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春黃如鑫姚立生
(江蘇省沿海地區農科所新洋試驗站,江蘇亭湖224049;3.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鹽城224002)
江蘇沿海墾區稻米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
王志春1黃如鑫1姚立生2*
(江蘇省沿海地區農科所新洋試驗站,江蘇亭湖224049;3.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鹽城224002)
蘇北沿海墾區具有許多發展稻米生產的優勢,逐漸形成了基礎產業,增益產業。短期內其他作物和產業是無法替代的。針對目前稻米生產和銷售等方面問題,本文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沿海墾區;水稻;生態化;綠色食品;精準農業
江蘇沿海墾區地處蘇北東部沿海灘涂,經過多年墾殖,稻米生產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優勢,水稻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的90%以上,并在新品種的選育推廣、耕作改制、病蟲草害的防治、配方平衡施肥等方面均取得較大突破,形成了蘇北沿海優質商品稻米的生產基地。
改革開放之前,沿海墾區以種植棉花、旱糧為主,水稻種植面積不大。隨著農田水利的建設,逐步發展稻米生產,近十年來是稻米生產發展最快、產量提高最快的時期。其中20世紀80年代之前為零星種植階段,品種多為中秈,產量在300 kg/ 667 m2左右。20世紀80代,大力發展秈型雜交水稻生產,產量提高到550 kg/667 m2左右。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武育粳三號為代表的一批優質高產粳稻品種大量種植,產量上升到550~650 kg/667 m2,稻米生產已成為江蘇沿海墾區、灘涂開發區的支柱產業,并已形成了明顯的生產優勢。
1.1自然資源優勢
沿海墾區和灘涂開發區地跨南北氣候的過渡帶,地勢平坦,無霜期長,有效積溫利用率高,可復種指數高,宜稻麥兩季。秋季光照條件好,有利于水稻的灌漿結實。雨量適中,而且收獲季節雨量相對較少,發展優質稻米生產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1.2品種優勢
本區目前水稻品種呈現多樣化,以種植中粳米為主,又以“武育粳”、“淮稻”系列當家,秈稻主要是“特優559”,糯稻主要以“99-25”為主。
1.3栽培技術上的優勢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抗逆防病、科學施肥、精細育秧、群體質量控制、農機革新改造等生態化綜合生產技術上都有很大突破,為高產優質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
1.4機械化規模生產優勢
沿海墾區水稻生產在灌溉、耕作、收割等方面大部實現電氣化、機械化,特別是近幾年推廣和更新了較大馬力的收割機械,如以佳聯1075、東風514為代表的大型收割機和半喂式的日本產“久保田”為代表的中小型收割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收獲任務,確保水稻的品質和豐產豐收。
1.5優質綠色食品
本區地處沿海,遠離城鎮和工業區,耕地和水源污染極輕,多年的秸稈還田使土壤逐年培肥,無機肥施用量在下降。在病蟲害綜合防治中,生物防治為主,農藥防治為輔。大面積大規模的模式化栽培為無公害化提供了技術保障。現代基礎設施如水泥曬場、機械化烘干設備等,使稻米在收獲、晾曬、倉儲、加工過程中達到不落地、不沾泥、不互混。以稻米生產為主的稻麥兩季種植業是沿海墾區的基礎產業,效益產業。在墾區和灘涂開發區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短期內其他作物和產業是無法替代的。稻米種植業的發展,形成了較強的生產能力,并通過加工增值,取得了相應的經濟效益。通過去砂、拋光、色選等先進工藝,提高了大米的檔次,創立了品牌。
2.1存在問題
1)結構單一。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結構的改變和稻米產量的大幅度增加,稻米的品種結構已不適應消費者的需求。國家現對主要糧食品種實行優質優價,拉開質量差價。再從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形勢來看,我們真正能打入國際市場的農產品很少,特別是稻米行業,出口日本和歐共體市場的主要是東北大米。江蘇大米(以武育粳3號為代表)的堊白度、堊白率偏高,先天不足,缺乏競爭力。而綜合指標能達到農業部頒布的優質米二級標準的品種也不多。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的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比較單一,種植業結構與市場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2)種植業和加工業不相適應。沿海墾區近幾年來積極發展三高農業,水稻產量大幅度提高,但加工業仍處于低盈利、半開工狀態,賣原料仍是主要的銷售渠道,第二產業不能適應第一產業的發展,沒有形成上規模有效益的龍頭企業。
3)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江蘇沿海墾區地處臺風多發地區,水稻抽穗揚花期易受臺風威脅,農田防護林網需進一步完善。選用抗倒伏品種,實施抗倒伏栽培技術是保證優質高產的重要措施。許多地方的灌溉設施還比較薄弱,旱澇還時有影響;種子的選育、提純復壯還缺乏保證,加工處理的設備還沒有完全配套;農業作業機械和生產能力不相適應,大面積水稻還是靠手工栽插為主;收獲機械與高產優質不相配套的矛盾日益突出;許多大型收割機械收獲后原糧含糙率偏高,給倉儲增加了困難,又容易造成碎米;為緩解雙季生產的矛盾,往往會提早收割,這又提高了稻米的堊白度和堊白率,品質下降;晾曬條件的不足又容易遭受陰雨天的困擾,產生黃粒、霉變等一系列造成稻米品質下降的因素仍然存在。
2.2發展江蘇沿海墾區稻米生產的對策
1)走優質稻米產業化道路。主要策略:一是樹立優質米產品品牌意識,制定創名牌稻米產品發展策略。二是集約化種植管理,提高優質米原糧的收購價格。以取得符合一定質量標準的統一無互混的初產品。三是密切產銷關系,預約生產,訂單生產,種植者、加工者和營銷者風險共擔,效益共享。
2)因地制宜,選擇市場需要的、本地又有條件生產的優質水稻品種。形成特色,形成規模,形成效益。加大實施“種子工程”的力度,完善優良品種選育、引進、推廣體系,發揮相應的種子繁育加工優勢。
3)降低生產成本,注意投入產出的邊際效益。要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實現產業化經營。
4)加強生態化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進一步增加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在高新技術應用、群體質量控制、病蟲草綜合防治等關鍵領域要有重大突破。針對優質品種種植難度大、培管水平要求高的特點,突破高產的難以優質,優質的難取得高產、難以高效益的怪圈。只有把優質和高產、高效結合起來,才能提高種植、加工和銷售者的積極性,使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
5)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強農田水利設施、防風林帶和防災減災氣象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生態環境治理;加強農技推廣、植物保護、質量檢測、檢疫防疫、市場信息等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加強和完善種子加工處理、烘干、晾曬、儲藏等設施的建設;加強對收割機械的引進、改造,使之適應生產的需要;加快對現有的碾米、拋光、色選的加工機械的更新改造;進一步改進包裝,使之與品質相適應。
6)瞄準上海等大中城市市場,加大產品宣傳力度,增加知名度,增大在市場上的份額,并積極開發出口。
2012-05-09
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編號:CX(10)129。
王志春(1972-),男,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科學研究與科技開發工作。
*通訊作者:姚立生(1957-),男,研究員,主要從事水稻遺傳育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