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桂玲,張惠娟,孫秀穎,周存霞,蔣 媛(天津市人民醫院藥劑科,天津 300121)
抗菌藥物是臨床應用最廣、發展速度最快、品種最多的藥物之一。近年來,由于不合理應用和濫用導致病原菌耐藥性增強[1]而出現治療效果不佳、藥源性疾病增加和醫療資源浪費等問題,已成為各級醫療機構重點管理的一項內容。2011年,衛生部出臺《抗菌藥物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要求開展抗菌藥物專項整治活動,并對醫療機構的抗菌藥物濫用提出嚴厲的整改措施。為配合我院對抗菌藥物管理的需要,筆者對我院2008-2010年住院患者抗菌藥物的使用強度(AUD)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從我院藥劑科藥品數據庫選取2008-2010年住院患者在院期間實際應用的抗菌藥物數據。抗結核藥、抗寄生蟲藥、抗病毒藥及滴眼劑、滴耳劑、軟膏劑、陰道片等外用制劑未列入本次分析范圍。患者住院時間來源于醫院統計室的工作報表。
依據《國家處方集》的分類標準,將我院應用的抗菌藥物分為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其他β-內酰胺類、大環內酯類、氨基糖苷類、糖肽類、林可霉素類、四環素類、氟喹諾酮類、磺胺類、硝基咪唑類、抗真菌藥及其他類共13大類。
采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限定日劑量(DDD)方法,DDD值參照《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網藥品字典及DDD值》,未列出品種參考藥品說明書并結合臨床用藥習慣確定。用藥頻度(DDDs)=年消耗量/DDD值。AUD以平均每日每100張床位所消耗抗菌藥物的DDD數表示,即DDD/100人/天,AUD=(DDDs/總用藥時間)×100。日均費用(DDC)=藥品的總銷售金額/該藥的DDDs[2]。
各年度各類抗菌藥物的AUD統計見表1。
由表1可見,我院住院患者2008、2009年的AUD較平穩,2010年出現顯著下降,比2009年下降10.62%。2008年AUD最大的5類藥物依次為氟喹諾酮類、第2代頭孢菌素、大環內酯類、第3代頭孢菌素、青霉素類。2009、2010年硝基咪唑類取代大環內酯類上升到前5位,其余依然不變,只是排序有所變化。氟喹諾酮類由2008年的第1位下降至2010年的第5位,取而代之的是2009年的第2代頭孢菌素和2010年的第3代頭孢菌素。青霉素類的AUD也在3年間有一個顯著提高。上述幾類藥物均為各年度用量最多的,占年度總AUD的60%~70%,其他藥物的應用均有一定幅度的變化,但排序變化不大。

表1 各年度各類抗菌藥物的AUD統計(DDD/100人/天)Tab 1 AUD of various antibacterials during 2008-2010(DDD/100 persons/d)
各年度AUD排序列前10位的藥品統計見表2。
由表2可見,3年中均保持在前10位的有克拉霉素、頭孢吡肟、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鈉、奧硝唑氯化鈉、莫西沙星。2008年頭孢菌素類、氟喹諾酮類、硝基咪唑類、氨基糖苷類均占2種,大環內酯類、青霉素類各占1種。2009年頭孢菌素類增加為3種,氨基糖苷類減少為1種,其余不變。2010年頭孢菌素類增加為4種,青霉素類增加為2種,氟喹諾酮類、硝基咪唑類減少為1種,氨基糖苷類退出前10位,新增加1種其他β-內酰胺類。此外,各年度AUD列前10位的藥品中均有6種的DDC在100元/日以上,表明我院醫師有偏愛應用價格較昂貴藥物的傾向。
我院30個科室全部應用了抗菌藥物,最高為2008年的ICU,最低為2010年乳腺甲狀腺外科。各年度抗菌藥物AUD科室分布見圖1;各年度抗菌藥物AUD排序列前10位的科室統計見表3。
由圖1、表3可見,2008-2010年大部分科室抗菌藥物的AUD均顯著下降,但也有少數科室如婦產科、耳鼻喉科的AUD呈顯著增加趨勢,而且在我院總體AUD偏低的情況下,其AUD仍高于國內幾家醫院的報道[2,3],提示其抗菌藥物有濫用傾向。另外,由于DDD值是一個平均值,對于用藥劑量普遍小于成人的兒科,其AUD應明顯小于其他科室,但我院兒科2008、2009年的AUD均排入了全院科室的前5位,雖然經過管理在2010年降為了34.33,但仍應引起重視。

表2 各年度AUD排序列前10位的藥品統計Tab 2 Top 10 antibacterials in the list of AUD during 2008-2010

圖1 各年度抗菌藥物AUD科室分布Fig 1 The distribution of AUD of antibacterials in clinical departments

