云南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昆明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課題組根據邊疆民族地區衛生事業發展與教學改革的需要,從 2007年開始啟動預防醫學省級重點專業、2008年啟動省級特色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2009年開始實施預防醫學專業類質量工程建設,包括8項省級質量工程,28項校級質量工程,項目相互支撐、層次逐漸深入、內涵不斷拓展,目前相關研究和質量工程項目多已結題[1~6],現將探索實踐的具體做法、經驗及成效總結如下。
基于預防醫學人才的崗位勝任能力與人群需求不匹配的現狀,昆明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創新性提出了基于勝任力的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并進行了積極探索及實踐,實現以教學促實踐、以實踐促科研、以科研促創新,有效提升學生的勝任力。通過探索實踐預防醫學專業教學新模式,切實提高本科生的專業和實踐技能,構建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以基礎理論和實驗教學為基礎,以專業實踐技能訓練為主線,以科研創新和社會實踐技能為延伸的目標明確、層次分明的勝任力教學體系[7~8]。具體做法包括:實踐教學觀念的更新、實驗教學管理模式改革、實踐教學方法改進和專業教學內容的革新。
首先,在昆明醫科大黨政領導班子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全國外聘云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兼任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通過院長及其單位的部分疾病控制骨干與公共衛生學院教育、實踐的交流互動,為有效解決教學與實踐脫節、所學與所用脫節的問題提供了可能。
其次,為了重新整合資源,率先開展機構改革,將原來的9個教研室整合成為5個系,即: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系、營養與食品科學系、社區衛生/兒少與婦幼衛生系、衛生管理與衛生經濟系。成立了預防醫學實驗中心、預防醫學培訓中心、云南省全科醫學培訓中心。
第三,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服務,為專業建設提供支撐。
第四,以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為契機,積極進行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一線教師工作積極性,將教學質量評估結果與教師績效、晉升職稱、崗位聘任、履職考核直接掛鉤。
2.2.1 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基于全球和國家醫學教育標準,從現代醫學教育世界性趨勢著眼,實踐國際醫學教育改革的最新理念,以達到“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和“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緊扣國內外醫學教育標準和要求,遵循高等教育教學基本規律,學院始終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實施學分制管理為手段,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加強醫學人文教育、職業道德和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倡導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促使學生素質、知識和技能協調發展和全面提高,培養具備堅實基本理論、適應能力強、品德高尚、綜合素質好、具有創新精神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預防醫學及相關學科應用型專門人才。專業緊密結合云南省公共衛生現狀、挑戰及區域自然特點,以學校發展目標和總體規劃為依據,明確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各具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重新制定預防醫學專業、衛生檢驗專業、營養學專業、公共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2.2.2 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手段與方法
鼓勵教師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實踐,促進教師在教學中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倡導探索性、反思性、互動性教學,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和綜合素質。教學方法上,大力開展案例式、啟發式、參與式教學。
2.3.1 外聘專家授課
學院大膽改革及創新,將在云南省公共衛生機構(如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省地方病防治所、省寄生蟲病防治所、省婦幼保健院等)一線工作,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聘為授課教師,通過他們的授課,有效地解決了學生所學與所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2008~2012年,累計聘請了24名公共衛生機構專家作為兼職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內容涉及禁毒與預防艾滋病、社區健康教育等方面。
2.3.2 加強師資隊伍培養,支持青年教師參與實踐鍛煉
重視師資培養工作,各系、中心制定師資培養計劃并嚴格執行,多途徑提供機會培養教師[8]。2009~2011年,13名教師到國外學習。2011~2012年,7名教師考取博士研究生。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更加有利于學生勝任力的培養,并且每年選派2名年輕教師到云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為期1年的實踐鍛煉。
2.3.3 以科研促進教學,培養學生公共衛生實踐能力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以艾滋病、SARS、滇池藍藻等環境和職業危害因素評估、民族貧困地區生育健康改善、生命質量、疾病負擔研究、生物資源開發、少數民族營養改善策略和以富源、個舊肺癌為代表的環境與職業場所健康促進為重點,致力于提升應對西南邊疆公共衛生挑戰需要的科學研究能力。為培養學生公共衛生實踐能力,積極鼓勵并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機會參與科研工作,推進研究性學習的探索與實踐,把創新思維和研究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
