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微
總結分析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在我縣縣直醫院住院的新生兒死亡病例資料,以便更有效地降低我縣基層醫院新生兒死亡率、提高對危重新生兒的救治能力,進一步實現1994年開羅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行動綱領》提出的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目標。
1.1 臨床資料 來源于我縣縣直醫療單位兒科、產科的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在醫院內住院死亡,且經過縣級新生兒死亡評審小組評審的所有15例死亡的新生兒。
1.2 疾病分類 按ICD—10標準分類。
2.1 新生兒死亡性別構成 新生兒死亡病例共15例,其中男性11例,占73.3%;女性4例,占26.7%。
2.2 新生兒死亡日齡構成 新生兒死亡日齡最小的1h,最大的24d,其中小于24h的10例,占66.7%,大于7d的2例,占13.3%。
2.3 新生兒死亡與胎齡、出生體重構成 早產兒(28+2~32+1周)9例,占60%,其中最小胎齡為28+2周。足月兒(38+4~40+5周)5例,占40.0%。低出生體重(<2500g)11例,占73.3%,其中極低出生體重兒(<1500g)5例,占33.3%;正常體重兒4例,占26.7%。
2.4 新生兒死亡與住院時間構成 新生兒自入院到死亡,住院時間最短的僅15min,最長為42h,小于2h的有7例,占46.7%,15例新生兒平均在醫院的住院時間為12h。
2.5 新生兒的主要死亡疾病 死亡的原發疾病依次為早產兒7例,占46.7%;感染4例,占26.7%;窒息性因素,出血性疾病2例,占13.3%;先天性心臟病2例,占13.3%。
2.6 新生兒出生缺陷分析 出生缺陷有4例,占20.7%,其中先天性心臟病2例、腭裂1例、C-6PD缺乏癥1例。
2.7 死亡新生兒與母親產次、年齡、戶籍的關系 15例死亡新生兒中,母親為初產婦的10例,占66.7%;第二產的有5例,占33.3%。產婦年齡19~39歲,中位年齡26歲。15例死亡新生兒的母親的戶籍均在農村。
2.8 新生兒死亡與母親妊娠合并癥、分娩并發癥關系 母親合并妊娠合并癥的4例,占26.7%,分別為妊娠高血壓、重度貧血、陰道炎、癲癇,母親有分娩并發癥的7例,占46.7%,主要為胎膜早破、前置胎盤、產時出血。
新生兒死亡率是反映婦幼保健工作質量的一項敏感指標。近年來,文獻報道新生兒死亡率已大幅度降低[1]。做好新生兒死亡監測,分析新生兒死亡原因,是降低新生兒死亡的關鍵。
早產兒和低體重兒是在我縣基層醫療衛生單位新生死亡的第1位死因。國內報道死亡率為12.7%~20.8%,胎齡愈小,體重愈低,死亡率愈高。早產兒各器官發育不完善,免役力低下,易發生圍產期窒息、顱內出血、呼吸窘迫綜合征、肺出血,以及各種感染等疾病,可導致出生后死亡。越來越多的臨床和實驗證據都支持產前感染可導致早產[2]。早產原因以母親的因素為主,要預防早產,應加強產前宣教工作,做好孕產婦的分級管理,積極防治母親的有關并發癥,早期干預,防止早產,從而降低早產兒發生、降低新生兒死亡率[3]。
新生兒感染是新生兒第2位死因。在基層醫院里以感染性肺炎和敗血癥為最多見,新生兒的感染可發生在宮內、產時、產后。增強人們的保健意識,提高住院分娩率,同時進一步加強基層醫院的醫療保健條件,改善新生兒的監護環境,加強消毒隔離制度,提高醫療救治能力,從而減少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兒的死亡率。
先天性缺陷發生率有逐年上升趨勢,是新生兒死亡的第3位死因。預防先天性畸形的發生,在降低新生兒死亡率方面顯得日益重要。開展預防性遺傳咨詢和針對性產前篩查,掌握最佳的婚育年齡,同時及早給孕婦提供應有的保健知識,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孕婦避免與有毒作業接觸,在孕初3個月內防止病毒感染,注意孕期體內各種營養物質的補充平衡,以減少畸形的發生。
15例新生兒到縣級醫院住院治療到死亡時間最短的僅為15min,不超過2h的有7例。所以,要建立基層高危孕婦、危重新生兒的急救通道,加強基層醫院的技術力量,增加醫療設備,使危重新生兒能及時轉運到醫療條件較好的醫療保健機構,得到進一步的救治,從而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
新生兒死亡與產科的因素息息相關,妊娠合并癥,分娩并發癥的篩查和治療,是減少新生兒死亡的關鍵[4],孕婦的年齡、產次、戶籍所在地也對新生兒死亡的發生有一定的影響。加強圍產期保健,積極治療孕期合并癥,及時處理分娩并發癥,可防止和減少異常的發生,有效地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
[1]杜立中.新生兒疾病診治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7,19(5):264-265.
[2]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
[3]魏華莉,田碩.早產108例的病因及對母嬰影響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1,8(35):184-186.
[4]趙國華.新生兒窒息的產科原因分析與對策[J].當代醫學,2011,17(3):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