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福,韓 勖
(朝陽供電公司,遼寧 朝陽 122000)
多年來,“反違章”工作一直是電力系統確保安全生產的重點舉措之一,特別是近2年開展了一系列的“反違章”專題活動,下大力氣去治理違章行為,雖然效果顯著,但違章現象仍屢禁不絕?;仡欉`章查處方式,往往是在發現違章后,針對現場違章現象分析暴露出的主要問題,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實整改,同時進行責任界定,并按照“四不放過”的原則,下發違章處罰通報,對違章者、現場工作負責人一直到公司主管部門、監督部門的相關人員,全部進行處罰。這樣的嚴肅處理手段,卻沒有杜絕違章,值得剖析。
違章行為從表面上看是個人行為,實質上暴露出的是管理問題,是“誰主管誰負責、誰組織誰負責、誰實施誰負責”(以下簡稱“三負責”)沒有真正地落實到位。筆者曾做過2 個調研分析。
(1)給一些領導出一道測試題,即:“當你在現場發現違章行為時,你說的第一部門、單位,或者想的第一件事是什么?”70 %以上領導回答是:“安監?!?/p>
(2)對所能找到的違章處罰進行了統計,對安全監督人員的處罰100 %落實了,而對相關管理部門的處罰卻時有遺漏。
上述調研暴露出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反違章的責任主體出現了偏差。在作業現場總能發現違章行為或違章現象,糾正一起違章,責任人態度都非常好,并且表示會立即整改。那么到崗的領導和管理人員在干什么呢?“三負責”體現在哪里呢?這樣說或許片面,但也是現實。分析存在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3 個方面。
(1)部分領導或管理人員,對安全重視程度不夠,還存在“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情況。當安全與進度、安全與質量發生沖突時,沒有切實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沒有切實認識到違章是人身安全的最大隱患,認為只要不會出現人身事故,違章也沒什么,安全意識沒有在頭腦中扎根。
(2)部分領導和管理人員還存在怕得罪人,不想管、不敢管的心理,沒有認識到“寧聽罵聲,不聽哭聲”的深刻含義。
(3)部分領導和管理人員的安全管理技能不滿足實際工作需要,看不出那樣做已經是違章了。
違章行為或現象往往表現在作業現場和作業過程的某一時間節點,如:接地鉗的使用,作業人員很自然地把它插在松軟的浮土上;登桿作業穿上腳扣就上,根本不檢查桿根和拉線;線路施工作業沒有使用個人保安線等,對此也沒人提出異議,或者說提出了也沒有堅決制止。習慣性違章就是違章已成為習慣,而習慣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種長期積累的效應。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這樣做方便、快捷,能夠提高工作效率,能夠盡快完成生產任務,而且違章了,不一定就出問題,因而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被部分領導和管理人員默許了。
所有的違章都是管理問題,所有的管理問題都是責任制沒有落實的問題,而習慣性違章則是責任制長期不落實的體現。
違章處罰應堅持“重獎重罰,突出日常管理”的原則,按照“處罰集體、獎勵個人、層級落實、逐級負責”的方式進行,盡量減少“一桿子打到底”的現象發生。公司處罰到所屬部門和基層單位級別,部門和單位處罰到基層部門、班組及相關管理人員,班組將責任落實到現場相關責任人,上述處罰結果應報公司安監部備案。
處罰只是手段,提升日常管理水平、促進安全責任制落實才是目的?!爸鬲勚亓P”中的“重獎”不用細說;而“重罰”的目的在于讓違章責任者感到“痛”。前面的分析表明,違章的實質是管理問題,是責任制沒有落實的問題,那么首先感到“痛”的就應該是管理層,應該是部門、單位或班組的負責人,因為他們是各自單元的神經中樞,觸動他們的反應是最強烈的。
由于處罰的是集體,各單元內就會有人分擔相應的“痛”,對于這種“痛”的責任劃分會讓單元負責人感覺到“難”。事實上,這種“難”往往比“痛”更有效果,更能促進單元負責人加強對日常責任制落實的管理,從而減少違章現象的發生,讓遵章成為習慣。這也是對日常管理不到位進行責任追溯的一種體現,更是“處罰集體”的意義所在。
“層級處罰,逐級負責”的處罰方式,比傳統的“一竿子打到底”更細膩、更符合實際,更能讓多數人吸取教訓。一般情況下由于是“重罰”,部門、基層單位或班組在落實處罰時會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會讓相關人員進行責任分擔,使得“重罰”不僅僅讓責任人受到處罰,還會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痛”,更使直接責任者感覺到羞愧和內疚,使責任人和相關人員從內心深處接受教訓。
在分析違章的實質和根源的基礎上,通過更有效的責任追溯手段,能促使違章者吸取教訓,更重要的是能促進日常管理水平的提升,讓“三負責”在日常工作中落地,切實落實“反違章”主體責任,杜絕違章行為或現象,讓遵章成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