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晶 蘇迅
外科護理過程中,各種傷口十分常見。傷口感染、深部組織化膿性感染等常規的處理方法是切開引流,放置油紗條,定期換藥、沖洗局部或全身應用抗生素等,但其效果卻不令人滿意[1]。明顯的缺點是紗布敷料吸附滲出物常與組織粘連結痂,更換敷料時可引起疼痛、損傷創面破壞或殺死新生上皮細胞,不能隔絕細菌的入侵,易形成痂下膿腫。
1958年有學者發現被保持完整的水皰其皮膚愈合的速度比水皰破裂的創面愈合速度快。1962年Winter首次報道了略濕潤的表淺創口愈合較快,提出了“傷口濕性愈合學說”,奠定了采用新型敷料處理創面的理論基礎,從而誕生了現代新型保濕性水膠體敷料。20世紀90年代材料新技術得到更大發展,隨著濕性愈合理論的不斷發展,傷口護理的臨床方法取得了很大突破。
慢性不愈傷口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一旦發生,通過傳統換藥、更換紗布敷料的方法很難愈合,或傷口愈合時間較長。2010年3月~2012年2月空軍總醫院普通外科通過濕性愈合基本原理[2],打破傳統紗布敷料換藥,利用新技術型敷料,探討對普外科慢性不愈傷口的護理對策,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包括1例直腸癌術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形成,1例腰部脂肪瘤切除術后傷口不愈,1例復雜肛瘺術后多處難愈性傷口,1例下肢靜脈炎潰瘍形成難愈合創面,1例腹部術后切口感染不愈,1例甲狀腺術后切口滲出液形成,1例藏毛竇術后形成較大面積不愈膿腔(最大6.7cm×6.4cm),1例腰臀部深層兩處巨大脂肪瘤切除術后感染形成不愈(最深6.8cm,感染創面可呈綠色,產生很濃的臭味,滲出液多),1例直腸癌行結腸造口肛門切除術后長期不愈,1例胸壁纖維瘤術后形成不愈,1例乳癌根治術后局部放療傷口感染形成不愈(傷口創面最大11.0cm×6.5cm×3cm,最深5.5cm×3.0cm×1.5cm)。
1.2 方法
1.2.1 局部評估 觀察創面深度和局部血液循環情況,用細菌學檢查周圍血管,拍照記錄。
1.2.2 敷料種類 水凝膠敷料、水膠體敷料、離子抗菌敷料等。
1.2.3 傷口處理 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敷料:(1)首先將生理鹽水抽進注射器,生理鹽水是唯一被證實的最安全的傷口清潔溶液[3],傷口表淺的用水膠體敷料促進皮膚愈合,傷口有較深腔隙的,先根據深淺大小、滲液多少及傷口基底情況選擇敷料填充,滲液多的可選擇吸水性強的敷料(如藻酸鹽填充條),外敷泡沫敷料加透明敷料,滲液少、基底黃或黑痂的選擇一些凝膠類的敷料保濕,促進傷口的愈合;(2)黑期:運用各種清創手段;(3)黃期:內用潰瘍糊填充,外用泡沫覆蓋;(4)紅期:保護新生的肉芽組織;(5)粉期:對其貼敷時運用潰瘍貼或透明貼;(6)感染創面:使用抗菌敷料。
1.2.4 評價方法 創面缺損,肉芽組織增生,上皮生長期,重建皮膚屏障、上皮細胞增殖。創面愈合標準:上皮組織覆蓋,創面閉合完全[4]。
本組11慢性不愈傷口患者,通過使用傷口護理新進展技術和方法,完全治愈,治愈時間5~45d(傳統換藥會是3個月以上或更久傷口不愈)。對11例患有慢性不愈傷口的患者應用保濕性敷料,有效加速了傷口的愈合。
保濕性敷料在保護了傷口,促進了傷口的愈合,減少了因傳統紗布換藥帶來的疼痛[5]。從經濟角度上比較,保濕性敷料換藥次數比傳統紗布換藥次數明顯減少,傷口有效愈合時間明顯加快,大大縮短了住院時間、治療時間和換藥次數。李望寧等[6]提出康復護理干預對外傷的恢復也有一定的效果。
新型敷料的共同點是濕性愈合環境,加快創面愈合,并且不粘連,保持環境低氧,防止滲液侵蝕,降低感染發生率,有效止血,溶解壞死組織,預防瘢痕形成,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無毒副作用,患者易接受。密閉性保濕輔料有較強的自粘性,一般傷口3~7d換藥1次,省時省力,易于更換,又易于粘貼在健康皮膚,不與創面粘結,換藥變得簡便,減輕了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切明顯加快了創面愈合的時間。
總之,濕性愈合理論應用于慢性不愈傷口,可減少創面的換藥次數,患者無疼痛,治療總成本也相應降低,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寧寧,朱紅.外科護理新進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7-35.
[2]付小兵,吳志谷.濕性愈合理論在下肢靜脈性潰瘍創面處理中的應用現代創傷敷料理論實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3.
[3]Dealey.The care of wound[M].Ind Edition.London:MPC Books Ltd,1999:78.
[4]蔣琪霞.傷口護理臨床實踐指南[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25-76.
[5]任汝飛,苗春曉,苗青.封閉式負壓引流治療慢性難愈創面的護理[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9(6):408.
[6]李望寧,張梅,陳婷.康復護理干預對手外傷術后患者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2,18(18):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