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
丙型肝炎病毒HCV屬黃病毒科,為單鏈正股RNA,由核心和包膜兩部分組成,包膜部分由結構蛋白和非結構蛋白區域組成,其非結構蛋白區域易發生變異[1]。丙型肝炎是由HCV感染肝臟引起的一種病毒性肝炎,靜脈吸毒、多次輸血、血液透析者丙肝發病率高。丙型肝炎起病隱匿,癥狀輕微,黃疸少見,往往僅出現轉氨酶輕度升高。而且AST、ALT與HCV感染引起的肝組織炎癥分度與病情嚴重程度不一定平行。據相關統計,60%~85%的急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可發展成慢性丙型肝炎。經過7~50年的感染,大約0.3%~55%的患者會發展為肝硬化,0%~23%發展成肝癌。中年因輸血感染者為20%~30%[2]。
2010年8月~9月安縣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體檢,安縣塔水片區鄉鎮成人組體檢人員的HCV及ALT檢查數據及部分B超檢查結果統計。
HCV-Ab試劑由英科新創提供,酶標儀ST-36檢測,ALT用全自動生化儀CS-T300檢測。HCV-Ab檢查:反應板用一質控,兩陰性、兩陽性、一空白做對照,與待測標本一起,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
塔水鎮以玉泉鄉,成人(15歲以上)組4095人,丙肝HCV-Ab陽性者達137例之多,有的1個村采的標本順號用ELISA做HCV抗體檢查,一板90人份,陽性數高達10例左右,挨著的幾板陽性數增多,可見HCV感染之集中。下面我就玉泉鄉丙肝陽性者ALT作一個統計學比較:統計HCV-Ab陽性137例,陽性率為3.34%,其中ALT在50U/L以上的有49例,ALT在70U/L以上的有29例;B超對這137例HCV-Ab統計,肝實質損害為23例,肝硬化8例,肝纖維化為5例,脂肪肝53例,膽結石4例,血吸蟲肝12例,肝癌4例。正在接受治療者42例。塔水鄉9115人體檢,抗-HCV16例,陽性率為0.18%。以上為不完全統計,HCV-RNA陰性的HCV攜帶者不能篩出,還有方法學、窗口期的存在以及免疫功能不正常的感染者等原因的漏檢,實際陽性率應該更高。分析:玉泉鄉是八九十年代居民賣血相當集中的地方,許多居民以賣血為職業,玉泉鄉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遠勝于塔水場鎮,猶以雙林村、白塔村等為多,這些村經濟落后,加之當時采血、獻血、輸血未正規化,生存條件差、居民生活質量低,健康意識薄弱,以致得丙型肝炎者眾,那一批也就是現在40~50歲的居民成為當地丙型肝炎發病最集中的人群。以上丙型肝炎患者,大多數沒有臨床癥狀,肝酶指標大多正常,黃疸也極少,其中有少部分人在數年前查出丙肝,但幾乎都沒有進行系統的治療,有一部分患者因為肝外癥狀如類風濕關節炎、干燥性結膜角膜炎,腎小球腎炎接受對癥治療。
一種疾病的發生、發展、蔓延及治療與預后與當地經濟條件、地理條件、居民的文化素質及健康意識、國家的醫療發展水平、基本保健工作的深入程度、居民生存環境的改善程度、社區衛生的發展、國家對流行病的調查、調研以及應急措施、媒體對健康知識的宣傳、保健知識的普及程度等一系列因素都有極大的關系。同樣是丙型肝炎篩查,15歲以下兒童,感染丙型肝炎者極少。我國的HCV感染多以HCV-Ⅱ型為主,由于不同基因型感染引起的臨床過程與干擾素治療反應也不一樣,Ⅱ型感染對干擾素治療不敏感[1]。HCV可直接或經免疫病理損傷肝臟,而且主要是與細胞毒T細胞攻擊HCV感染的靶細胞相關。人感染HCV后,HCV在血液中含量很少,它所產生的保護性免疫力很差,也許與其感染后病毒水平低以及HCV基因組易發生變異有關。對HCV-RNA陽性患者,無論肝功能正常與否都應考慮抗病毒治療,清除病毒、延緩肝臟病變的進展。綜合多種原因和我國地方條件,中醫治療丙型肝炎應該很有前景,中醫重視整體,辨證用藥,中醫在其抗病毒、調節免疫、改善肝炎癥狀等方面有很大的優越性,在慢性肝炎的治療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且中藥方劑相對廉價,實惠,副作用相對較小,適宜中低收入群體肝病的長期治療。
由于預防丙肝疫苗還沒有產生,生活預防顯得極其重要。人們應避免共用注射器靜脈吸毒;不共用剃須刀、牙刷;不到衛生條件不合格的美容院去紋身、紋眉、穿耳等;不接受未嚴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內鏡、針刺等檢查;避免不潔性生活。
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提高居民衛生健康意識,深入宣傳無償獻血制度,讓必須輸血的患者用上無傳染病等相關病菌的健康血液,真正實現輸血用以救命而不是治病的理念,杜絕因輸血而致病的惡果。從傳染源上,從血液傳播途徑上切斷丙肝病毒的傳播。同時擴大居民健康普查力度,讓絕大多數的民眾享有健康檢查,普查權利,讓各種隱匿性肝炎特別是丙型肝炎等盡早篩查出來,讓患者得以早診斷、早治療、早恢復。向廣大群眾宣傳健康的生活習慣,珍視個體,合理膳食,健康飲食,積極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提高對環境變化、氣候反常的適應能力。
[1]許化溪.病原生物學檢驗-理論與臨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44-245.
[2]買制剛.丙型肝炎臨床檢驗技術現狀與發展[J].中國衛生雜志,2008,18(1):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