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芳(長江大學管理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農村微觀組織企業化經營的必要性及對策
楊慶芳(長江大學管理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分析了雙層經營體制下,農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不適應的問題,提出了實行農村微觀組織企業化經營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對策。
農村微觀組織;雙層經營體制;企業化經營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了家庭分散經營和集體經營的雙層經營體制。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發展迅速,而集體經營慢慢退居次要地位,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的雙層經營體制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的需要,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農村微觀組織功能的缺失。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必須進行組織創新,進行生產關系向更高層次上的調整。要調整這2種關系,就必須完善雙層經營體制,充分發揮集體經營的作用,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以原來的行政村為單位創建各種農業企業或公司,實行農村微觀組織企業化[1]。即應以管理企業的方法和理念來經營和管理農業和農村,從體制上來解決當前農村經營組織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問題,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加快現代農業發展。
1.1 農村微觀組織企業化經營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生產力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時,將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發展在建國后的60多年來經歷了由分散到合作再到分散的3次調整,即由土地改革到農業合作化運動,再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三次農業生產關系的調整都順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目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不完全適應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實行農村微觀組織企業化經營,推行“農村體制企業化,農業生產企業化,農民身份企業化”的現代經營形式和體制,從體制和制度上來解決當前農村一些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問題,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加快現代農業發展[2]。
1.2 農村微觀組織企業化經營是鞏固雙層經營體制的堅實基礎
中央政府一再強調, 必須堅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為核心的雙層經營體制。但實際情況是, 目前我國農村雙層經營體制早已不健全, 大多數農村集體經濟已名存實亡,部分村子已經成為“空殼村”。雙層經營體制中集體經濟組織所應承擔的職能職責已慢慢消失,致使當前農村仍然處在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傳統農業生產格局里。因此,將家庭承包經營與集體經營有機結合起來,構建新型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農村微觀組織企業經營體制,是進一步完善和鞏固農村雙層經營體制基礎工作和首要任務[2]。
1.3 農村微觀組織企業化經營是推動農民參與市場經濟的重要途徑
沒有交換就沒有企業,沒有企業就沒有市場經濟,農民如果沒有自己的企業組織,就難以參與到市場經濟中去。在家庭承包經營初期,一度認為讓農民參與到市場經濟中去的最好辦法就是將其推向市場,但經過實踐檢驗發現這種方法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為長期以來受傳統農業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農民形成了過分依賴國家和集體的狀況。分散的家庭農戶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感到茫然無措。什么農產品漲價就生產什么,什么農產品價格低大家都不生產。這樣,生產的農產品要么供大于求,要么供不應求。農戶家庭經營面臨2種風險:一是自然風險。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各自在分散的地塊上耕作,致使農業基礎設施無法得到改善,也無法興修農田水利工程,當然也無力抗御各種自然災害;二是市場風險。農民商品意識差,產品以自給自足為主,所以商品率極低。再加上信息閉塞,市場需要什么全然不知。生產的農、牧、漁、林等產品,由于沒有自己的經濟組織幫助營銷,難以變成商品而實現增產增收。
2.1 雙層經營體制難以抵御市場風險
小農經濟的特點是一家一戶分散生產,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與商品和市場是脫節的。由于靠天吃飯,抵御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極弱。因此,小農經濟單靠自身的力量很難走上富裕之路。江蘇省的華西村和河南省的南街村是我國農村改革的2個典型案例[3]。雖然他們的道路方式各不相同,但有2點是相同的,一是得益于寬松的政策,二是得益于走企業化經營的道路,而不是固守幾畝農田,搞家庭經營。如果不經商辦企業,是無法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農戶分散經營,信息也不靈通。在現代信息社會里,信息的重要性已為人所共識。然而,大多數農民由于本身素質和農村環境、條件的限制,在獲得信息上經常處于劣勢狀態,因而給農民造成重大的損失和傷害。