表3 各年度抗菌藥物AUD排序列前10位的科室統計Tab 3 Top 10 clinical departments ranked by AUD of antibacterials during 2008-2010
掌握醫院抗菌藥物的應用情況,對于促進其合理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AUD是目前衛生部推薦以監測抗菌藥物應用情況的重要指標,是發達國家在抗菌藥物應用檢測和相關研究時大多采用的指標[2]。通過計算這一指標,可實現不同病區、醫院、地區甚至不同國家的比較,能更準確地反映出抗菌藥物的應用情況,消除因藥物分類或患者人數變化而產生的影響。
經調查表明,我院住院患者3年來抗菌藥物的AUD(見表1)低于衛生部抗菌藥物檢測網報道的2005-2007年的85.1、78.6和78.4,也低于國內其他醫院報道的76.86、76.28、88.32[3~5]。說明我院抗菌藥物總用量較少,低于國內平均水平。
頭孢菌素類在各類抗菌藥物中品種最多,因其具有抗菌作用強、耐青霉素酶、毒性低、過敏反應較青霉素少見等優點,臨床應用相當廣泛。從表1可知,我院頭孢菌素3年來的AUD均值合計為22.43,占抗菌藥物總AUD的35.98%,遠居于各類抗菌藥物之首。其中,第1代頭孢菌素應用穩定,保持在較低水平;第2代頭孢菌素始終保持在前3位;第3代頭孢菌素在3年中明顯升高;第4代頭孢菌素則有明顯下降。我院第1代頭孢菌素的AUD偏低,與我院Ⅰ類切口手術科室(如乳腺外科、甲狀腺外科、神經外科、關節骨科等)總體的AUD偏低有關。第4代頭孢菌素在我院抗菌藥物分級管理中屬于特殊使用抗菌藥物,此類一共有3個品規,頭孢吡肟在3年中均排入了全院抗菌藥物AUD的前10位,存在一定的濫用傾向;但該類藥3年總體的AUD呈明顯的下降趨勢,說明我院自相關文件發布以來,通過計算機網絡限定不同職級醫師的處方權限,從源頭上保障了抗菌藥物分線分級管理的貫徹,同時還建立了特殊使用抗菌藥物的會診制度,這些管理已初見成效。第2代頭孢菌素對大多數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廣泛應用于臨床各類感染且是大部分Ⅱ類切口手術推薦預防用藥,其AUD居前位屬于合理。第3代頭孢菌素及其復方制劑因高效、廣譜及對β-內酰胺酶穩定,臨床應用廣泛,在我院該類藥3年的AUD大幅上升。研究[6]證實,伴隨第3代頭孢菌素類藥在臨床廣泛應用,細菌對該類藥的耐藥率也迅速增加。另據報道[7],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藥率的上升趨勢與第3代頭孢菌素菌素的用量增加具有相關性。因此,該類藥的應用也應正確引導,以抑制其耐藥率過快上升。
氟喹諾酮類由于其特殊的作用機制,與許多常用抗菌藥物間無交叉耐藥性,加之應用方便,具有強大的抗菌活性和良好的生物利用度、適中的價位,近年來深得臨床醫師青睞,導致我國氟喹諾酮類藥濫用現象嚴重,抗菌作用明顯低于歐、美及日本等監測的報道[8,9]。我院經過加強管理,氟喹諾酮類藥的AUD由2008年的第1位下降到2010年的第5位,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從表2可見,我院抗菌藥物排名前10位的抗菌藥物中,氟喹諾酮類不是其他醫院常見的代表藥物左氧氟沙星,而是第4代氟喹諾酮、價格昂貴的莫西沙星注射劑和片劑,說明我院醫師偏愛廣譜、強力抗菌藥物,存在選藥級別過高的現象。
綜上所述,雖然我院抗菌藥物的總AUD居于全國較低水平,但仍有部分科室存在濫用現象,且醫師偏愛應用廣譜、價格昂貴的“高端”抗菌藥物。針對這些現象,我院應進一步細化管理措施,有針對性地對問題較嚴重的科室加強宣傳培訓,嚴格限制第3、4代頭孢菌素及氟喹諾酮類等藥的應用,提高合理用藥水平。
[1]汪 復,朱德妹,胡付品,等.2009年中國CHINET細菌耐藥性監測[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0,10(5):325.
[2]石鳳鳴,唐旭政,王詩紅,等.2006-2008年我院門診抗菌藥物應用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0,10(4):325.
[3]任 南,毛細華,吳安華.165所醫院住院患者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橫斷面調查[J].中國醫師雜志,2007,9(5):633.
[5]馮 霞,張春梅,鐘 藝.我院2000-2004年抗菌藥物利用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5,5(6):358.
[6]杜德才,周書明,沈愛宗,等.醫院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6):848.
[7]梁陳方.第3代頭孢菌素的應用與細菌耐藥性[J].華夏醫學,2005,18(2):296.
[8]張麗華,尚 謙,于慶萍.第3代頭孢菌素的用量與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藥相關性分析[J].中國藥師,2006,9(3):260.
[9]李 耘,劉 健,薛 峰,等.衛生部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Mohnarin)2007-2008年報告[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1,27(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