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鞍山實驗中學(200433) 彭 潔
“探秘秦嶺-淮河一線”教學設計
上海市鞍山實驗中學(200433) 彭 潔
本教學設計是基于七年級第一學期地理教材“氣候”章節中“氣溫分布”和“降水分布”教學內容設計的一節綜合運用課,同時參考了《上海市中學地理課程標準》和《地理學科教學基本要求》中對教學的要求和建議。
之所以選擇“探秘秦嶺-淮河一線”進行教學設計,是因為在“地形”章節中提到“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氣候”章節中提到“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東部地區的一條重要氣候分界線,并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寫出南北氣候差異;“河流”章節中也提到“秦嶺-淮河一線”南北河流特征的明顯不同。“秦嶺-淮河一線”作為我國南北的地理分界線,具有綜合意義,放在“氣溫和降水分布”授課后進行綜合應用,承前啟后,涵蓋多個知識點的綜合應用。等值線圖閱讀技能的訓練,能夠幫助學生較系統地理解地理要素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本屆初一四個班級是教師從預備下半學期一直帶上來的,在經過預備年級的學習后,課堂師生溝通交流互動模式已經形成,對于地理學科興趣較為濃厚,討論積極。但是,學生主動探究、質疑和地理語言描述能力很薄弱,對于等值線圖的判讀在經過“地形”教學之后有一定基礎,但是遷移能力有待逐步培養。因此本課題教學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在“探秘”的生動情境下,引發學生思考,以“發現報告”“探秘報告”“分析報告”等填充式任務單為思維引導,幫助學生初步掌握等值線圖的基本判讀方法,學會用較規范的地理語言描述某區域地理要素的特點,學會分析地理要素如何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影響。
知識與技能 能夠較準確在不同地圖上找出和描述秦嶺-淮河一線的位置;知道“中國地形”“中國一月平均氣溫”“中國七月平均氣溫”“中國年降水量”等均為等值線圖,會判讀出等高線、等溫線、等降水量線的數值、色塊代表的數值范圍,初步掌握等值線圖的基本判讀方法;能夠讀出等值線圖中某地的氣溫或降水量,能判斷出等溫線或等降水量線的變化趨勢,總結和說出中國氣溫和降水的季節分配及地區差異;能夠通過對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氣溫、溫度帶、降水量、干濕區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對比分析,總結出秦嶺-淮河一線的重要地理意義,并根據這個地理意義初步分析造成此界線南北兩側自然景觀、河流特征、人類生產生活差異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填充式任務單的形式和對比分析的方法,學會分析和描述某區域地形、氣候特點的方法,初步學會系統分析地理要素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秦嶺-淮河一線重要意義的學習,感受和認識大自然的神奇之處,產生探索地理知識的興趣,提高探究能力;通過對南北生產生活差異的原因分析,正確看待南北文化差異,增進對地理要素與人類生產生活緊密聯系的理解,樹立正確的人地發展觀。
重點:分析和總結秦嶺-淮河一線的重要地理意義,初步學會系統分析地理要素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難點:初步掌握等值線圖的判斷方法。

【引入】教師展示中國國家地理雜志2008第七期封面,卷首語:“河南人,北人還是南人?”引發學生對中國南北分界的討論。

文章中提到了中國東部的南北分界線,自然界線和人文界線是重合的,都是秦嶺-淮河一線。歷史上秦嶺-淮河一線就因其南北兩側自然景觀和人文風俗的明顯差異受到了地理學家和旅游探險者的親睞,在1908年的《新撰地文學》中就有了將它作為南北界線的說法。至今秦嶺還被列為國內十大最熱戶外探險路線,《馬可波羅游記》中也記錄了淮河兩岸風俗的差異。眾多旅友都親身跨越這條分界“帶”,感受和探索南北差異。
那么秦嶺-淮河一線在哪里?為什么說秦嶺-淮河一線劃分中國東部的南北?它南北兩側有哪些主要差異?是如何產生這些差異的?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展開我們今天的探秘之旅。
【期望學生達到】學生對于南北劃分討論的答案以長江或黃河為劃分界線的居多,因此會對為什么是秦嶺-淮河一線劃分產生疑問,這疑問就是支撐整個探究活動的動力。
【過渡】首先,讓我們一起尋找這條神秘界線。
請從緯度和行政區兩個角度描述秦嶺-淮河一線的準確位置。(緯度位置:大約32°N~34°N之間;從行政區角度描述:陜西省南部-河南省與湖北省交界-安徽省和江蘇省北部)
【活動一】發現神秘
