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張麗娜
(南京工業大學工業與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9)
福州角梳做工精良,彰顯了手工藝人們高超的技藝和勞動創作的智慧,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一朵奇葩。福州角梳與福州脫胎漆器、福州紙傘一起被譽為“福州三寶”。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提高,傳統手工藝生產的角梳已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手工生產被機械化生產代替,角梳手工藝文化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福州是閩江下游、黃海之濱的盆地,在河泥淤積和海砂沖積的平原周圍分布著一些低矮的山地和丘陵。福州是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溫暖宜人,雨水充足,非常有利于植物生長[1]。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亂,中原人南遷到閩,帶來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手工藝,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宋元時期,大量中原人又一次入閩,帶來更為發達的文化和技術,福建經濟和文化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手工藝品類寬泛、技藝高超,逐漸形成地域特色的手工業,如福州角梳、壽山石雕等。
福州常年溫和的氣候是角梳生產發達的重要因素。關于福州角梳最早期的墓葬是福州北郊的南宋墓,出土了5件角梳,由此可知,福州的角梳最少也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福州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先進的造船業造就了福州發達的海運事業,促進了海內外貿易和文化交流,也促進了福州角梳行業逐漸成熟。清同治年間,福州角梳行業最負盛名的創業號為“李盛興”角梳店;1886年,“李發記角梳店”對角梳進行了創新設計,繪畫各種人物、山水、動物圖案,裝飾金箔、銀箔,擴大了國內外市場;民國十一至十九年(1922—1930年)是“李發記角梳”營業最興盛的時期[2]。18世紀末多為自產自銷,稍大規模的通過貨郎擔幫助推銷;1879年,李逢球以“李盛興”為號正式開店;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福州角梳行業進入鼎盛時期,開業店號及大小作坊150家左右,從業者上千人;1933年美國芝加哥百年進步博覽會上,福州角梳與脫胎漆器、紙傘同時獲得金牌獎,被稱為“福州三寶”[3];抗戰爆發后,日本商人向我國傾銷賽璐璐塑料梳,福州角梳行業每況愈下;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尼龍塑料梳大肆進入中國市場,福州角梳業再次受到重創;建國后,角梳行業經歷生產合作社、公私合營、集體所有制到地方國營,手工勞動逐漸被機械化代替,企業管理不斷現代化,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顯著提高;1958年,國營福州角梳廠在繼承名牌角梳傳統技藝及特色的基礎上,汲取木質梳造型新穎等優點,以“民航牌”為商標,創制了新一代日用角梳,還引入了羊角,年產量321萬支[4]。
隨著市場的不斷放開,80年代中后期開始,下海成風,角梳廠技術力量流失嚴重。2007年,三坊七巷改造,福州角梳廠正式關閉解散。國營角梳廠倒閉以后,下崗工人自立門戶,福州角梳行業又分散為零散的家族小作坊[5]159-160。雖然現在角梳市場較混亂,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但總算薪火相傳吧。
總之,福州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地理氣候、發達的交通運輸、特有的社會人文環境造就了福州角梳工藝文化。
根據市場調研和實地考察,我們發現福州角梳的形制明顯模仿常州木梳,按其實用功能和精神功能可分為“純實用型”、“實用與裝飾并存型”和“純裝飾型”。在裝飾風格方面,福州角梳在模仿常州木梳彩繪工藝和內容的同時,又融入了特有的角梳彩繪工藝和地域文化內容。
“純實用型”角梳業內有一些基本形制,形制一般套用常州木梳規范。在上世紀70年代,常州梳篦廠還曾經制定過梳篦國際標準。福州“純實用型”角梳根據形狀可分為“扁方形角梳”、“半圓形角梳”、“有柄角梳”、“一端齒間寬、一端齒間窄的鴛鴦角梳”和“不規則形角梳”(如圖1~5)。

圖2 半月形角梳

圖3 有柄角梳

圖4 鴛鴦角梳

圖5 不規則形角梳
“實用與裝飾并存型”角梳在梳齒部分套用基本形制,在梳背和梳柄部分則仿造自然、戲劇、傳說等形象造型。福州“實用與裝飾并存型”角梳根據裝飾工藝的不同分為“雕刻型”(如圖6)、“彩繪型”(如圖7)、“雕刻加鑲嵌型”(如圖8)、“彩繪加鑲嵌型”(如圖9)等。

