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波 (江漢大學文理學院體美學部,湖北 武漢 430056)
王春波 (長江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武漢市社區體育運動開展的制約因素研究
金海波 (江漢大學文理學院體美學部,湖北 武漢 430056)
王春波 (長江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以武漢市沌口經濟技術開發區、漢陽區的14個街道和社區的居民為研究對象,對其參加健身鍛煉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研究了影響居民參與健身鍛煉的制約因素,為進一步推動社區居民參與健身鍛煉提出相應的策略,從而為武漢市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社區;體育運動; 健身鍛煉;制約因素
《體育法》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頒布實17年來,武漢市的全民健身工作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但是,社區居民的健身情況與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還存在不協調的因素。因此,通過對制約全民健身發展因素的調查、分析和研究,指出其癥結所在,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可以為新時期全民健身運動的良性發展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
1.1研究對象
以武漢市沌口經濟技術開發區、漢陽區的14個街道和社區的居民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閱大量2000年以來的關于全民健身、社區體育等方面的論文以及資料。
2)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的目的和內容,針對城市社區居民設計了《武漢市社區健身運動開展情況調查》的問卷。此問卷經過有關專家、教授審定后,根據反饋意見,對問卷的內容作了修改完善,形成了正式的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700份,回收問卷612份,回收率為 87.4%,無效問卷 48份,有效率為93.1%。
3)數理統計法 利用SPSS11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4)邏輯分析法 根據問卷統計結果,對相關信息進行整理、分類、歸納、綜合。
2.1參與體育鍛煉者的性別、年齡結構
1)性別狀況 在被調查的居民中,男性283人,女性329人,共計612人,其中共有484人參加社區體育鍛煉,比例為79%,男性198人 ,占40.9%;女性286人,占59.1%。女性多于男性。370人參加晨、晚練點,其中男性占38%,女性占62%,女性明顯多余男性,表現出性別失衡。主要是晨、晚練主要項目以慢跑、健身操、交誼舞等為主,女性的熱情明顯高于男性。
2)年齡狀況 調查結果表明,60歲以上的人群占 46.4%;18- 49 歲的占 21.8%;50~59歲的占 19.5%;18歲以下的占12.3%,呈現的狀況是“老齡化”。大部分年輕人一方面因為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較快,沒有時間參加健身運動;另一方面,還是對健身運動沒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大都覺得自己年輕,身體素質好,不需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
2.2體育活動的場所及滿足情況
調查顯示,社區居民進行體育活動的場所以社區內的空地 、廣場為主,占42.7%;其次是公園,占26.5%;社區公共體育場所,占14.4%;收費場館,占9.4%;單位場地,占7.0%。居民健身場所,主要是以社區空地、廣場、公園等非正規體育場所為主。在對社區體育的場地設施能否滿足需要的調查中,表示不能夠的參與者,占45.3%;表示一般的,占29.9%;表示能夠的和完全不能夠的,均占 12%。由此可見,場地設施的現狀還不能滿足社區體育參與者的需要。
2.3體育活動項目的開展情況
居民問卷調查顯示,晨晚活動點居民參加的項目排序依次為:健身操,交誼舞,跑步,太極拳、小區健身器械,羽毛球等,由此可見,受場地器材等條件的制約,社區可開展的運動項目較少且活動強度較小。
2.4體育活動中的運動損傷情況
問卷結果顯示有36.7%的人在健身中有過受傷經歷。對運動損傷原因調查的結果顯示,意外損傷占19%;對健身器械操作不熟悉造成的傷害占26%;沒有充分做好熱身造成的傷害占43%;其他情況造成的傷害占12%。
3.1加強社區體育資源整合
社區體育活動組織與其他部門溝通聯系不夠,忽視了各個社區轄區內學校及其企事業單位等其他部門體育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武漢市第五次體育場地普查數據表明,全市共有標準體育場地2573個,有1924個屬于教育系統,占總量的76%。由此可見,如果能夠合理的整合社區內的體育資源,就可從根本上解決居民運動場地不足的難題,并且能豐富可參與的運動項目。
3.2加強《全民健身計劃》的宣傳力度
運用多種宣傳手段來加強對《對全民健身計劃》的宣傳力度,多組織全民健身科普活動,使全民健身深入人心,提高社會各界對全民健身的關注度,并定期請專家到社區來舉辦講座,或進行現場指導,使廣大居民能夠深刻的認識到健身對個體健康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此來讓更多的居民(特別是年輕人)重視并積極參與社區健身運動。
3.3配備健身指導員,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
每個社區根據自身的居民參加建設的具體情況來聘請相應的健身指導員,同時加強健身自愿者隊伍的建設[1],可以更好的引導大家積極參與社區健身活動,并能使廣大居民掌握正確的健身原理和方法,避免或減少不必要的運動損傷。
3.4創新組織形式,使體育活動項目多元化發展
社區體育活動方式應當多樣化、層次化,以此來滿足不同居民對社區體育的不同需求[2]。因此要不斷豐富和優化社區體育活動的形式及內容,尤其要多組織和開展大眾化的趣味體育活動,或組織在本社區開展基礎相對廣泛的競技比賽[3]。這樣,不僅增強社區居民的親和力和凝聚力,而且能夠促進居民健身運動的良性發展。
3.5多途徑籌資,減輕政府壓力
社區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和維護經費主要來自于政府財政撥款,但隨著居民健身意識的增強,參與社區健身人次的增加,許多基層政府組織部門的財政壓力會加大。因而,社區應當把一些室內的體育場館或維護成本較高的場地適當的收取一定的費用,以此來緩解政府的壓力。
社區體育的開展不但可以增強居民的體質,豐富社區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而且還能培養社區居民之間的感情,增強社區意識,促進整個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從當前的發展狀況來看,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還要多做具體的工作,以引起社會各界對社區體育的重視,使社會各界都來關心、支持社區體育的發展,盡快改變現在的種種不利因素,促進社區體育發展,切實將社區體育工作開展好,為武漢市構建兩型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1]徐群連.我國社區體育管理體制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05(3):39-41.
[2]白利平.榆林市社區體育發展研究[J].體育科技,2012(2):172-173.
[3]何波.社區居民參與健身鍛煉的動機與影響因素的研究[J].搏擊體育論壇,2012(2):10-12.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8.051
G80-05
A
1673-1409(2012)08-N155-02
2012-05-12
金海波(1978-),男,1999年大學畢業,碩士,講師,現主要從事社會體育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編輯] 洪云飛