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平
川崎病即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其臨床診斷尚缺乏特異性指標和標準[1],而僅僅依靠臨床癥狀與體征進行判斷,因此誤診率居高不下,而一旦誤診往往延誤最佳治療時機而導致惡性事件發生[2-3]。本研究對誤診的30例川崎病者進行回顧性觀察與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于2011年2月~2012年1月選取30例小兒川崎病者且所有患者均發生誤診現象,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10個月~6歲、平均(1.5±0.5)歲,其中10個月~1歲者6例、1~3歲者20例、3~6歲者4例;發病至入院時間1~13d、平均(8±1)d,發病時間以冬春季節為主。
1.2 觀察方法 回顧性觀察與分析誤診的30例小兒川崎病者基礎資料,主要包括研究患兒姓名、性別、年齡、發病時間、臨床癥狀、體征、實驗室指標、誤診情況、治療措施和治療結局等,同時由專人負責對上述內容進行觀察與記錄和相關數據的統計、分析。
2.1 30例誤診川崎病者臨床癥狀、體征觀察結果 持續發熱30例(占100.00%)、指趾端脫皮26例(占86.67%)、眼結膜充血19例(占63.33%)、手足硬腫17例(占56.67%)、皮疹15例(占50.00%)、口腔黏膜改變13例(占43.33%)、淋巴結腫大11例(占36.67%)、肛周潮紅7例(占23.33%)、卡介苗瘢痕部位紅斑5例(占16.67%);上述癥狀、體征出現時間分別為0d、8~12d、2~3d、4~6d、3~4d、2~3d、3~4d、4~6d、4~5d;持續時間分別為6~12d、7~11d、2~3d、5~6d、2~5d、3~4d、7~13d、4~9d、7~8d。
2.2 30例誤診川崎病者實驗室檢查結果 白細胞升高27例(占90.00%)、血小板升高29例(占96.67%)、C反應蛋白升高25例(占83.33%)、紅細胞沉降率加快24例(占80.00%)、血紅蛋白下降10例(占33.33%)、心肌酶升高6例(占20.00%)、ALT升高4例(占13.33%)、尿蛋白升高2例(占6.67%);上述指標出現時間分別為1~3d、7~13d、1~3d、4~7d、7~10d、7~10d、5~7d、3~5d。
2.3 30例誤診川崎病者誤診疾病統計 30例誤診川崎病者誤診疾病包括:支氣管肺炎7例(23.33%)、感染性腹瀉5例(16.67%)、急性淋巴結炎5例(16.67%)、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例(13.33%)、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4例(13.33%)、敗血癥2例(6.67%)、猩紅熱2例(6.67%)、急性尿路感染1例(3.33%)。
川崎病作為一種原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性疾病,其臨床表現多樣,常累及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或關節癥狀,尤其該病在發病初期癥狀不典型且加上其發病的多樣性,臨床早期誤診率居高不下,所以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甚至導致其死亡[4]。
鑒于此種情況,加強對誤診的小兒川崎病的臨床觀察與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本研究選取30例誤診的小兒川崎病者且加以分析,結果表明川崎病早期臨床表現具有多樣化、無明顯特異性等臨床特征,其誤診率較高的疾病為呼吸系統疾病,例如支氣管炎,因為川崎病常會造成全身性微血管炎致使微血管壁發生充血水腫且通透性增加、炎性物質滲出[5],所以呼吸道極易發生支氣管炎和肺炎征象,尤其是在僅有發熱和呼吸道感染時導致誤診發生;其次為感染性腹瀉;另外小兒川崎病還極易誤診為敗血癥,此類患兒多存在有持續發熱、精神差、皮疹且實驗室輔助檢查示白細胞計數、紅細胞沉降率均升高,同時在伴隨有其他系統受損時,所以臨床易誤診;對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來說,此類患兒多存在有持續發熱、頸部淋巴結腫大、扁桃體存在分泌物等,因此極易誤診;誤診為猩紅熱者,多是因為此類患兒在發病時存在發熱、猩紅熱樣皮疹、血象顯著升高,所以早期易誤診;而急性尿路感染患兒多在發病時存在持續發熱、尿急尿頻且實驗室檢查示尿常規白細胞(++)、尿蛋白(+)、腎功能則正常,所以早期也易與川崎病相混淆而發生誤診。所以通過本次對誤診患兒進行觀察后,我們認為為了提高早期臨床診斷率、降低誤診率,應做到以下幾點:(1)對于該病的診斷應縱觀疾病的發展、予以綜合判斷分析,避免以偏概全;(2)詳細掌握患兒病情、認真體檢,對于出現的陽性體征及可疑性體征加以辨別分析,同時予以必要的輔助檢查,例如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等;(3)抓住有價值的臨床體征予以分析,例如此類患兒球結膜存在充血現象、但無分泌物,另外川崎病所致的發熱往往對氨基比林退熱藥效果差,而對布洛芬等藥物效果較好,因此這些特點均為川崎病的早期臨床診斷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總之,對于川崎病的早期臨床診斷較為困難且誤診率較高,因此加強該病臨床癥狀、體征及相關檢查的綜合性分析、擴大診斷思路以及積極對相關疾病進行鑒別診斷均有助于該病的早期診斷,且可明顯降低誤診率。
[1]周錦龍,吳星恒.川崎病發病機制和診斷的研究進展[J].實用臨床醫學,2005,6(9):141-145.
[2]陳國華.小兒川崎病60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09,6(32):69-70.
[3]王煒.15例川崎病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11):91-92.
[4]陳新民.川崎病的診斷治療現狀[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23(9):719-721.
[5]楊琦,楊立瓊,黃瀾.小兒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誤診斷25例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09,7(22):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