圖6 雕刻角梳

圖7 彩繪角梳

圖8 雕刻加鑲嵌角梳

圖9 彩繪加鑲嵌角梳
“純裝飾型”角梳和“實用與裝飾并存型”角梳中的裝飾方法和內容幾乎一樣。區別在于:純裝飾型角梳脫離形制規范,體型較小,形狀大多仿造自然、戲劇、傳說等形象;形制約束較小,形狀變化豐富;此類角梳觀賞價值遠勝實用價值,一般不具有實用功能(如圖10)。福州“純裝飾型”角梳常見裝飾圖案的元素有“動物”、“植物”、“人物”、“風景”、“物品”等。

圖10 純裝飾角梳
角梳的材料有水牛角、黃牛角、牦牛角、綿羊角。水牛角質堅實,不易破裂;黃牛角短小而薄,圓形;綿羊角角質溫潤堅實,韌性強,為制梳的優選材料。
1968年以前的制梳工藝為純手工,制作工藝考究,步驟有25道之多。經鋸、開、劈、鑿、流、打坯等制出初坯,又經改、辦、復、剔、磨、梳等才可制出梳子來,再由技術工人在角梳上印字,描上人物、山水、飛禽走獸,或再貼上金銀箔等,一把角梳才算是制成了。制成的梳子厚實有質感,角質紋路明晰,色澤光潤,梳齒勻稱筆直,齒尖圓潤,使用起來舒適有手感。
1968年以后,由于機械化的引入,制作工藝的步驟減少為13道左右。現行角梳具體的加工工藝為:
(1)鋸角——剛取下的角的兩端即角尖的部分和角跟帶有骨頭的部分要鋸掉,然后根據剩下角料的形狀和大小鋸成大小不等的小段。要將角材有腐爛或嚴重損壞的部分鋸除。
(2)鋸片——鋸完小段后,用電動的鋸條將每個小段沿著角的弧度鋸成一片片彎的角坯。
(3)磨坯——磨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砂輪將角坯內側彎曲的部分打磨平整;另一部分用砂輪將角坯的外皮打磨光滑。
(4)烘干——加工好的角要放進烘干房烘干,現在一般采用煤爐人工烘干,保持中火,約一周時間。
(5)壓直——首先將彎的角坯放入溫度為60 ℃~80 ℃的機油鍋中泡半小時使其軟化,再用長嘴鉗將泡軟的彎角坯放入高溫鋼板中壓平,翻過來再壓一次,壓好后放入定型鋼板中冷卻,防止角坯反彈。
(6)烘干——角坯壓直后,再放入烘干室內烘干。烘干室的溫度控制在60 ℃左右,烘干時間根據原料含水量多少而定,一般經24~48小時可烘干。
(7)畫梳——烘干后的坯料需要勾畫出梳子的基本形狀,畫梳有固定的模板,模板種類很多,根據大小、形狀、厚度劃分,畫梳的過程中要盡量尋找與坯料大小、形狀、厚度相似的模板,這樣避免材料的浪費,選定模板后,用錐子沿著模板的邊緣刻畫,畫出梳子的基本輪廓。
(8)邊角處理——有了梳子的輪廓,要將坯料多余的邊角去掉。用鋸片先把梳齒處多余的角料鋸掉,注意要沿著輪廓線外側鋸,避免破壞梳子的形狀,之后利用砂輪將梳齒處的畫線打磨光滑,初坯進行簡單的初磨。畫梳時將模具的梳齒部分與坯料的梳齒部分對齊,再將梳子輪廓勾勒出來,再用鋸條鋸掉梳背處多余的角料。
(9)開齒——開齒使用圓筒鋸,圓筒鋸由眾多鐵片組成,每兩個鐵片之間放置一把梳子,每次可安裝100把梳子。所有梳子安裝完畢后,搖動右側調節柄,調節鋸片到梳子第一個齒的深度,調節左側調節軸來確定第一個梳齒的位置,技師需要手工轉動圓筒鋸。同樣,調整左側調節軸和右側的調節柄來確定下一個梳齒的位置,依次類推。鋸齒時不要使梳齒傾斜和疏密不齊。
(10)打磨——開齒后的梳子表面粗糙,需要打磨。打磨時,需要先用有溝壑的砂輪打磨粗鈍的梳齒,打磨成大小適宜的圓潤齒尖,之后用普通的砂輪對整個梳子打磨,打磨后的梳子平滑溫潤。
(11)拋光——為了使梳子更加光滑溫潤,需要拋光。用加水攪拌的細沙均勻涂抹于梳子上,再在轉動的帆布砂輪上進行打磨。梳子拋光后要沖洗干凈,再用棉布擦干梳子上的水分。
