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敏,周曉峰,宋欣穎,李翠兵,許湘軍(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藥劑科,湖南湘潭 411101)
2004年,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總后衛生部聯合發布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簡稱《指導原則》);2008年,衛生部辦公廳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通知》;2011年5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頒布,對醫療機構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提出了嚴格要求。3個文件都對外科手術預防用抗菌藥物的適應證、藥物選擇、給藥時機、應用時間等作了明確規定和規范。為加強圍術期預防用抗菌藥物管理,結合具體情況,我院制定了相關干預措施。為評價干預措施在我院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中實施的效果,現對我院普外科干預前、后圍術期預防用抗菌藥物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隨機抽取我院2010年普外科干預前手術病歷100份(對照組)及2011年干預后手術病歷100份(干預組),對其圍術期預防用抗菌藥物情況進行回顧性對照研究。入選條件為住院期間接受普外科手術、術前未進行過侵襲性操作或有明確感染因素而應用抗菌藥物的病例。
對普外科住院患者進行醫院感染前瞻性監測的同時,將圍術期預防用抗菌藥物病例進行分析并進行合理性評價。其中,手術切口按Altemeier標準進行分類;醫院感染診斷按衛生部2001年2月發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為依據。預防用抗菌藥物參照《指導原則》進行評價。圍術期應用抗菌藥物時間為術前0.5~1 h至術后48 h[1]。調查圍術期預防用抗菌藥物情況,包括應用種類、劑量、療程等。
臨床科室根據本科室手術的具體情況,同醫務科、藥劑科討論后制訂出本科室具體、可行、合理的圍術期預防用抗菌藥物方案;藥劑科和醫務科定期對外科手術預防用抗菌藥物情況進行抽查分析,并在每季度全院的質控會上公布,發現問題及時與相關科室溝通,嚴重用藥問題由醫務科進行行政干預;醫院《藥訊》出版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專刊、安排相關研究抗菌藥物的專家授課培訓、發放合理用藥宣傳資料及與醫師面對面溝通等措施進行宣傳教育。臨床藥師參與臨床治療方案的制訂、藥品不良反應(ADR)監測及用藥方案調整,為臨床選擇安全、有效的藥物提供建議。
采用Excel錄入數據,SPSS 12.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分析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選取的病歷基本資料統計見表1。

表1 2組基本資料比較Tab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2 groups
由表1可見,對照組與干預組在Ⅰ、Ⅱ類切口構成比例與男女比例、平均年齡、≥60歲患者例數、平均住院時間等方面的指標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組預防用抗菌藥物排序列前5位藥品統計見表2。

表2 2組預防用抗菌藥物排序列前5位藥品統計Tab 2 Top 5 prophylactic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in2 groups
2組預防用抗菌藥物合理性評價指標統計見表3。

表3 2組預防用抗菌藥物合理性評價指標統計Tab 3 Evaluation rationality index of prophylactic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in 2 groups
由表3可見,干預組與對照組比較,藥物選擇、預防用藥時間合理例數均顯著增加(P<0.05)。
2組預防用抗菌藥物不合理用藥指標比較見表4。

表4 2組預防用抗菌藥物不合理用藥指標比較Tab 4 Comparison of irrational drug use index of prophy lactic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in 2 groups
由表4可見,干預組與對照組比較,無指征聯合用藥和無依據換藥例數均顯著減少(P<0.05)。
對照組平均預防用藥時間為8.5 d,干預組平均預防用藥時間為5.4 d。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平均預防用藥時間顯著縮短(P<0.05)。2組預防用藥時間與SSI發生率比較見表5。

表5 2組預防用藥時間與SSI發生率比較Tab 5 Comparison of prophylactic application time of antibiotics and the incidence of SSI in 2 groups
由表5可見,干預組與對照組比較,SSI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臨床細菌耐藥問題日益嚴重,如何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衛生部頒布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已于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執行,要求醫療機構住院患者的抗菌藥物應用率不得超過60%;清潔手術預防用抗菌藥物應用率不得超過30%;外科手術預防用抗菌藥物應在術前30 min~2 h內給藥;清潔手術預防用藥時間不超過24 h;對接受抗菌藥物治療的患者中,微生物檢驗樣本送檢率不得低于30%。我院已按照該管理辦法完成了階段性的工作任務,但臨床抗菌藥物的應用與管理和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因此,此次回顧性調查研究旨在通過發現和解決問題,以盡快提高我院抗菌藥物應用和管理水平。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與對照組比較,干預組圍術期預防用抗菌藥物合理性方面有顯著改善,不合理用藥指標顯著降低,術后平均用藥時間有所減少,而SSI發生率并未增加。由此可見,我院實施的預防用抗菌藥物干預措施是有效的。同時,從調查結果還可看出,干預后仍存在不合理、不規范用藥現象。
普外科手術切口部位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為主,預防用藥宜選用第1代頭孢菌素;經皮膚內窺鏡的胃造瘺口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內窺鏡逆行膽胰管造影術是進入腹腔空腔臟器的手術,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蘭陰性腸桿菌,建議選用第2代頭孢菌素。調查結果顯示,干預前我院普外科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應用頭孢曲松等第3代頭孢菌素作為預防用藥,且干預前患者術前術后用藥不一致,無依據頻繁換藥情況嚴重;而干預后絕大部分患者應用頭孢唑林作為預防用藥,藥物選擇合理性有了顯著提高,而且無依據換藥比例明顯降低,但仍存在無依據換藥情況[2,3]。
抗菌藥物預防應用時間很關鍵,適時給藥才可達到圍術期預防用藥的目的[4,5]。調查結果顯示,對照組與干預組術前用藥時機都存在較多的不合理現象。圍術期預防用藥一般不主張聯用,僅當預期有厭氧菌感染或其他病原菌感染存在時[6,7]方可聯用。通過干預,普外科手術聯合預防用藥比例明顯降低。
綜上,實施干預措施后,我院圍術期預防用抗菌藥物有顯著改善,但仍存在不合理之處,需進一步完善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干預措施,并長期堅持不懈,才能從根本上促使抗菌藥物規范應用。
[1]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總后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S].衛醫發[2004]285號.
[2]王亞霞,劉亞新,魏 琴,等.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持續性干預效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11):1 607.
[3]周旭美,劉曉梅.我院142例外科圍手術期患者抗菌藥物應用分析[J].中國藥房,2008,19(26):2 018.
[4]鐘曉祝,楊 艷,舒承婷.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應用前瞻性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3):317.
[5]顧 玲.外科手術患者預防應用抗菌藥物的調查分析[J].醫藥導報,2007,26(10):1 243.
[6]謝奕如,蔡 德,魏敦燦,等.538例腹部手術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分析[J].中國藥房,2008,19(29):2 257.
[7]史成錄,王新超,周 群.我院753例剖宮產患者圍手術期抗菌藥物應用分析[J].中國藥房,2008,19(23):1 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