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洪雷,蘭朝臣
(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150080)
二甲溝水庫位于哈爾濱市通河縣富林鄉以北6.50 km,松花江左岸一級支流富拉渾河干流中游,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85 km2。庫區及樞紐工程全部位于通河縣境內。
二甲溝水庫是一座以農田灌溉為主,兼顧水產養殖和旅游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利樞紐工程,水庫總庫容7 605萬m3,設計灌溉面積1.31萬hm2。
水庫樞紐工程主要由攔河壩、鞍部溢洪道、灌溉洞等組成。
根據二甲溝水庫興利規模及汛限水位,初擬溢洪道堰頂高程143.50 m、144.50m、145.50 m,堰寬4.0 m、6.0 m、8.0 m、10.0 m,共12個方案進行溢洪道規模比較,比較結果見表1。

表1 溢洪道方案比較表
根據以上比較結果,方案堰寬4 m、堰頂高程145.50 m投資最低,考慮二甲溝水庫為中型水庫,選擇4 m堰寬,跟國內同規模水庫比較,相對較小;同時,水庫洪水主要靠溢洪道宣泄,堰寬太小,溢洪道超泄能力弱,水庫安全度相對較低。考慮以上原因,在水庫投資增加不大的情況下,選擇堰寬相對較大的方案。因此本階段推薦堰寬8 m,堰頂高程145.50 m的方案為溢洪道規模選定方案。
溢洪道為開敞式鞍部溢洪道,溢洪道軸線距右壩端約220 m,閘室兩側與山體相連。溢洪道由進口引渠、平直段、閘室、陡坡段、挑流段、尾水渠組成。
引水渠長35.0 m,底高程144.50 m,寬8.0 m。
進口平直段采用鋼筋混凝土“U”型槽結構,長12.0 m,底板頂高程144.50 m,凈寬8.0 m,墻頂高程150.90 m。
閘室段采用鋼筋混凝土“U”型槽結構,總凈寬8 m,分1孔,閘室順水流方向長15 m。采用駝峰堰,堰頂高程145.50 m,邊墩寬1.5 m,墩頂高程150.90 m。設平板工作門與平板檢修門,均采用卷揚式啟閉機。墩頂設交通橋,寬6.0 m,橋面高程150.90 m。邊墩與山體間設一道鋼筋混凝土刺墻,墻頂高程為150.90 m,刺墻底部位于弱風化花崗巖,刺墻下布置帷幕灌漿,與閘室帷幕灌漿連接成整體。
陡坡段長72 m,起點高程142.98 m,斷面為矩形,底寬8 m,陡坡比降1∶5,陡坡兩側為衡重式擋墻,擋墻頂高程按陡坡水面線加摻氣高度和超高后確定,陡槽底部為鋼筋混凝土底板,擋墻后及底板下布置排水系統。
挑流段長15 m,反弧半徑10 m,挑角 20°,鼻坎頂高程127.00 m。
尾水渠長663 m,起點底高程125.50 m,比降 1∶500,寬8.0 m。
2.3.1 堰型設計
堰型采用駝峰堰,根據定型設計水頭和堰高關系,選擇a型堰面曲線,上游堰高1.0 m,中圓弧半徑2.5 m,上下圓弧半徑6.0 m。
2.3.2 泄流能力計算
泄流能力計算采用《溢洪道設計規范》(SL253-2000)中,開敞式駝峰堰的泄流能力公式計算:

式中:Q為流量,m3/s;B為溢流堰總凈寬,B=8m;n為閘孔數目,n=1;g為重力加速度,m/s2;H0為計入行近流速水頭的堰上總水頭,m;ζk為邊墩形狀系數,取ζk=0;ε為閘墩側收縮系數;m為流量系數。
經計算:設計情況,Q計算=106m3/s,Q設計=93m3/s;校核情況Q計算=179m3/s,Q設計=155m3/s,泄洪能力滿足設計要求。
2.3.3 泄槽水面線計算