(12)打蠟——打蠟是為了使梳子更加光滑,產生鏡面光澤。帆布輪轉動,將蠟沾于轉動的布輪上,然后就可以對梳子進行打磨。
(13)裝飾——打完蠟的梳子既可以包裝出售,也可以繼續對其進行雕刻或彩繪處理,使其更加美觀。雕刻和彩繪一般要專門的雕刻和繪畫藝人的參與,技術要求很高。
角梳的裝飾手段有雕刻、描繪、鑲嵌等,主要以雕刻和描繪為主,下面分別介紹角梳的雕刻工藝和彩繪工藝。
1.角梳的雕刻工藝
雕側重于凹凸的變化成型,分兩種類型:一是“淺浮雕”和“高浮雕”,使圖案高低起伏凸顯在平面之上;二是“圓雕”和“透雕”,使所雕的圖案呈現立體效果。角梳中的雕刻主要運用于梳背和梳柄。雕的工藝主要體現在刀法上,并且與裝飾內容和題材的要求有關。雕刀的大小、厚薄、利鈍、方圓以及運刀的方向、角度、快慢的不一,會形成不同的雕的風格[5]159-160??桃彩且环N成型的裝飾工藝,刻與雕區別在于刻更側重于以削除、減損的方法加工成型。因此,刻多見用于陰刻字或紋飾,角梳的梳背或梳柄上??桃圆煌L格的字體或各種花草、動物、人物圖案??坦€條表現要求較高,能夠像繪畫用線那樣,或流暢飄逸,或遒勁有力,收放運用自如[5]161-162。
2.角梳的彩繪工藝
彩繪角梳的生產步驟要求嚴謹,藝人對于“度”的把握要求很高,每個步驟都要將一批角梳完成以后才能繼續下一個步驟,繪制完成的周期長,產量低。
彩繪角梳所需工具:成品角梳、插梳木條、鼠毛筆、中等大小彩花筆(一般為狼毛筆)、兒童(7~8歲兒童)發毛刷、拷貝紙、鉛筆、剪刀、膠帶、鈦白粉、生漆、廣油、天然礦物質顏料粉、金箔等。
角梳的彩繪過程:
(1)先將生漆、廣油和礦物質色粉調和,制作出所需的各種色彩,稀度適中,待用。如果長時間不用,用拷貝紙將顏料蓋上,防止變干。
(2)用鉛筆沿著梳背的形狀在拷貝紙上畫出梳背的形狀,再用剪刀將梳背的形狀剪出。
(3)用鉛筆將所繪圖案拷貝到拷貝紙上,同時在拷貝紙的另一面均勻地涂抹上鈦白粉。
(4)將拷貝紙固定在梳背上,繪有圖案的一面朝上。注意拷貝紙的邊緣與梳背的邊緣對齊。
(5)用鉛筆沿著圖案的線條再描畫一遍,這樣就會在梳背上留下具有圖案形狀的鈦白粉痕跡,注意鉛筆要削尖。
(6)用鼠毛筆(鼠背上脊梁骨處的毛)沾上漆料沿著圖案的線條再描畫一遍,待所有梳子畫好后放在插梳木條上,每條板上可以插50支梳子。這樣既可以讓梳子擺放整潔,方便計數,又可以保護梳齒,然后將插有梳子的木條放入陰房,時間為一個晚上。
(7)第二天早上,將梳子拿出,在干濕適中(一般由工藝師的經驗把握)的漆畫上貼金箔。貼好后,用兒童頭發制作的刷子將多余的金粉刷下。待漆完全干后,金粉與漆的貼合就更為牢固。
(8)用大小適中的狼毛筆上色,上第一層顏色時先上圖案的深色部分,再上圖案的淺色部分,最后是中間過渡部分;等第一層顏色干后再上第二層顏色,以防色彩融合,再干后上第三層,依次類推。待該上的顏色完成晾干,整個過程就完成了,不會褪色、掉色。
目前福州角梳產業的發展較為平穩,但是產量相比于以前最高產量差距很大,梳子的品種也日漸減少,手工創造的技藝流失很嚴重,通過調研總結出福州角梳存在以下6個問題。
1.市場混亂
福州角梳廠倒閉以后,分散為多個家族小作坊,規模不大。產品設備一直沿用以前的,整體工藝上沒有提高,生產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很多家庭小作坊使用劣質牛羊角,制作工藝不規范,導致市場偽劣產品泛濫;同時,角梳的仿制技術越來越高,用其他低成本的材料來代替角材,消費者容易上當受騙,魚龍混雜、雜亂無章的角梳市場阻礙了角梳的發展。
2.生產商沒有自身的品牌