請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參照書本P33、P51,快速完成“發現報告”。

發現報告(南北差異對比)
【過渡】跨越秦嶺-淮河一線,我們感受到南北從自然景觀到人文風俗的變化,那么為什么,這條神秘的界線南北會產生這么明顯的變化?首先讓我們一起來找出造成這些差異的自然地理要素有什么?(地形、氣溫、降水)
大家共同找到了解密的金鑰匙,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索神秘差異的原因。
【期望學生達到】能從圖文資料中快速準確地獲取信息,引出影響差異的主要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氣溫和降水,并從這三方面思考和探究。
【活動二】探索神秘
根據地形、氣溫、降水三方面給各小組下發“探秘報告”任務單,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利用手中的地圖冊,完成填空題,討論并總結出發現的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教師先以地形組為例做個示范,指導大家學會某區域地形地勢特點判讀和描述方法。示范“總結”的格式規范,語言表述規范。
然后,分發任務到各小組,合作完成。教師指導學生結合已學氣溫、降水知識先獨立完成填空題,然后小組結合填空題綜合討論、總結秦嶺-淮河一線作為我國東部南北地理界線的重要依據,即秦嶺-淮河一線的重要意義。
探索報告(秦嶺-淮河一線的重要意義)
地形組(參考圖冊P 8,9,10頁)(示范任務單,師生共同完成)
1.秦嶺-淮河一線主要位于黃土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間,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之間。(填地形區名稱)
2.秦嶺-淮河一線以北以高原、平原地形為主,以南以盆地、平原地形為主,與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相比,以北地勢起伏變化較小(大或小)。
總結: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是否被分為差異明顯的兩大類地形?是否為地形或地勢界線?
(答: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未被分為差異明顯的兩大類地形,所以不是地形或地勢的分界線。)
從填空題2可以看出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什么差異明顯?是否可作為秦嶺-淮河一線是南北分界線的重要依據之一?
(答: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地勢起伏差異明顯,以北起伏相對較小,以南起伏相對較大,可以作為秦嶺-淮河一線是南北分界線的重要依據之一。)
在指導學生判斷地勢起伏時,教師以地形圖和一月平均氣溫圖為例介紹等值線圖,訓練等值線數值判讀和色塊代表數值范圍判讀,等值線疏密程度代表數值變化明顯程度。請學生自己找出圖冊中還有哪幾張是我們用過的等值線圖(人口分布、年降水量),并進行等值線數值、色塊及數值變化明顯程度的判斷練習。
【期望學生達到】能發現等值線圖的共同特點,初步掌握等值線圖的基本判讀方法,在接下來的小組討論中能夠運用這些判讀方法。
氣溫組1(參考圖冊P_______頁)(分小組討論完成)(每空2分,滿分50分)
1.冬季秦嶺-淮河一線以北氣溫主要在_______℃以下,以黑龍江省北極和北京兩個城市為例氣溫分別為_______℃和_______℃。
2.冬季秦嶺-淮河一線以南氣溫主要在_______℃以上,以武漢和海口兩個城市為例分別為_______℃和 _______℃。
3.四個城市中南北最大溫差_______℃。說明我國冬季氣溫越往北越_______(高或低),南北溫差_______(大或小)。
4.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為_______帶、_______帶、_______帶,以南為_______帶、_______帶。
總結:冬季哪條等溫線東段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延伸?(6分)其南北兩側氣溫差異是否明顯?(3分)是否可作為秦嶺-淮河一線是南北分界線的重要依據之一?(2分)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溫度帶是否有明顯差異?(3分)是否為溫度帶界線?如是請具體寫出它劃分哪兩個溫度帶?(6分)是否可作為秦嶺-淮河一線是南北分界線的重要依據之一?(2分)
氣溫組2(參考圖冊P_______頁)(分小組討論完成)(每空2分,滿分50分)
1.夏季秦嶺-淮河一線以北氣溫主要在_____℃~_____℃,以黑龍江省北極和北京兩個城市為例氣溫分別為_____℃和_______℃。
2.夏季秦嶺-淮河一線以南氣溫主要在_____℃~_____℃,以武漢和海口兩個城市為例分別為_____℃和_____℃。