2.3.4 科研課題與畢業實習結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建立科研課題與畢業實習結合,學生畢業實習與云南公共衛生熱點問題結合的模式,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綜合分析能力,培養學生對公共衛生事業的奉獻精神。
2.3.5 注重師生專業創新能力培養
積極鼓勵、支持本科生爭取創新基金項目,加強教師指導本科生撰寫論文和參與課外科技創新實踐工作,并將課外科技活動和社會實踐納入學生修讀學分范圍。
2.3.6 強化師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
建立強化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4種手段。即:參與公共衛生現場調查、社會實踐活動、籌建和參與公共衛生會議、國際交流(本科生互換)[8]。增加學生公共衛生實踐機會,讓學生接觸公共衛生問題,具備解決公共衛生問題的能力。
改革培養形式:離開傳統的課堂,到工廠和農村、社區現場。實地參觀學習,邀請現場領導、專家及教師介紹情況,使學生對我國衛生工作的管理體制、管理內容、衛生政策、衛生投入以及各級衛生機構的任務、職責、成就有感性知識。
重視公共衛生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同時,通過教師、學生互換項目使公共衛生學院的師生們打開眼界。
學院樹立“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的理念,將專業建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專業實驗室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系統工程納入學科建設規劃,形成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互動機制,通過學科建設提升專業水平,以專業建設促進學科發展。
在學校2009級新生全面實行學分制的背景下,從課堂教學質量監控入手,實踐并建立一套與學分制改革相適應,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提出一套適應邊疆民族地區醫學人才培養方案,為學校完全推行學分制和醫學教育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制定二級學院教學核心工程方案,制定本科課堂教學質量保證與監控實施方案,實施課堂教學質量全覆蓋評估[4]。
開展探索實踐工作5年多,提出并實踐預防醫學人才勝任力培養模式,實現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模式的5個“轉變”。形成全新教學模式,構建勝任力培養教學模式基本框架。創建邊疆民族地區預防醫學類專業人才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體現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預防醫學人才勝任力培養的創新。
通過積極探索實踐,初步構建了邊疆民族地區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勝任力培養的理論框架。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協調發展,注重學生一種精神(團隊精神)、兩種能力(整體思維能力 、公共衛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了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模式的5個“轉變”。即:教育觀念由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向面向邊疆民族地區的公共衛生人才勝任力培養模式轉變;教學理念由重理論、輕實踐的應試型向重公共衛生實踐的素質型轉變;教學內容由單一的醫學教育向體現公共衛生多學科和多視角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方法由單向灌輸的傳統型向突出案例式、參與式等雙向互動型轉變;教學模式由單一的繼承型向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型轉變。
為實現學校建設教學研究型醫科大學的戰略目標,學院根據人才市場需求,在加強原有專業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辦學潛力,拓展辦學空間,調整專業布局,優化專業結構,2009~2011年新增設衛生檢驗、預防醫學(營養與食品衛生方向)、營養學專業。涵蓋了醫學、理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形成了以醫學為主,相關學科交叉滲透、協調發展的專業發展格局。本科專業的拓展以及由此帶動的師資隊伍建設,使學院實現了從單一的醫學教育向多科性本科教育的轉變,也使學科結構、布局及專業建設水平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2009年4月開始進行機構改革,學院重新配置物力資源,較早成立了綜合實驗室-預防醫學實驗中心,組成校內實驗室。2011年獲校級實驗示范中心,2012年獲40萬元的基礎能力建設經費用于教學設備的采購。改變了“課堂+實驗室+教師”的傳統培養模式,加強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現場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實踐課程的教學。
充分發揮云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昆明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昆明市衛生局、玉溪市衛生局等6個實踐教學基地作用,遵循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組成校外實踐基地和創新實踐平臺。改變了預防醫學專業實習模式,利用學生假期進行社會實踐工作,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倡導個性發揮的教學。組織學生在專業課學習之前進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習,通過實習讓學生充分認識公共衛生的職能和需求,提高了其學習專業課程的主動性。
教學指導思想貫徹一個標準(參照醫學教育國際最低標準和我國公共衛生教育基本要求)、突出兩個環節(實驗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構建五大模塊(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臨床實習、畢業實習)、加強三種能力(自主學習、終生學習與創新能力),培養勝任力。
