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華蘭
婦女懷孕后,其生理和心理都會產生很大的變化,情緒波動尤為明顯,足月孕婦需經歷住院待產、臨產分娩、產褥期一系列過程。加強孕婦產前的心理護理,使她們保持最佳情緒狀態,順利完成分娩過程,有利于產后恢復。
1.1 對分娩知識所知甚少 我們調查的足月孕婦多數是農村初產婦,年紀輕,學歷低,對分娩知識所知甚少,不免帶有擔憂、緊張等消極情緒。
1.2 對嬰兒性別要求強烈 在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依然嚴重,所以孕婦對嬰兒性別在產前一直處于忐忑不安的情緒中。
1.3 疼痛耐受性差 多數年輕的孕婦不能耐受疼痛,有焦慮、煩燥情緒,會影響產程進展,甚至拒絕陰道分娩,因疼痛而要求行剖宮產術。
1.4 無親人陪伴或陪伴時間短 家屬如果工作繁忙,不能陪伴,孕婦就會產生沮喪、自卑、孤獨等不良情緒,從而影響分娩。
1.5 人際交往能力差 人際交往能力差的孕婦內向、抑郁、不善于溝通,對分娩也不利。
有50%的孕婦對分娩知識知之甚少,對即將到來的分娩感到緊張和恐懼不安,加上從前人那里聽到一些言過其實的說法,足月孕婦臨產入院后,由于對醫院陌生環境不適應,某些對疼痛耐受差的產婦的呼叫更強化其錯誤認識,我們通過開設講座、辦宣傳欄、分發分娩知識手冊等手段,糾正孕婦對分娩的錯誤認識,讓她們知道分娩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孕婦過分注重胎兒性別,也是產生消極情緒的原因之一,護士要勸導孕婦及其家屬樹立正確的生育觀,糾正傳統的養兒防老,傳宗接代思想,多聊聊女孩子對父母的孝順、乖巧、伶俐等好處,同時向她們宣傳國家對女童、女性各方面的優惠政策,讓他們坦然面對嬰兒性別,不要影響孕婦生產情緒[1]。
2.2.1 傾聽 有焦慮、急躁情緒的孕婦,容易喋喋不休,這其實是不良情緒合理的渲泄,護士要耐心聽取,不要顯出不耐煩的意思,盡量不要打斷,即使護士非常繁忙,也要委婉、禮貌地向孕婦說明[2]。
2.2.2 交談 孕婦臨產后依賴性增強,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護士要主動與她們交談,盡量滿足她們的要求,耐心回答她們的各種疑問。
2.2.3 撫摸 宮縮痛容易引起孕婦恐懼、緊張、沮喪、苦惱的情緒。護士以輕柔的動作按摩孕婦的腹部,可以緩解宮縮痛,讓孕婦感覺得到依賴和保護,使其安靜、放松。
2.3.1 活動 臨產孕婦由于行動不便,怕出意外就躺在床上不動,注意力就會集中到一些消極情緒上,如疼痛、擔心嬰兒性別、害怕分娩不順利等。護士要針對她們自身的特點、愛好開展一些適宜的活動,如唱歌、繪畫、散步等,轉移其注意力,保持自然平穩的情緒。
2.3.2 暗示 護士可以針對某些孕婦進行語言上的暗示。如對擔憂分娩不順的孕婦說“你骨盆很寬,適合于分娩”,“你身體強壯,分娩時力氣一定不小”,對疼痛耐受性差的孕婦說“宮縮痛與別的疼痛不同,它是幸福的開始”,對個別對分娩有厭煩情緒的孕婦說“生育是女人高尚品格的體現”,對過分注重胎兒性別的孕婦說“女人能頂半邊天”。
2.4.1 孕婦與孕婦之間的互補 護士在安排床位時,可根據孕婦的性格特點,情緒傾向進行合理搭配,讓她們取長補短,融洽相處。
2.4.2 孕婦與護士之間的互補 護士要保持微笑,語言親切、生動,用積極良好的情緒影響孕婦;孕婦心情愉快,配合治療,也能影響護士的工作情緒,彼此間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2.4.3 孕婦與環境之間的互補 優美輕松的環境能夠使孕婦松馳,護士不僅自己衣著整潔衛生,還要讓病室舒適溫馨,有條件的可以放點輕音樂。
分娩雖然是孕婦的生理過程,但由于孕婦緊張、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直接影響臨產孕婦的整個生產過程,甚至由順產變為難產。孕婦的情緒與其所處的環境、認知水平和個體差異密切相關,對足月孕婦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護理,可以穩定孕婦的情緒,縮短產程,減少產后出血,我院對足月孕婦實行產前情緒調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盧蘭嬌.住院足月孕婦產前的情緒調控[J].中華護理雜志,1995,11:678-679.
[2]戴曉陽.護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0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