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遠兵 范清華 鄭從華
動脈損傷在臨床上并不少見,2002~2010年我院共收治29例腘動脈損傷病例,現總結分析如下。
本組病例共29例,男26例,女3例,年齡23~58歲,平均40歲。損傷類型分別為:開放性損傷(刀砍傷)1例,股骨下端骨折合并腘動脈損傷12例,脛骨上端骨折合并腘動脈損傷15例,膝關節脫位并腘動脈損傷1例,其中骨折脫位均為閉合性。腘動脈完全斷離21例,不完全斷離5例,血管挫傷3例。溫缺血時間6小時以下22例,6~8小時5例,8小時以上2例。
動脈損傷診斷明確后均需手術探查修復,手術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俯臥位,大腿上端上氣壓止血帶,膝關節后側Z形切口,顯露血管神經鞘,動脈位于內側,根據不同損傷作相應顯微手術修復。直接吻合15例,血管移植11例,單純修補2例,靜脈補片修補1例。吻合完畢放止血帶觀察遠端肢體血運,如足背動脈搏動恢復,毛細血管回充回復正常,針刺肢體遠端有活躍性出血,說明血供恢復。但有部分病例雖然吻合口處通血良好,但遠端肢體仍無血供,此種情況通常是由于腘動脈在遠端分叉處受壓所致。在筆者所處理的29例病例中有4例出現上述情況。其受壓原因有以下幾種:(1)局部血液淤積,血腫壓迫;(2)脛腓骨上段骨折移位牽拉血管;(3)肌肉水腫卡壓血管,尤其是當再通血時間較晚,缺血時間較長病例更易發生卡壓;(4)局部解剖因素,在腘血管分叉近側通常會有一束帶樣組織呈橋樣覆蓋腘血管,一旦出現上述因素很容易導致血管受壓。處理方法通常需向遠端游離腘動脈,同時清除血腫,松解卡壓組織,將骨折復位等。缺血超6小時常規做小腿預防性切開[1],防止骨筋膜室綜合征,還可減少毒素吸收,防止腎功能衰竭。術后予補液、抗炎、抗凝、防痙攣、對癥治療。密切監測肝腎功能,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
29例患者中,有28例肢體均得以保留,1例因缺血時間超過24小時被迫截肢[2],24例送診手術及時,缺血時間在6~8小時以內,基本完全恢復。4例因各種原因送診時間較晚通血在8小時以后均留下或輕或重的并發癥,如瀕臨缺血肌攣縮,缺血性肌攣縮。
4.1 腘動脈解剖 腘動脈位于膝關節后方續于股動脈,緊貼股骨髁腘面及脛骨平臺后緣唇狀突起,膝關節動脈網尤如固定繩索樣將腘動脈固定在膝后方,活動度較小[3],膝關節受傷特別是合并有骨折脫位很容易傷及腘動脈,損傷多為骨折端刺傷或卡壓所致。
4.2 腘動脈損傷的早期診斷 腘動脈損傷多可通過臨床癥狀和體征明確診斷,具體參考指標有[4]:
(1)膝關節周圍有暴力損傷,通常合并有骨折或脫位。
(2)遠端肢體疼痛,但通常被受傷部位疼痛所掩蓋,無法鑒別時受傷引起的疼痛還是肢體缺血引起的。
(3)遠端肢體麻木,為神經缺血所致。神經組織對缺血較敏感,通常早期即出現麻痹感,但須與神經損傷所引起的麻痹相鑒別。要點在于神經損傷所引起的麻痹與神經所支配的區域一致。而缺血引起的麻痹呈節段性分布。
(4)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但有時腘動脈部分斷裂,足背動脈搏動仍可觸及,所以不能完全依賴此項指標。
(5)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動脈損傷缺血均可導致缺血遠端肢體毛細血管充盈時間明顯延長,肢體呈蒼白色;但仍需注意,在發生靜脈阻塞后發生動脈中斷的傷肢,毛細血管充盈仍可接近正常,但這類充盈呈暗紅色,與正常不同。
(6)缺血肢體遠端無活躍性出血。可用針頭穿刺肢體遠端,無出血或出血很少,為供血喪失的表現。
(7)此外部分病例在受傷部位會出現搏動性血腫,為出血淤積皮下所致,并出現淤斑。出血量大的話早期還會出現休克。
相關輔助檢查如動脈造影,多普勒,彩超檢查并非必要。由于檢查費時,而此類病人病情危急,搶救治療需爭分奪秒,為盡早手術處理節約時間,多數不需做此類檢查。
4.3 腘動脈損傷的處理時限 腘動脈損傷一旦診斷明確,即應以最短的時間做好術前準備如補液、抗休克、備血等,送手術室急診手術探查,爭取最短時間內恢復患肢血供,以減少病廢。據統計動脈損傷后處理時間與死亡率、截肢率、感染率和肢體缺血性攣縮的發生均有密切聯系。通常認為6~8小時是血供重建的黃金時間[5]。腘動脈損傷后在6小時內施行動脈重建的成功率為90%;12~18小時為50%;24小時為20%。在本組病例中有24例送診手術及時,缺血在6~8小時以內,基本完全恢復;2例缺血時間在10~12小時,術后留下瀕臨缺血性肌攣縮;2例缺血時間在15~18小時,術后留下缺血性肌攣縮;1例缺血時間超過24小時,最后被迫截肢;與上述統計基本一致。因此對此類病人要盡早手術治療。
4.4 合并骨折脫位的處理 骨架的重建是血管修復的重要保障,一般采用簡單、穩固、有效的原則,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對于股骨髁間骨折,通常應用骨栓或松質骨螺釘固定,股骨髁上骨折采用交叉克氏針固定,而對髁間粉碎性骨折可采用髁鋼板固定,脛骨平臺或上段骨折采用螺釘或鋼板固定,若股骨髁和脛骨平臺均為嚴重粉碎骨折,可大致復位骨塊,利用外固定架固定膝關節于功能位。
4.5 腘動脈的修復 腘動脈損傷必需采用顯微外科技術修復[6]。完全斷裂修剪創緣直接吻合;部分破裂小于管徑三分之一可直接修補,較大破裂口可用靜脈補片修復,否則需切斷重新吻合;缺損超過管徑的四倍需取血管移植[7],通常取對側大隱靜脈,一般不用人工血管,必要時可屈曲膝關節以減小張力。
4.6 腘動脈損傷的術后處理 術后除常規補液、抗炎、監測血循環、抗凝、防痙攣、預防血管危象及對癥治療外,防治腎功能衰竭應該貫穿于治療的始終。由于腘動脈損傷失血,術前術中抗休克治療自屬必要。由于缺血時間長,通血后大量毒性代謝產物及鉀離子釋放入血會嚴重損害腎功能。所以術后要嚴密監測腎功能,一旦出現異常及時處理,必要時協同腎內科治療。
[1]康鵬德,裴福興,王昆正,等.單純閉合性腘動脈頓性損傷[J].中華創傷雜志,2005,21(8):564-566.
[2]隋海明,叢海波,王晨霖,等.腘動脈損傷誤診后的治療[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05,25(3):213-214.
[3]郭世紱.骨科臨床解剖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872-873.
[4]蔡錦方,丁自海,陳中偉.顯微足外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432-434.
[5]陳聚伍,王義生,黃宗強.35例腘動脈損傷的治療體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3(16):1224-1226.
[6]劉敏,牛志勇.腘動脈損傷的早期診斷及顯微外科修復[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03,26(2):155-156.
[7]王海賢,李軍脛骨上段開放性骨折并腘動脈損傷的手術治療[J].當代醫學,2009,15(2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