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艷艷
日光性角化病是發生在皮膚表皮內的常見的一種腫瘤,也稱為光線性角化病,病變位置主要在面部、頸部、手背等經常暴露的部位,老年人好發此病,可能與紫外線照射存在關系[1]。本文通過對日光性角化病患者的病理特點和臨床特征進行的綜合分析,旨在研究日光性角化病的發病特征、發病部位、臨床特征和誤診疾病及鑒別,以提高該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提出預防措施降低患病率。
一般資料與方法 將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70例日光性角化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統計相關數據結果。其中,男性患者46名,女性患者24名,發病年齡44~95歲,70例患者中,小于50歲2例,51~60歲10例,61~70歲18例,71~80歲22例,81~90的患者11例,大于90的患者7例;70例患者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1年;患病部位在面部61例(87.12%),8例患病部位在頸部(11.43%),1例患者手背部患病(1.43%);患病部位有疼痛癥狀的患者9例(12.86%),伴瘙癢癥狀患者47名(67.12%),患病部位無特殊不適感的患者14名(20.00%);在治療方法方面,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有32例(45.71%),其余38例患者采取外用軟膏治療(54.29%);初次診斷錯誤的患者有36例患者,誤診率為51.43%,誤診率較高。
2.1 日光性角化病的發病特征 日光性角化病好發于老年男性,集中在60~80歲年齡段的患者,占總數的68.57%;隨著我國人均壽命的增長,此病的最長病程也在不斷增長。該病病程較長與患者對此病的認識不足導致病情延誤有關。
本次綜合調查的70例患者中,最長病程達21年。在70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為農民(54.29%),17例為工人(24.29%),其他職業的患者有15例(21.43%)。所有患者中以農民的患病率最高,三種職業患者的患病部位和性別差異不明顯。這與農民在外勞作,接受紫外線積累照射的時間長有關系。
2.2 日光性角化病的發病部位 日光性角化病的患病部位集中在面部的有61例(87.12%),在頸部的患者有8例(11.43%),在手背部的患者有1例(1.43%),面部皮損患者最多,為87.12%。這些數據統計結果顯示,日光性角化病好發的患病部位一般是頭頸部和手背等經常接受日光照射的部位,也支持了此疾病的發生與紫外線照射有關的觀點。
2.3 日光性角化病的臨床特征 患病部位主要呈現瘙癢癥狀的患者有67.12%,也有患者感覺疼痛(12.88%),其余20.00%的患者并沒有自覺癥狀。大多數患者皮損部位表現為紅色或灰褐色的丘疹或者斑片,患病表面有干燥的粘連鱗屑,部分患者皮膚出現糜爛,有結痂。皮膚周圍還有日光損傷的特點,如萎縮、血管擴張或者是色素改變。日光損害特點的出現,也支持了日光性角化病和紫外線之間存在必然關系的觀點。
2.4 日光性角化病的誤診疾病 70例日光性角化病患者,初次診斷正確的患者有34例,有36例患者初次診斷錯誤,誤診率較高。注意需要與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細胞癌和色素瘤等疾病鑒別。此次綜合分析的70例患者中,有14名患者初次診斷為脂溢性角化病(20.00%),有12名患者診斷為基底細胞癌(17.14%),有10名患者診斷為色素瘤(14.29%)。
3.1 病理特點分析 日光性角化病,其基本的病理特點是角質層的HE染色呈現出藍色的柱狀角化過度和粉紅色的柱狀角化不全,兩者相互交替著出現,在表皮下層可見到不典型角質形成細胞,這類細胞的細胞核較正常細胞大、染色質也較豐富,有時可見絲狀分裂相,細胞排列有些紊亂,這種不典型細胞成芽蕾狀態,然后向下進入真皮乳頭層,這時真皮淺層膠原也顯示出明顯的日光彈力變性[2]。
日光性角化病的病理改變一共有三種:(1)肥厚型角化病:主要是表皮角化過度并且伴有柱狀角化不全,棘層呈現出肥厚和萎縮狀態交替現象,細胞之間的排列紊亂,而且還會有異型細胞和核分裂的現象出現;(2)萎縮型角化病:主要呈現表皮萎縮,基底層的細胞呈明顯異形性質,還能看到棘突松解的角化不良細胞;(3)原位癌型角化病:這類日光性角化病的病理改變主要表現在表皮細胞的排列紊亂,并且伴有異形性。
診斷該疾病,組織病理表現如下:(1)為癌前病變,可見到表皮細胞排列紊亂,并伴有少數細胞的異型性現象;(2)日光性角化病的三個分型:肥厚型、萎縮型及原位癌型;(3)真皮上部膠原嗜堿性變,稠密的淋巴細胞為主的炎性浸潤。
3.2 臨床特征分析 日光性角化病主要表現為皮膚的損傷,皮損部位出現紅或紅褐色的亦或是灰白色圓形丘疹,有時也可呈現不規則的角化性丘疹,丘疹之間的界限清,表面會覆蓋一層鱗屑,干燥并相互粘連,剝離不易,丘疹周圍呈現紅暈,皮損交互過度的患者還會出現皮角。
皮損一般發生在身體暴露位置,面頸部和手背多見,其次下唇、前臂以及頭部的禿發處也有表現,多發性的皮損多見。患者一般會覺得瘙癢或輕度的癢痛,有些患者并無自覺不適癥狀。未經治療的患者中,有的皮損會繼續發展,成為鱗狀細胞癌[3]。
3.3 日光性角化病的治療和預防分析 日光性角化病的治療方法主要集中在手術治療和物理療法之間。一般是采取冷凍、微波、電灼或者是激光治療,此外還要輔助用藥,可用一些維甲酸類軟膏外用治療。如果發現有惡變可能要及時進行徹底切除,以免引起嚴重后果。
天氣灼熱時出門,一定要做好防曬工作,最好能夠遮蓋皮膚,盡量避免或者減少紫外線對皮膚的直接照射,對有毒物質要盡量隔絕接觸。
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長期暴露在外界環境中,紫外線對其的照射會引起皮膚一系列的改變。紫外線長期照射,皮膚較易引發炎癥,皮膚的自我修復能力也會因此受到抑制,代謝方面就會隨之發生改變,這也會引起免疫系統的變化,細胞會因此大量死亡或者是變異,也就導致皮膚癌的發生,這也是日光性角化病、鱗狀細胞癌和皮膚基底細胞癌等疾病出現的主要病變基礎。
隨著目前的環境變化,大氣臭氧層破壞速度逐漸加快,紫外線對人體造成的輻射將會愈來愈多,人類皮膚癌的患病幾率將會大大增加。
本次調查讓我們了解了日光性角化病的病理特點和臨床特征,廣大醫療工作者要大力宣傳此病的預防措施和相應的治療方法,爭取做到準確診斷,降低誤診率,鼓勵患者積極治療,降低死亡率。另外,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也要及時準確,要加強皮膚癌的預防措施。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577-578
[2]王建軍,李振剛,王樂,等.光線性角化病48例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08,12(30):1181-1182.
[3]朱學駿,涂平.皮膚病的組織病理診斷[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1: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