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東棟
從2000年2月~2011年2月對7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采用椎管減壓,AF椎弓根釘內固定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將AF治療恢復胸腰椎生理弧度、椎體高度及椎管容積方面進行總結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72例,男45例,女27例,年齡25~63歲。損傷節段T116例,T1224例,L126例,L213例,L33例。按骨折形態分類:致傷原因:高處墜落傷28例,車禍傷32例,重物砸傷8例,跌傷4例。骨折按Denis分型:壓縮性骨折41例,爆裂性骨折22例,骨折脫位9例。其中有脊髓損傷癥狀的28例,無脊髓損傷的44例。脊髓神經功能按Frankel分級:A級15例,B級17例,C級18例,D級16例,E級6例。術前均攝胸腰椎正側位X線片(定位片)及CT檢查,17例骨塊突入椎管內,造成脊髓神經根受壓。受傷至手術時間8h~14d。
手術適應證 (1)胸腰椎骨折或脫位合并脊髓損傷;(2)爆裂骨折;(3)椎體前方降低1/3以上;(4)后突畸形,Cobb角>30°,側陷>15°;(5)CT掃描顯示椎管狹窄,有骨塊突入椎管者。
1.2 手術方法 (1)顯露與進釘在全麻或持續硬膜外麻醉下,俯臥位,雙肩、上胸部及骨盆墊高,腹部懸空。以傷椎為中心作后路正中切口,顯露傷椎及上、下位椎體棘突、椎板、關節突、橫突。椎弓根進針遵循Weinstein等解剖定位法[1]。進針角度:E角下胸椎為0~10°,腰椎逐漸增大,平均為0~15°,F角:0~5°。(2)椎管減壓結合X線側位片、CT片或MRI片所示,根據脊柱后部結構破壞程度及脊髓受壓情況,先選擇一側安裝內固定撐開器,然后從未裝側入路,作半椎板切除,探查神經受壓部位,保護好神經組織后,以自制錘桿錘擊,將骨折推擠嵌入椎體,并作對側椎管潛行擴大。如陳舊性骨折不能整復時,行后路全椎板減壓,挖潛法挖去椎體后側部分松質骨,錘擊復位。(3)AF的復位、固定與植骨安裝AF釘時,無需胸腰椎的對抗牽引,利用體位和角度釘座和開口螺釘緊固,自行將椎板前緣撐開,恢復脊柱的生理彎曲,調整正反螺紋角度螺栓和套管,作軸向撐開恢復傷椎高度。術中取髂骨或第12肋行雙側關節突、橫突間并在未作減壓側椎板、棘突。(4)植骨融合術:將胸12-腰3兩側橫突、關節突表面制成魚鱗狀,關節間隙去除關節軟骨;將減壓所得骨粒及棘突修整為骨條,植于胸12-腰3橫突、關節突間隙、胸12、腰3殘余椎板表面以及椎板間隙內。
徹底止血,反復沖洗;清點紗布、縫針無誤,證實傷口內無異物存留,傷口內注入慶大霉素16萬單位,放置血漿管引流1根,逐層縫合傷口,敷料覆蓋包扎。
72例均得到隨訪,隨訪時間6~24個月,恢復椎體高度達90%,椎管內移位骨塊復位率達90%,脊髓損傷改善率達100%。
本組應用的AF系統,其同時具備了以前的AO、RF兩系統的優點,操作簡單、安裝時間短、復位與固定獨立完成等優點:(1)角度螺栓可作360°旋轉,徹底解決了RF角度螺釘“U”形口使三維空間調節及螺紋棒安放所受到的限制[2-3];(2)有雙向螺紋,撐開或加壓時,每旋轉一圈套筒,可有雙倍螺紋距的長度改變,使植入及復位操作大為簡化,效率提高,手術時間縮短;(3)用雙向螺紋角度螺栓代替角度螺釘,既有RF角度螺釘的精確性和堅固性,又有萬向關節的易調整性[4]。
采用AF內固定及椎管減壓治療胸腰椎骨折特點:(1)AF在治療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復椎體高度及解除脊髓壓迫癥狀;(2)具有結構簡單,調節方便等優點,療效滿意;(3)解除脊髓受壓,損傷小,恢復好。預防常見并發癥:(1)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2)術后脫釘、斷釘。分析原因:(1)術后活動方法不當或劇烈彎腰活動;(2)不能按時取除內固定。總之,采用AF內固定及椎管減壓治療胸腰椎骨折,可以有效地恢復椎體高度和椎管容積,解除脊髓受壓,恢復脊柱的穩定性,改善神經功能,手術操作簡便,療效肯定,值得臨床開展。
[1]魯成,王恒,仲文軍,等.AF內固定系統治療胸腰椎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09,12(3):314-315.
[2]韓曙光,王際申.AF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體會[J].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3,3(16):30.
[3]楊峰,吳紅,程斌,等.AF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J].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5,3(2):102-110.
[4]劉志軍.椎弓根釘四步綜合定位植入法在胸腰椎骨折手術中的應用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