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蘭
糖尿病患者肝功異常及損傷在臨床中較常見,但可供參考治療的文獻較為少見,為了研究糖尿病與肝功能異常的關聯性,探討病因的形成,作者對本院2005年~2011年的274例糖尿病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對臨床資料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05年~2011年間住院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中,隨機抽取了274例患者的病例進行了研究,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31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9例,年齡14~35歲,平均年齡27.6歲。2型糖尿病患者243例,男性109例,女性134例,年齡15~61歲,平均年齡40歲。患者病程為1天~23年。其中除去長期服藥史者,大量吸煙飲酒者,并排除肝炎血清學標志物排除病毒性肝炎,B超檢查排除膽囊結石、肝占位,經糞便檢查寄生蟲蟲卵。
1.2 糖尿病肝損傷有關臨床癥狀 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患者中,臨床表現消瘦的有19例、肝疼痛患者8例、腹脹5例、黃疸1例、18例表現為厭食、厭油膩。其中肝腫大26例,肝區出現硬化的3例,嚴重者1例;肝區觸痛8例、無觸痛23例;123例沒有出現肝掌、蜘蛛痣、脾臟腫大、腹水、腹壁靜脈曲張等癥狀。
1.3 患者肝損傷情況 肝酶異常47例,6例肝酶升高達到了正常人的2倍以上,其余指標均為輕度肝異常;在白蛋白下降的50例患者中,僅有7例白蛋白<30g/L,其余均輕度下降;膽紅素明顯升高者3例,其余18例略微上升。
1.4 治療方法 糖尿病的治療以控制血糖為主,給予胰島素及口服降糖藥治療,同時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適量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C及護肝藥。
1型糖尿病患者31例,2型糖尿病患者243例,患者絕大多數表現為典型糖尿病癥狀,2型糖尿病患者肝功能異常者82例,占29.93%,臨床表現為:消瘦、肝區疼痛、腹脹、黃疸、厭食、厭油膩等,給予控制血糖、護肝以及對癥支持等治療,82例肝損傷患者肝功能均恢復正常。結合本院治療的274例患者中,糖尿病引起的肝損傷者82例,肝損傷的發生率為29.97%。經控制血糖、護肝等藥物治療,82例肝損傷患者肝功能均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均消失。
本報告顯示出在臨床糖尿病相關肝損傷的發生率為29.97%,患者肝酶大部分為輕度異常。本文與相關文獻給出的數據一致[1]。在本院接受治療的274例患者中,與糖尿病相關的肝損傷最多的是脂肪肝和高血脂。
糖尿病患者時常伴隨有脂肪肝、肝硬化和肝膽結石癥,高血糖患者可導致肝臟微血管病變,這是引起肝損傷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肝臟微血管病變后,影響了肝臟的內循環,這就容易引起身體其他臟器器官連續性的缺血缺氧。肝臟一旦缺血,就極可能引起肝細胞內二氧化碳積累、酸中毒、供氧量減少、氧氣消耗增加[2]。有臨床資料顯示,糖尿病患者肝血容量少于6%時,就可導致肝細胞干燥性死亡。
糖尿病患者關聯性肝損傷的治療主要是控制患者的血糖量,而血糖指標的長期控制對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極為重要[3]。治療主要采取胰島素腹部注射,減少口服降糖藥的使用。在臨床的治療過程中偶爾會出現急性糖尿病并發的肝損傷患者,此時應該采取大量輸液、小劑量補充胰島素靜點、及時的調節體內介質電解的酸堿平衡度,補充血容量、保肝、控制及預防感染,祛除糖尿病誘因。治療過程中要找出引起肝損傷的病因,根據病情糾正低蛋白血癥,控制心律不齊,要特別注意肝損傷的引起可能跟長期服用降糖藥有關,如果是服藥引起的損傷,應盡快停藥,患者在治療期間應該忌各種損害肝臟的食物。在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平穩后,肝功能可在短期內恢復正常。
參考資料
[1]沈稚舟,昊拴華,邵隆源,等.糖屎病慢性井發癥[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319-22.
[2]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用生物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13-563.
[3]王有德.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治療研究[J].當代醫學,2010,16(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