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玉(長江大學管理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問題研究
李昌玉(長江大學管理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保障農民老有所養,建設新農村,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社會保障。目前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存在著法律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合理、地區差異大、覆蓋面低和管理政策不完善等諸多問題。建設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必須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相關法律法規、增強政府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投入、建立多層次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和規范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運營與監管。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2012年3月5號,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年底前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擴大各項社會保險覆蓋面,多渠道增加社會保障基金,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監管,實現保值增值”。這標志著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將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對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國家,老齡人口規模巨大,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1.78億,預計“十二五”期間將超過2億,其中農村超過1億,占全國老年人的75%。據預測,到2020年,農村65歲及以上老人的比例為15.6%, 2050年,這個數字將為32.7%[1]。目前中國尚未建立統一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社會養老問題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1.1 家庭養老模式受到沖擊
家庭養老是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養老資源在家庭范圍內的互助和代際交換[2]。家庭養老主要是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方面。家庭養老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曾是中國農村最主要的養老形式。但目前傳統的大家庭趨向小型化、核心化,子女數減少,老齡化速度加快,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受到巨大的沖擊,加上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造成了農村大量家庭的空巢化,使得原來共同分擔的對老人在精神上、物質上和生活上照料的時間、精力減少了,農村養兒防老、依靠子女和親屬贍養老年人的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被大大削弱[3]。
1.2 土地保障減弱
土地是農民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也是農民維持最基本生存的最穩定養老保障。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加上農村土地分散化經營,土地生產效率越來越低,土地的收益水平低。農民很難從土地上獲得一定的積累來保障年老的生活。同時農民的承包土地被大量征用,對價是極少的土地補償費,也失去了有效的土地養老保障。
1.3 新型養老保險長期試而不定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雖然已經提出多年,但長期試而不定,發展緩慢。過去傳統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實行“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政府政策扶持”的方針。但鄉村集體經濟無法拿出資金來補貼農村老人的養老,國家只是從法律和政策上引導,不直接承擔財力,傳統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成為農民個人儲蓄的積累制,喪失了社會保險的互助共濟的功能和意義[4]。
2.1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法律體制不健全
目前中國沒有統一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法,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費用的籌集、運用以及保險金的發放,只是按照民政部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執行,缺乏法律的強制性和規范性[2]。盡管我國出臺了第一部《社會保險法》,但主要是針對城鎮居民的養老保險。
2.2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不合理
目前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資金堅持“以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為籌資原則[5],但國家和集體的責任并未通過約束性規范加以具體規定,基本上是農民個人繳費、自愿參加。這就失去了社會保障的福利性和社會性。同時參加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多為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和較為富裕的農民,而經濟不發達的中西部貧困地區和其他欠發達地區則難以保障,從而形成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保富不保窮的嚴重問題。
2.3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地區差異大
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地區差異大,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民參與的人數與投保金額明顯高于中西部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中西部貧困地區的農民有心無力,不僅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少,繳納的保險費也很低,根本無法保障養老。
2.4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面低
現行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一般是以縣為單位。就社會養老保險而言,要在一個縣的范圍內把養老負擔在不同年齡層的人口中分攤開來頗有難度。同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制度沒有對被征地農民和返鄉的進城務工人員做出合理的設計,而進城務工的農民處于法律保護的空白地帶,既沒有被納入城鎮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中,也沒有被納入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中,這使得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有效覆蓋面低,覆蓋對象有限。
2.5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政策不完善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行縣級統籌,而縣級機構缺乏專業人才和嚴格的管理制度,難以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實行有效管理。同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政策不完善,基金保值增值難,具體表現為:(1)缺乏專門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法規。目前僅《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暫行辦法》,還沒有一部專門規范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的法規[6]。(2)基金投資渠道單一,投資收益率偏低。目前僅限于國債和銀行定期存款,雖然安全,但收益低,難以保值增值,削弱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保障能力。
3.1 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相關法律法規
(1)加快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立法步伐 應盡快制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法》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使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有法可依,便于操作并提高制度的穩定性,從而推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險制度的建設,保證農村社會穩定,促進全社會的和諧發展[7]。
(2)完善現有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 應完善《農村養保險條例》、《農村社會養老基金運營條例》,增強其可操作性和對現實調整的及時性。同時理順各層次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行政地方性法規和單行條例的關系,實現一定范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法規適用的統一性。
3.2 增強政府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投入
政府是承擔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責任主體。 中央政府應進一步加大保障力度,省級及以下各級政府要對參保農民個人賬戶給予繳費補助,把農民個人賬戶做實,切實提高農民社會養老保險,從而推動農村社會養老制度化和社會化、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3.3 提高農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積極性
開展形式多樣、針對性有效性強的政策宣傳工作,不斷提高各級領導和廣大農民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認識,讓農民清楚了解相關政策,提高參保意識,從而提高農民參保積極性。
3.4 建立多層次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
針對不同人群建立多層次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制度。對于經濟狀況較好、收入較高的純農民,按照社會養老保險費繳納一定數量的貨幣;對于經濟狀況不佳,收入低的純農民,可以按照“實物換保障”的思路繳納社會養老保險費;對于進城務工農民工,有工資收入且已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返鄉農民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并入原籍農保制度;從事流動性強工種的農民工參照鄉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辦法參保[8]。 對被征地農民,可在“以土地換保障”的前提下,做好農民的補償養老保障工作。
3.5 規范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運營與監管
堅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經辦、基金運營、監管獨立的原則,建立專門管理和監督機構,提高管理的效率,加強監督。實行三層監管機制:一是法律監管;二是成立省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監管會;三是監督專業投資機構的投資運作;以確保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收繳、支付、運營的規范性。
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運營機制。應提高統籌層次,建立省級統籌管理模式,組建一支懂金融、會運營的基金管理隊伍,實行統一規范的管理和運作;應拓寬投資渠道,實現多元化組合投資:如高安全、低收益的國債及中央銀行票據、銀行存款;較安全,中高收益的金融機構債券、資產支持證券、基金;風險關注級、高收益的基礎設施投資、企業債券、委托銀行貸款等,確保其保值增值。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問題是一個長期的歷史問題,任重而道遠。它的解決需要個人、集體、國家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從資金籌集、監管等方面,完善和規范現有的制度,創新出適合不同地區不同農民需求的新方式,協調統一的多元利益主體參加的均衡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以此保障新農村建設的開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
[1]陳漢平.論中國農村養老保險體系的構建[J].經濟研究導刊,2009,(22):18.
[2]胡文卿.關于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問題的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15):80-81.
[3]李軒紅.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變遷的原因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1,(30):118-123.
[4]陳漢平.論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的構建[J].經濟研究導刊,2009,60(22):18-20.
[5]劉 丹,周精靈.新農村建設下的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6):97.
[6]林 潔.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現行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黑河學刊,2010,(7):13-14.
[7]林鈺梅.當代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探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13(1):148-150.
[8]李永明.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現狀及今后發展思路[J].現代經濟信息,2012,(12):124-125.
F323.89
A
1673-1409(2012)06-S052-03
2012-06-10
李昌玉(1968-),女,湖北公安人,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經濟法學的研究。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06.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