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楊 巍
香港人均每日制造垃圾超過2.6公斤,幾乎“冠絕全球”,這在香港引起了關于垃圾處理費用的討論。
據香港《星島日報》22日報道,“地球之友”副環境事務經理區詠芷援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研究稱,在其34個成員中,丹麥以人均廢物制造量2.27公斤排在首位,美國列第二位。香港雖不在調查范圍內,但2.67公斤的人均廢物制造量,顯然超出首位的丹麥,更遠高于人均約1公斤的韓國和臺灣。香港《明報》此前的分析稱,廢物猛增可能反映香港社會富裕、物質充盈的一面,但是臺灣、韓國社會發展與香港差不多,香港在廢物制造量上卻遙遙領先,除了市民有一定責任外,也證明香港未能很好學習臺灣經驗,特區政府的“垃圾政策”未能引導市民營造減少制造廢物的環境氛圍。香港2005年由當時主管環保的廖秀冬局長發表一份廢物處理文件,稱1974年至2004年的30年間,香港人口增長了1倍,制造廢物的速度卻增加了6倍。為此,香港宣布建一個最新垃圾焚化爐,選定在石鼓洲人工島。據香港《大公報》22日報道,石鼓洲焚化爐工程造價,已由2008年估計的40億暴增至近150億港元,香港人均要為此支付2000多港元。
一些輿論主張,應該提高垃圾處理費?!暗厍蛑选钡恼{查顯示,有52%的受訪者支持按垃圾量收費,20%反對。環保團體建議,每個垃圾袋至少收取1.3港元,每月垃圾費約40港元,才能收回成本。有評論稱,香港并非需要一個“垃圾收費”計劃或一個焚化爐,香港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完整、讓市民看得見未來的環保藍圖。▲
環球時報201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