泄槽水面線根據能量方程,用分段求和法計算,計算公式為:式中:Δ1-2為分段長度,m;h1、h2為分段始、末斷面水深,m; v1、v2為分段始、末斷面平均流速,m/s;α1、α2為流速分布不均勻系數,取1.05;i為泄槽底坡,i=1:5;θ為泄槽底坡角度;n為泄槽槽身糙率系數;為分段平均流速,m/s;為分段平均水力半徑,m;為分段內平均摩阻坡降。
起始斷面水深h1可按下式計算:

式中:q為起始計算斷面單寬流量,m3/(s·m);H0為起始計算斷面渠底以上總水頭,m;θ為泄槽底坡角度;φ為起始計算斷面流速系數,取0.95。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泄槽水面線計算成果表
2.3.4 挑流消能計算
挑流水舌外緣挑距按下式計算:

式中:L為自挑流鼻坎末端起至下游河床床面的挑流水舌外緣挑距,m;θ為挑流水舌水面出射角,取θ=20°;h1為挑流鼻坎末端法向水深,m;h2為鼻坎坎頂至下游河床高程差,m; v1為鼻坎坎頂水面流速,m/s,按鼻坎處平均流速v的1.1倍計。
鼻坎平均流速按下式計算:

式中:v為鼻坎末端斷面平均流速,m/s;Z0為鼻坎末端斷面水面以上的水頭,m;φ為流速系數;hf為泄槽沿程損失,m; hj為泄槽各項局部損失水頭之和,m;S為泄槽流程長度,m;q為泄槽單寬流量,m3/(s·m)。
沖刷坑最大水墊深度按下式計算:

式中:T為自下游水面至坑底最大水墊深度,m;q為鼻坎末端斷面單寬流量,m3/(s·m);Z為上、下游水位差,m;K為綜合沖刷系數,取k=1.1。計算結果見表3。

表3 挑流計算成果表
沖坑上游坡比為1∶3.7,能夠滿足規范要求。
2.3.5 控制段穩定分析
堰基底面的抗滑穩定安全系數按下列抗剪斷強度公式計算:

式中:K為按抗剪斷強度計算的抗滑穩定安全系數;f'為堰體混凝土與基巖接觸面的抗剪斷摩擦系數,取f'=0.8;c'為堰體混凝土與基巖接觸面的抗剪斷凝聚力,取c'=0.7Mpa;ΣW為作用于堰體上的全部荷載對計算滑動面的法向分量;ΣP為作用于堰體上的全部荷載對計算滑動面的切向分量;A為堰體與基巖接觸面的截面積。
計算了工程完建期、正常蓄水位擋水和校核洪水泄洪三種工況,成果見表4。

表4 閘室穩定計算成果表
根據《溢洪道設計規范》(SL253—2000)要求,按抗剪斷強度公式計算的允許最小安全系數,基本組合〔K〕=3.0,特殊組合〔K〕=2.5,計算結果均大于規范允許最小值,閘室抗滑穩定能夠滿足設計要求。
溢洪道基礎為弱風化花崗巖,考慮在閘室及刺墻下布置一排帷幕灌漿,并向兩側山體各延伸8 m,擬定帷幕灌漿的孔距為1.5 m,深度為8.0 m。根據物探成果,有2條構造破碎帶分別位于閘室、陡坡段,采用回填混凝土塞的方法處理。
為減弱閘室基底揚壓力,在帷幕灌漿下游3 m處設置一排排水孔,孔深5 m,孔距1.5 m。為減弱滲水對陡坡段底板和邊墻的滲透壓力,在底板底部和擋土墻后設置縱橫溝槽式碎石排水,構成縱橫排水系統,縱向排水通向挑流鼻坎下面,將滲水排向下游。
包括垂直、水平位移監測,共設置位移觀測點10個,兩岸設4個工作基點和4個校核基點。
選擇閘室軸線布置1個滲流觀測斷面,共設置4支滲壓計(揚壓力計),用來監測溢洪道的揚壓力。
分別在堰前、閘室段、陡坡段及出口段設水尺以觀測水位,共設水尺5根。
[1]水利部天津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SL253—2000溢洪道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
[2]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黑龍江省通河縣二甲溝水庫項目建議書報告[R].哈爾濱: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