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華
近期社會上關于教育改革的各種言論和說法層出不窮。各種力量都在試圖為改革定調,爭奪教育話語權或主導權。有人認為中國教育缺錢,繼續高呼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也有人認為不是“錢的問題”,或者“錢不是問題”,而在于怎么花、為誰花、能不能公平地花。一方面是中國高校動輒動用上億、幾十億巨資辦“校慶”,一方面是廣大鄉村的孩子在泥土課桌旁寫字看書。一些意見領袖不時喊出“大學獨立”、“學校自主”、“教授治校”、“民選校長”等主張,矛頭直指教育“行政化”。這其中隱藏的思想傾向姑且不論,但人們不禁要問,“去行政化”的口號就是教育改革是一道真經和一劑靈丹妙藥嗎?去行政化之后如何保證不出現教授“江湖化”、學校“派系化”和教育“私有化”?
教育改不改,怎么改,如何改?我們建議,在事關民族復興大業和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教育改革問題上,應從全局出發,從大處著眼,從戰略上考慮,真正開始“頂層設計”,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將教育推上科學發展的軌道。
一、要從黨和社會主義事業的高度看待教育。教育問題實質上是“怎么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的問題是事關全局興衰的關鍵重大問題。
二、成立最高層的、中央教育工作委員會,高層設計,戰略統籌。切實落實科學發展觀,確立科學的教育觀,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和人才觀,制訂面向世界、面向長遠的教育方針和政策。
三、從全局著眼,樹立大的教育改革和發展觀,全面、重點地推進教育改革。目前,事關民生和社會發展的醫療衛生領域經過反復討論后啟動改革,人們同樣有理由希望本屆中央政府能不留“遺憾”,解決好“上學難、上學貴、上學累”等問題。
四、樹立科學而全面的教育觀,回歸教育常識,破除“教育問題神秘化”、“教育壟斷化”等傾向。拿出勇氣,像整頓中國足球一樣,研究、討論和推行教育改革。樹立科學、全面的育人觀,打破部門壟斷或分割,由宣傳、文化、教育、體育等部門共同參與青少年的德育、智育和體育的培養和考核,各級學校負責具體落實。
五、開展一場教育問題的全民大討論。在制定教育改革方案之前,應好好梳理一下我們走過的路,理清經驗和教訓。要切實遵循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示,汲取國際上教育發展的經驗或教訓。
六、抓住重要矛盾,找出改革的關鍵環節,希望教育改革真正像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講的那樣“要解放思想,大膽突破,勇于創新,鼓勵試驗……對辦學體制、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制度等進行系統改革”。
七、以世界的眼光認真調研和思考中國教育問題。上世紀50年代美蘇爭霸,蘇聯衛星上天后,美國人唯恐落后,首先反思教育問題。美國政府專門成立多部門調研小組,用一年時間安排專人跟蹤比較美蘇中小學生成長差異。最后取長補短,奮起直追。幾十年過去了,美國最自豪的還是教育。建議組成教育部門以外的聯合調研組,長期深入下去,看看中國城鄉各地的中小學生平時都在干什么,讀書生活和成長環境怎么樣。同時選取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的孩子成長軌跡,觀察差異并得出結論,之后再出臺政策。▲(作者是中國社科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國外社會科學》雜志主編)
環球時報201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