3.夏季我國東部氣溫越往北越_______(高或低),其氣溫變化主要受_______的影響(此空4分)。西部氣溫從南向北先_____后_____再_____(高或低),西部與東部氣溫變化不同的原因是其氣溫變化受______的影響(此空4分)。
4.四個城市中南北最大溫差______ ℃。說明我國夏季南北溫差比冬季南北溫差_______(大或小),全國普遍_____(高溫或低溫),除了_______地區。
總結:夏季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氣溫差異明顯?(5分)是否為氣溫界線?(5分)
降水組(參考圖冊P_______頁)(分小組討論完成)(每空1分,滿分50分)
1.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年降水量主要在______mm以下,以北京和西安兩個城市為例年降水量分別為_______mm和_______ mm,分別位于_______區和_______區(填干濕地區)。
2.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年降水量主要在_______mm以上,以武漢和上海為例分別為_______mm和_______mm,分別位于_______區和_______區(填干濕地區)。。
3.四個城市年降水量從少到多排序依次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我國年降水量從_____向_______,年降水量越來越_______(多或少)(此題后三空,每空3分)。
4.廣州、武漢、北京、哈爾濱四個城市每年月降水量超過100mm的月份分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個,說明我國從南到北雨季越來越_______(長或短)。
總結:哪條等降水線東段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延伸?(6分)其南北兩側年降水量差異是否明顯?(3分)是否可作為秦嶺-淮河一線是南北分界線的重要依據之一?(2分)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干濕地區是否有明顯差異?(3分)是否為干濕地區界線?如是請具體寫出劃分哪兩個干濕地區?(6分)是否可作為秦嶺-淮河一線是南北分界線的重要依據之一?(2分)
小組交流展示,教師點評,分別從各小組交流的結果中引導總結出一月0℃等溫線、800mm等降水量線東段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延伸,秦嶺-淮河線是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以及濕潤區和半濕潤區分界線等4條重要意義;復習我國冬季和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我國東部和西部氣溫變化特點及影響因素,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特點,我國從南到北雨季長短變化。
【期望學生達到】能夠運用等值線圖判讀方法,從等值線圖上獲取信息,并根據信息總結歸納地理要素的特點。
【過渡】經過大家的努力,我們發現了把秦嶺-淮河一線作為我國南北劃分界線的原因,那么這些又是如何最終造成南北方的各種差異的呢?現在讓我們開始解密吧。
【活動三】解析神秘
小組根據前面的討論和聽取其他小組的匯報及老師的點評后,將所得知識填充在示意圖中,并用箭頭表示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用簡練清晰的語言分析秦嶺-淮河一線的重要意義如何影響南北差異。
【期望學生達到】總結秦嶺-淮河一線的重要意義,初步系統分析地理要素如何對其他地理要素及人類生產生活產生影響。
解密報告(分析秦嶺-淮河一線如何造就南北差異)
(說明:雙線框和紅色箭頭為學生需要填寫和連線的內容)

【小結及作業】通過對秦嶺-淮河一線的探究,我們會發現如果你肯觀察,肯思考,肯行動起來,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有趣的現象,分析得出現象背后的道理,并能在生活中應用。今天的課上完了,可是對地理的探究還沒有結束,大家在探究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就作為我們的作業,請運用圖冊分析解答,并用清晰簡練的語言歸納總結。
(在整個授課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把完成任務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疑問收集起來,如:為什么同為北方河流黑龍江及其支流松花江等河流卻含沙量小,水土流失不嚴重?引導學生運用課堂學會的發現和分析問題的方法,自己解決,教師用批改作業的方式點評并進行個別交流)
【期望學生達到】能學會質疑,并能把課堂學習的知識遷移到實際解決問題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