以教學促實踐,以實踐促科研,以科研促創新,有效提升學生的勝任力。通過探索實踐預防醫學專業教學新模式,切實提高了本科生的專業和實踐技能,構建了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以基礎理論和實驗教學為基礎,以專業實踐技能訓練為主線,以科研創新和社會實踐技能為延伸的目標明確、層次分明的勝任力教學體系。
學院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推動專業建設,為創建重點和特色專業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0年獲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11年成為博士點省級立項建設單位,2009年公共衛生碩士(MPH)學位授予點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與云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立了研究生教育創新聯合培養基地,初步建立了高校與公共衛生機構合作培養人才的長效機制。2011年,“云南省疾病防控與管理學科群”獲校級優勢特色學科群,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學科成為“十二五”校級扶持培育立項建設學科。預防醫學專業成為省級重點建設專業、省級特色專業和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彰顯了學院的辦學特色和專業建設水平。同時學院發揮重點學科在科研、人才和設備上的優勢,使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探索“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的新路子,通過學科建設水平提升了專業建設水平,打造了與學科相匹配的專業,提高了本科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通過本項目的實施,2006年以來,參與教改的教師擔任教材主編15部(其中人民衛生出版社2部、科學出版社10部、中國計量出版社2部、世界圖書出版社1部)、副主編1部、參編1部;承擔省級、校級教學改革項目8項,正式發表教學研究論文23篇。獲省教育廳教學比賽獎項2項,校級教學比賽獎項23項。獲云南省優秀多媒體教育軟件大賽高等教育一等獎2項。2007年獲校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2010年獲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
進行衛生統計學與流行病學案例式教學改革,在全國率先建立衛生/醫學統計學案例式教學模式,率先第一主編在科學出版社出版一系列不同層次的案例式《醫學統計學》及其配套教材《醫學統計學學習指導》、《流行病學》及其配套教材《流行病學學習指導》,為全國許多醫藥院校提供案例式教學教材。
創新實踐平臺的建設成果已應用于昆明醫科大學2009~2012 屆預防醫學和公共管理專業學生,直接受益學生數為300余人,學生的實踐能力明顯提高。2009~2011年獲校級大學生創新基金立項20項。獲國家級、省級和校級科技作品競賽獎勵11項,本科生發表研究論文16篇。畢業生追蹤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實踐能力滿意度明顯提高,所培養的適應邊疆民族地區衛生服務發展需求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公共衛生人才深受社會歡迎。對17家省級、云南18家州市級和105家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參與的“昆明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畢業生用人單位評價”調查表明,用人單位對預防醫學專業畢業生綜合評價為優秀的占51.1%,稱職占33.0%;知識結構合理的占74.7%。對學生的評價中,認為好的比例在 90%以上的有工作態度、事業心、責任心、服從工作安排、安心本職工作、協作精神、專業知識、基礎理論知識。每年畢業本科生50人,畢業生就業率一直穩定在95%以上,2009~2012年本科生考取碩士研究生比例分別達到17.5%、35.9%、40.9%、32.7%,2010年、2011年分別居全校第一和第二。
2008年來,獲8項省級質量工程,28項校級質量工程。預防醫學專業被評為省級重點專業、特色專業和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教學團隊被評為省級教學團隊;《邊疆民族地區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被評為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衛生統計學》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衛生部規劃教材《分析化學》、《分析化學實驗》、《衛生統計學》、《醫學統計學及學習指導》、《食品化學》被評為省級優秀教材。
建設成果多次在國內外公共衛生教育會議上報告交流。課題組編寫出版的教材和發表的論文被多所高校使用和引用,為全國地方院校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人才勝任力培養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受到兄弟院校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和贊譽,在全國地方同類院校中起到了良好的輻射與示范作用。
[1] 殷建忠,陸 林,王 琦,等.云南省衛生檢驗人才現狀與需求調查分析[J].衛生軟科學,2010,24(2):127-129.
[2] 殷建忠,陸 林,吳少雄,等.云南省營養與食品衛生專業人才現狀與需求調查分析[J].衛生軟科學,2009,23(6):655-657.
[3] 殷建忠,張雪輝,王 琦,等.人群膳食結構與營養狀況調查評價教學改革與實踐[J].衛生軟科學,2010,24(4):343-345.
[4] 殷建忠,陸 林,許傳志,等.醫科院校二級學院教學質量全覆蓋監控運行機制的建立與實踐[J].衛生軟科學,2011,25(5):333-334.
[5] 殷建忠,張有福,王 琦,等.預防醫學專業畢業實習階段如何進行三生教育[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10):1594-1595.
[6] 李 靜,李 燕,韓云濤,等.頭腦風暴法在《艾滋病與藥物濫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衛生軟科學,2011,25(6):410-411.
[7] 王燦平,陸 林.云南公共衛生教育的現狀、挑戰、機遇與前景[J].昆明醫學院學報,2009,30(8):1-4.
[8] 劉 蘋.公共衛生教育國際化與地域特色相結合的探索[J].昆明醫學院學報,2009,30(8):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