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姜山中學(315191) 汪行表
高中地理
結合野營活動進行地理考察
浙江省寧波市姜山中學(315191) 汪行表
在2011年4月底,我校開展了一次野營活動(去天童森林公園拉練,晚上在天童附近的一處小山村野營)。在得到野營活動的消息后,作為一名高二文科班的地理教師,我思索怎么利用這次學校組織的野營活動讓高二文科班同學進行一次地理野外考察活動,使學生通過這次活動將相關的地理原理與知識結合生活實際,切實提高對相關的地理原理與知識的理解,提升地理原理與知識應用能力,為高考打下扎實的基礎。
為了能使這次地理野外考察活動讓學生學有所獲,我制定了活動方案,讓課外和課內有效地結合起來,把這次活動分成課外實踐、課堂反饋等幾個階段。
1.先期準備工作,制定野外考察活動方案
考慮到在野外活動,為了能讓學生有目的地學習有關的地理知識,在去野營之前設計了一份野外考察內容,讓學生熟悉所要考察的內容,進行預習工作;考慮到學生在野外比較分散,對學生進行了分組。


2.野外活動過程
考察回來后,根據野外考察內容設計了一節反饋課,并結合課堂內容設計了一份簡單的學案。
課堂教學環節(一) 考察反饋
這一環節主要設計了幾個與考察內容相關的問題,要求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進行小組討論。
問題1.描述野外所見的山谷、山脊、山峰的地形特征,如何用等高線圖判斷這些地形?
問題2.說出在野營地附近所見的村落、小溪、梯田所處的地形,分別評價村落、梯田分布的自然區位優勢。
問題3.分析小溪的水文特征。
問題4.野營地附近分布著哪些農作物,聯系農業知識說出所在地區屬于哪種自然帶,熟制如何,主要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有哪些。
問題5.評價天童森林公園景區的開發條件。
同學們以原先分好的小組為單位進行了討論分析,氣氛非常熱烈,有些同學還拿出當時拍的照片進行對比分析,最后小組派代表進行交流,其中有某些小組回答某個問題不詳細,由其他組同學進行補充。
課堂教學環節(二) 效果檢驗
這一環節主要準備了兩道例題,以對考察效果進行檢驗。
例題1.讀下面的等高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數碼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稱①_ ②_ ⑥_
(2)③④兩地的垂直距離為_米,若兩地圖上距離為3厘米,其實際水平距離是_千米。(3)如果把圖上比例尺放大到原圖比例尺的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為_。(數字式表示)(4)小河干流的流向為_。
(5)有AC和BC兩種把水引到C處的方案, 選擇哪一條比較合理?_。為什么?_。

(6)若甲、乙、丙三處中選其中一處修梯田,以_處最好,原因是_。
(7)⑥處的這種地形的相對高度最大不超過_米,最小不低于_米。(8)a、b兩支流中,水流較緩的是_,原因是_。
(9)計劃在該區修建一座壩頂海拔為250米的水庫大壩,請在圖中用“—”畫出最佳壩址的位置。在圖中用虛線畫出該水庫的集水區域范圍。例題2.下圖是“我國某區域景觀分布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由圖可知,該地可供開發的旅游資源主要有哪些?(不少于四種)
(2)試評價該地區發展旅游業的主要優勢和不利條件。
(3)請你為該地旅游業的發展提出兩條建議。
這兩道例題分別讓幾個地理成績不同層度的學生回答,大部分同學能準確答出,有個別同學答不出的也能在同學們的幫助下順利答出。
課堂教學環節(三) 效果鞏固
這一環節主要精選了與考察內容相關的習題,讓同學們在課堂剩余的時間和課后時間完成并上交,對學生這一部分知識再次進行強化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