2.2 雙層經營體制不利于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家庭聯產承包是30多年前,在我國農村實行的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由于在改革初期一般采用平均主義的方式分配土地,沒有考慮能者多包的情況。大人、小孩、老人、年輕人均按人頭,每人一份,人人一樣,會種田的不會種田的、愿意種田的不愿意種田的,全都一視同仁。這種平均主義承包制度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逐漸透露出弊端,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在新的形勢下,農村農民發生了分化,表現出了更多的差異性。一部分人,他們是種田能手,種田得心應手,并且也樂于田間勞作,樂于農耕,但是其擁有的土地規模卻有限。另外一部分人,他們是經商辦廠的能手,不善長種地也不喜歡種地,土地的收入對他們來說是可有可無的,他們可以完全脫離土地,但他們卻同樣擁有一定規模的土地。
2.3 雙層經營體制阻礙了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
土地聯產承包前,我國農村很多地方都修建了一些大型的水利設施,如荊門的漳河水庫就是在這時修建的,也購置了一定數量的農業機械設備,這對當時我國的農業生產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自從土地聯產承包以后,這些農業公共設施由于承包困難而無人管理,最后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有些農業機械因為沒有資金維護而受損嚴重,最后被村干部低價處理,或是當廢鐵賣掉。當初修建的水利設施,如水塘、水渠和機井也因為沒有維護修繕,早已失去應有的功能,無法使用。聯產承包雖然調動了廣大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卻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
3.1 按企業的方式經營農業
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是不可能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想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就必須構建新型經濟模式,企業化運作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農村以及農業深化改革的戰略目標就是在農村微觀組織中建立農業企業,對農業采取企業化方式進行經營運作。農業企業的建立應該以當前農村行政村為單位,組建企業集團,內部按實際情況分設具有相應職能的分公司,如大型作物種植公司、動物養殖公司、水產養殖公司、花卉苗木公司、林果公司、礦業公司、服裝公司、旅游公司等等。這些公司應包括前農村行政村所擁有的一切集體企業,也包括自愿入股的個體農戶和農民私營企業,將這些農村微觀組織統一起來,實現企業化經營。
3.2 企業按股份合作方式經營
將這些農村微觀組織組織起來成立企業后,企業按股份合作方式經營,農戶將原來所承包的土地、擁有的資產和資金入股組建農村合作社,合作社再將自己所擁有的土地承包或轉租、轉包出去獲得經營收入。有了經營收入,就不再像過去的村組行政村僅為空殼企業或負債企業。合作社將土地資本化所獲得的收益,在合作社股東間進行分配,那些沒有承包土地的股東也能獲得一定的分紅和收益。盡管股份合作社是農村農業企業,但合作社卻按照與工業企業相同或相似的方式來進行管理,通過對土地進行規范整治,建設標準化農田,實行機械化、集約化、規模化的經營模式,同時利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進行市場調查,獲取更多的信息資料、合理組織生產、加強營業推廣促進銷售,以此來獲得更大的收益,使農民增產增收。積極增加農業投入,用現代物質條件來武裝農業,加強產學研的聯合,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按國際標準化生產和加工農牧產品,使農產業品能跨市、跨省,甚至跨出國門。合理規劃建設自己的家園,推進新農村建設,不斷改善農村條件,提高農民素質水平。隨著農村企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將快速推進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
3.3 發揮政府的主導和支持作用
新型的農村企業組織建設,涉及的范圍廣、情況復雜、政策性較強,各級政府要在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組織建合作社,推行農村微觀組織企業化經營的改革中發揮主導和支持作用。推進土地產權制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政府應高度重視,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關于合作社的組建,各級政府應在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持。先派工作組進行調查研究,制定方案,試點后再進行全面推廣。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合作社的開辦費。政府要確保把村組的《土地所有權》證書、農民的《承包經營權》證書、農民的《土地股權》證書發到村組和農民手里。要尊重農民意愿,充分發揚民主,幫助每個組合作社、村合作聯社順利組建起來,幫助他們選出農民滿意的合作社的董事會、監事會和管委會,經營管理好農村企業。
[1]楊景山.三農的未來——農業企業化(2)[EB/OL].http://www.snzg.cn/article/2006/1127/article_2891.html,2006-11-27.
[2]王世錄.關于中國農村“企業化”的研究報告[J].農村經濟,2008,(4):12-13.
[3]戴振啟,鄭偉軍.村企一體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思考——對遼寧省鳳城市大梨樹村的調查[J].經濟管理者,2009,(16):28-30.
F306.6
A
1673-1409(2012)06-S044-03
2012-05-20
楊慶芳(1973-),女,湖北荊門人,碩士,主要從事企業管理研究。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0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