生產商的銷售渠道主要是批發市場(如義烏小商品市場)、旅游景區、其他品牌店、網店等方式。從工廠出來到消費者購買,大部分作坊只收取微薄的加工費以維持生產的繼續。從事生產角梳的匠人大都子承父業,家族聯合生產,具有較低的文化功底,對于創造自身品牌雖有想法,卻不知如何實施。角梳的生產對于時間的要求較為嚴格,加工好的角坯要盡快再加工為成品,不停地生產,沒有多余的精力考慮和實施品牌的創建。無法實現角梳的附加價值,不能擴大生產,也就無法改善技術、造型單一的弊端,只能按照眼前的形勢繼續維持下去。
3.產量不高
近幾年,福州角梳的產量沒有大的波動,中上等規模的作坊每天消耗約1~2噸的牛羊角,一年產值約200~300萬元,整個福州市家庭作坊有十幾個。產量遠遠沒有過去繁榮時期的產量高。
4.產品成本增加
導致產品成本增加有幾個原因:(1)隨著物價的上漲,牛羊角的收購價格大幅上漲;(2)角梳加工車間充滿了噪音、粉塵、異味,勞動收入不高,很多人選擇走出去打工,勞動力減少,成本增加。
5.沒有政府的保護
所有作坊都只能依靠自身力量,用角梳生產所獲得的收入來維持生存,沒有政府的保護和扶持。因此,作坊以最快的速度生產,最低的成本生產,難免急功近利,忽視自身的發展,使得角梳的藝術價值逐漸褪去,以至完全消失。
6.老一代的技藝無人繼承
現代的年輕人大都缺乏做手工活的耐心,做事浮躁,對財富追求過度,他們無法坐下來認真學習老一代人的手工技藝,隨著老一代人的離去,這種技藝也就失傳了。
在角梳生產基地考察中,我們得知作坊老板們都渴望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幫助。這些微小企業應該向地方政府積極提出自己的要求和建議。在政府的扶持下,擴大生產。通過政府整頓混亂的市場,維護地域產品的整體質量。也可利用社會上的其他資源,創建自身的品牌文化。運用現代生產經營理念,打破勤于生產、疏于營銷的傳統生產經營模式。大力倡導全民保護傳統手工藝產業,組織新一代人學習老一輩的加工技藝,并融入現代的創新思想,達到繼承和發展的目的。
福州角梳承載著數百年的文化底蘊,在工業文明的今天,傳統手工藝文化日益衰退,福州角梳也不例外。在傳統和現代文化沖突中,福州角梳只有改變自身的發展方向,在學術界和政府的保護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之適應現代社會需求,才能在改革大潮中生存下去,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張恒宇. 福州城市歷史地理初步研究[D]. 福州:福建師范大學, 2008:Ⅲ-Ⅳ.
[2]潘群. 福州老鋪[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76-79.
[3]陳建才. 八閩掌故大全——物產篇[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9-10.
[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福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 福州文史資料選輯第十輯[G].福建省福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 1990:97-101.
[5]鄭巨欣,陸越.梳理的文明——關于梳篦的歷史[M].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